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礼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品色制度与官服的品级

隋唐时期的官服品种较多,《新唐书·车服志》说:“群臣服饰二十有一。”隋唐官服分为朝服、常服、公服和章服。其影响最为深远的有两点。一是以服饰的颜色标示等级,始于隋唐。朱熹说:“今之上领公服,乃夷狄之戎服,自五胡之末流入中国,至隋炀帝巡游无度,乃令百官戎服以从驾,而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列。”二是以禽兽绣样区分官职大小,始于唐代。这也是后来明清时期官员补服的滥觞。

朝服又叫具服,绛纱单衣,白纱中单,黑领,白裙襦或衫,曲领方心,绛纱蔽膝,白袜,乌皮履。冠、帻、缨、革带金钩、假带等佩饰,一应俱全。这是用于陪祭、朝飨、拜表大事所穿的服饰,依所戴冠来分别官员品级高低。

公服亦称从省服,由冠、帻、簪导、绛纱单衣、白裙襦或衫、革带钩、假带、方心、袜履、双佩,乌皮履等组成,谒见东宫时所穿。此服与朝服的差别仅在于无蔽膝、剑和绶。礼轻者(小规模庆典、不是太重要的活动)穿公服,或者说公服是小礼服;礼重者(重大庆典、活动)则穿朝服,或称朝服为大礼服。

常服古名宴服。隋朝初年,隋文帝上朝穿赭黄文绫袍,乌纱帽,折上巾,六合靴。朝中显贵大臣所穿常服与隋文帝相同,区别仅在腰带:皇帝腰带有十三环。唐初因袭隋制,唐高祖李渊常服为赭黄袍巾,官员品秩高低也区分在腰带上:金銙带属于一二品官员,犀牛带是六品以上所用,七至九品官员只准用银饰带,平头百姓只有铁质腰带可用。(1)

常服在袍上饰有不同的图案,以此来区别官职尊卑。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赐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监门卫将军等袍上饰以一对狮子,左右卫饰以麒麟,左右武威卫饰以一对老虎,左右豹韬卫饰以豹,左右鹰扬卫饰以鹰,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鹘,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诸王饰以盘龙和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

章服因着绯色、紫色袍服者必须佩带鱼袋而得名。唐代的鱼袋是用来装鱼符的,鱼符分左右两块,左右相合成合符。官员需要随身携带鱼符,左者进,右者出,起到了类似印信、通行证的作用。永徽二年(651年)规定穿绯色袍的五品以上官员随身鱼袋为银袋,穿紫色袍三品以上官员携金饰袋;咸亨三年(672年)五品以上改赐新鱼袋,并饰以银。

安史之乱后,鼎盛的大唐进入衰败期。宋代以后,大唐奔放、多元的风尚,被内敛、保守的风格替代。宋代官服沿袭了唐代官服的特点,如朱衣朱裳,内穿白色罗中单,外面系大带,身上挂锦绶、玉佩、玉钏,脚蹬白绫袜黑皮履,但呈现出了更加谨严有序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场合与活动,宋代官服分为祭服(祭祀服)、朝服(也叫具服,朝会时服饰)、公服(又称从省服,常服)、时服(按时令穿戴)、戎服和丧服(参加丧葬礼仪服饰)。

图3-3 宋代大袖襕袍展脚幞头展示图

宋代的常服沿袭唐代:曲领(圆领)窄袖,下裾加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蹬黑色靴或黑色革履。宋代官服品秩的高低,主要靠服色区别:三品以上用紫色,五品以上用朱色,七品以上用绿色,九品以上用青色。元丰年间服色略有更改: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绯色,九品以上绿色。再就是依靠佩戴的鱼袋来分别官职的高低。在宋代,官员们以所赐金紫、银绯鱼袋为荣。《宋史·列传第九十》记载:“及入辞,赐服金紫。”所谓赐金紫,就是佩金饰的鱼袋和着紫色的公服;银绯就是佩银饰的鱼袋和绯色的公服。宋代官服制度中还有一种借紫与借绯的特殊情况,即按照官员品级,只能穿本品级的官服,够不上穿高级别的紫色公服、绯色公服,但是在外出担任节镇或奉使官职时,可借用紫色公服。

革带是区别宋代官员品级高下的另一个标志。大致上,皇帝及皇太子用玉带,大臣用金带,依次是金镀银带、银带、铜带、铁带、犀角带、黑玉带,等等。宋代官服制度规定:犀带銙只有品级官员才能使用,未入流的官吏不得使用;玉带銙只能在穿朝服时佩戴;通犀銙需要特旨才能束用;宋太宗时以金带銙为贵。带銙的形状与雕饰也有差别:玉带銙作方形而密排者,称之为排方玉带,只限帝王束用。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规定: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五品、六品服银銙镀金带,七品以上未参官及内职武官服银銙带,八品、九品以上服黑银带,其他未入流的官员服黑银方团銙及犀角带,贡士及胥吏、工商、庶人服铁角带。

幞头亦是宋代官员服饰的代表性服饰。我们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方方正正的帽子两边所伸出的长长直脚。这就是幞头。幞头的产生据说是为了防止官员上朝窃窃私语:长长的直脚伸出来,交头接耳就无法进行。宋代初期,幞头两脚左右平直,还比较短;到了中期,两脚伸展加长,约一尺左右。幞头的适用性广泛,上自皇帝、王公贵族,中至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戴幞头。幞头既是官服,也是一般服饰。幞头的名称与形式差别也很大(详见第八章)。

宋代有按季节向官员赐服的惯例,每年的端午、十月,或者遇到皇五圣节,都向官员赏赐服装。赐服显然是一种重大荣誉。宋代赐服先是针对将相、学士、禁军统领等高级官员,建隆三年(962年)又恩及文武群臣品秩稍低一些的官员。所赐服装包括袍、袄、衫、袍肚(包裹腰肚的服饰)、勒帛(束在外面用帛、绢做的带子)和裤等。

元人入主中原后,对汉人有过剃发的命令,要求汉人剃发作蒙古族装束。元代自大汗到庶民