五、显贵官员的赐服蟒袍
蟒服乃明清时期文武官员的一种礼服,因绣有蟒纹而得名。明代称蟒衣,清代称蟒袍,拙著《中国服饰画史》首次将两者统称为蟒服。
由于蟒纹近似龙纹,所以蟒服是一种仅次于龙袍的显贵之服。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指出:“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明代的蟒衣,最早是供皇帝近臣服用的。《明史·舆服志》记载:“永乐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制如曳撒,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此燕闲之服也。”蟒衣是显贵之物,非特赐不可服,高官也轻易不可得。“贵而用事者,赐蟒,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英宗正统年间,曾以蟒衣“赏虏酋(海外人士)”。内阁赐蟒衣,始于弘治年间,明人余继登《典故纪闻》记载:“内阁旧无赐蟒者。弘治十六年(1503年),特赐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大红蟒衣各一袭,赐蟒自此始。”大帅赐蟒,始于王骥。后来,戚继光以平倭功绩而得赐蟒衣。
蟒服作为赏赐,在国家面临危机时,也发挥着作用。明崇祯二年(1629年),驻守宁远的来自于川、湖等地的士兵因军饷之事哗变,袁崇焕用计平定。而后袁崇焕请求将宁远、锦州合为一镇,让祖大寿镇守锦州,何可纲替代朱梅驻山海关,赵率教守关门,袁崇焕自驻宁远;同时上书崇祯皇帝朱由检,极力称赞祖大寿等三人的才能,并说自己五年复辽的计划全靠此三人实现,如果五年后没有实现,他将亲手斩杀三人,自己到司法部门领罪伏死。朱由检加封袁崇焕为太子太保,并赐蟒衣银币。
古代服饰有严格的界限,不可僭越。至明代,这种服饰等级制度更趋严格,对蟒衣的禁忌更是日益加剧。《万历野获编》记载:“正统十二年(1447年),上御奉天门,命工部官曰:‘官民服式,俱有定制。今有织绣蟒、龙、飞鱼、斗牛违禁花样者,工匠处斩,家口发边卫充军;服用之人,重罪不宥。”天顺二年(1458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斗牛、大鹏等。《明史·舆服志》:“弘治十三年(1500年)奏定,公、侯、伯、文武大臣及镇守、守备,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科道纠劾,治以重罪。”
明中叶以降,尤其在武宗正德年间,传统的礼制与服饰“别等级,明贵贱”的制度受到冲击。武宗虽贵为天子,却不拘礼节,视君臣伦常如儿戏,演出了一幕幕荒唐的闹剧。(5)他非常热衷于赐服。《明史·食货志》记载:“正德元年(1506年),尚衣监言:‘内库所贮诸色纻丝、纱罗、织金、闪色,蟒龙、斗牛、飞鱼、麒麟、狮子通袖、膝襕,并胸背斗牛、飞仙、天鹿,俱天顺间所织,钦赏已尽。乞令应天、苏、杭诸府依式织造。’”1517年,武宗率兵迎击鞑靼王子犯边,得胜回朝,取出绸缎遍赏百官。黄仁宇说:“文武官员胸前的标志弄得混乱不堪,原来颁赏给有功的大臣的飞鱼、蟒服等特种朝服,这时也随便分发。官员们所戴的帽子,式样古怪,出于皇帝的亲自设计。”(6)《明史·舆服志》也说:“(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车驾还京,传旨,俾迎候者用曳撒大帽、鸾带。寻赐群臣大红纻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正德朝是服饰制度最为松弛的年代,这与武宗的作为密切相关。正德之后,朝廷又重新申饬服饰的禁忌。《明史·舆服志》记载:正德十六年(1521年),世宗登基,“诏云:近来冒滥玉带,蟒龙、飞鱼、斗牛服色,皆庶官杂流并各处将领夤缘奏乞,今俱不许。”从历代的禁忌中不难看出蟒衣的重要,这是有明一代服饰中除衮龙服外最为尊贵的纹样。例如,籍抄严嵩家时就有大红织金过肩蟒缎、大红妆花过肩蟒龙缎衣等罪证。
明代蟒纹,按形态分为坐蟒、行蟒;按数量分为单蟒、双蟒,并形态、数量不同而有等级差别。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单蟒面皆斜向,坐蟒则而正向。”赐服人臣皆以坐蟒为最重。“今揆地诸公多赐蟒衣,而最贵蒙恩者,多得坐蟒,则正面全身,居然上所御衮龙。往时惟司礼首榼常得之,今华亭、江陵诸公而后,不胜纪矣。”嘉靖赐徐阶教子升天蟒。万历六年(1578年),神宗大婚,钦定问名纳采使两人:正使英国公张溶,副使张居正,“慈圣皇太后赐居正坐蟒,胸背蟒衣各一袭”。武清侯李伟以太后父的身份,亦受赏赐。
蟒纹类似龙纹,与龙纹的区别仅在爪和角:蟒无足无角,龙则角足皆具。《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曰:“曾有二蟒,皆首矗一角,鳞甲作金色。”“弘治元年(1488年),都御史边镛上书皇帝,称:夫蟒无角无足,今内官多乞蟒衣,殊类龙形,非制也。”此外,通常也以五爪为龙,四爪为蟒。
明代的蟒衣款式较多,《天山冰山录》记有“青织金过肩蟒绒、青妆花蟒龙绒圆领、青织金蟒绒衣、绿织金过肩蟒绒衣”,《金瓶梅》中也有金织边五彩蟒衣、大红绒彩蟒、大红纱蟒衣、大红五彩罗缎紵丝蟒衣等。明代衣上所饰蟒纹多为蟒头在胸部,蟒身自左肩环绕至右肩,尾部在右肩稍下处,与蟒首相呼应。这种蟒纹又称过肩蟒。蟒衣的底色有红、青两色,传世明人画像戚继光像和王鏊像绘为红蟒,李贞像绘为青蟒。
在制作上则有绣蟒与织蟒之分。绣蟒是指衣上的蟒纹是绣上去的,织蟒则是将蟒纹织入衣料之中,例如黑绿蟒补绒蟒缎。
一般蟒衣只有一条蟒(不计下摆作为装饰的小蟒),双挂是指蟒纹的形状。明人吕毖《明宫史》云:“蟒衣贴里之内,亦有喜相逢各色,比寻常样式不同:前织一黄色蟒,在大襟,向左后有一蓝色蟒,由左背而向前,两蟒恰如偶遇相望戏珠之意。此万历年间款式……凡婚礼时,惟宫中贵近者穿此衣。”
明代蟒衣中金织边五彩,蟒身作浅黄色加黄色鳞片,蟒之鬣、须为绿色,角为白色,云及水纹作蓝、绿、黄色,再加上不同的底色,因其色彩多,故称五彩蟒。五彩蟒纹衣料的边部和底部及花纹的轮廓线条使用片金(亦称“拈金”)线织出,使蟒纹金光闪闪,更显富丽堂皇。现存山东曲阜孔府的服饰中,就有两件明代万历年间赐给孔子后裔衍圣公的蟒衣。大红色云罗织金妆花蟒澜袍,衣式是圆领;藏蓝色地纺织金妆花蟒澜袍衣式是交领。二袍均为右衽、大袖、袍身腋下至弧形大下摆的中间偏上有宽条蟒澜。前者身长125厘米,腰宽57厘米,两袖通长239厘米,袖口宽67厘米,下摆宽140.3厘米;后者长125厘米,腰宽57厘米,两袖长、宽和下摆尺寸同上。袍身和两袖遍布大红色如意云纹暗花罗,以及宝珠、方胜、犀角、金钱、镜花、书、蕉扇等“八宝”纹样。袍身胸部前后有过肩织金妆花蟒纹,呈柿蒂状。胸前蟒纹为绿色,胸背蟒纹为蓝色。两袖部各有一条升蟒,左袖为黄蟒,右袖为红蟒。
衍圣公另有一件墨绿云纹地平金五彩蟒袍。衣式是方头立领,右衽交襟,广袖无胡,宽腰直裾,并有两根飘带在右腋下系结,袍身长118厘米,腰宽65厘米,两袖通长为232厘米,袖口宽为87厘米,肩上腋下的袖宽23.7厘米,下摆宽84厘米,两根飘带长63厘米,宽6.3厘米。袍上共绣有8条蟒纹,其中胸背部有两条四爪团坐巨蟒,两条过肩蟒,袖口部左右前后共有四条升蟒,小圆领口前面有两条行蟒。(7)
除蟒纹外,明代赐服尚有飞鱼和斗牛纹,也可归为蟒衣纹一类。
飞鱼类蟒。《明史·舆服志》记载:“兵部尚书张瓒服蟒,帝怒,谕阁臣夏言曰:‘尚书二品,何自服蟒?’言对曰:‘瓒所服乃钦赐飞鱼服,鲜明类蟒耳。’”皇帝将飞鱼服误认蟒袍,对大臣斥责。可见,飞鱼形制类蟒。飞鱼是一种头如龙,鱼耳一角的动物,据《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北,状如狸。”因为能飞,故亦名飞鱼。按说飞鱼纹应作一角,而非二角,但是明代服饰上的飞鱼纹,实际似蟒,有两角,不过加上了鱼鳍鱼尾而已,因此亦称“飞鱼蟒”。飞鱼服是仅次于蟒衣的一种显贵服饰,这种服饰也颁及六部出镇视师大帅等。
斗牛服仅次于飞鱼之服,也属赐服的一种。斗牛纹,与一般蟒纹相似,唯两角作向下弯曲如牛角状。《名义考》云:“斗牛如龙两觩角。”觩角即角作曲貌,形状与龙、蟒不同。《宸垣识略》称:“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视之,湖冰破裂,一到已纵去。”《埤雅》云:“虚危(星名)以前像蛇,蛇体如龙。”可见,斗牛是一种类龙的想象动物,并非真牛形。故宫太和殿的背兽中有斗牛一兽,头虽不作蟒形,而遍体亦作鳞片,尾亦与麒麟尾相似。山东曲阜孔府藏有衍圣公所服藏青纹彩绣斗牛服,斗牛方补实物纵向40厘米,横向38厘米,用彩丝绣制的纹样,正中有一侧身盘坐的斗牛纹样,与四爪蟒纹相似,唯头部双角向下弯曲。
明代文学名著《金瓶梅》中亦有对斗牛服的描述。《金瓶梅》第70回写到玄色妆花斗牛补子员领,这是以黑青色为底色、用妆花技法织就的服饰。第35回:“李瓶儿那边楼上,寻了两匹玄色织锦金麒麟补子尺头,两个南京色缎,一匹大红斗牛紵丝。……我还有一件织金云绢衣服”。笔者在《〈金瓶梅〉中妆花服饰考》一文中,专门说及明代专供皇室成员使用的妆花服饰。(8)妆花服饰是云锦中的极品,属于皇室贡品一类的服饰,非常尊贵。所谓尊贵,体现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不菲的价格,寸金寸金,一段妆花料,就价值几十上百两金子,岂是一般官宦之家能用得起的?二是尊贵的地位,代表着权力、地位,属于皇室专用服饰,非特赐不能用。
明代还有一种赐服——曳撒服。永乐以后,曳撒服成为宫廷宦官和皇帝随从文武官员的燕居之服。曳撒上如绣有蟒纹,则为显贵服饰。《明史·舆服志》:“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山东邹县出土的织金缎子蟒纹袍,就属于这种曳撒服。
清代的蟒袍使用较为宽松,文武官员皆可服蟒,只是根据服色与蟒数划为四等,通常用金线绣蟒。《清会典图》记载:
皇子蟒袍,色用金黄,片金缘,通绣九蟒,裙四开,亲王、郡王蟒袍制同,惟色用蓝及石青。曾赐用金黄者,亦得用之,裙四开之制,凡宗室皆如之。
贝勒蟒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片金缘,通绣九蟒四爪。贝子、固伦额附下至文武三品官、奉国将军、郡君额驸、一等侍卫,蟒制制同。贝勒以下、民公以上,曾赐五爪蟒缎者,亦得用之。
文四品官蟒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片金缘,通绣八蟒四爪;武四品官、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二等侍卫,下至文武六品官、蓝翎侍卫,蟒袍制同。
文七品官蟒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片金缘,通绣五蟒四爪;武七品、文武八九品、未入流官,蟒袍制同。
福晋、命妇也得服蟒袍,命妇蟒袍等级与服补子一样,各依本官所任官职品级以分等级。
皇子福晋蟒袍,用香色,通绣九蟒。亲王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王福晋、郡主、县主,蟒袍制同。
贝勒夫人蟒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绣九蟒四爪。贝子夫人、郡君下至三品命妇、奉国将军淑人,蟒袍制同。
四品命妇蟒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绣八蟒四爪,奉恩将军恭人、五六品命妇,蟒袍制同。
七品命妇蟒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绣五蟒四爪。
此外,据《清会典图》而知,贝勒夫人以下的命妇朝褂,也绣蟒纹。如贝勒夫人朝褂,前行蟒四,后行蟒三;贝勒夫人冬朝褂,绣蟒纹四爪;民公夫人朝褂,前行蟒二,后行蟒一;四品命妇朝褂,前后行蟒各二;七品命妇蟒袍,五蟒四爪。
清代已经将龙与蟒划分得十分清楚: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但是在具体执行时,却并不一定如此。其原因在于,蟒袍在清代应用范围甚广,大家皆服,已经习以为常。事实上高位者照样可以穿“五爪之蟒”,而一些贵戚也得到特赏,可穿着“四爪之龙”。但龙袍与蟒袍在名称上是有严格区别的:龙是皇帝的化身,其他人不得僭用。于是,一件五爪二角龙纹的袍服,用于皇帝,称为龙袍;用于普通官吏,则只能叫蟒袍。皇帝若赐服于功臣,必须“挑去一爪”,如此一改,臣子所得的赐服就不能算是龙袍了。《红楼梦》里也有关于清代蟒服的描述,第53回:“上面正居中,悬着荣、宁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第15回:“宝玉举目见北静王世荣头上戴着净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北静王)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此外,还有大红金蟒狐腋箭袖(第19回)以及金钱蟒(第3回):“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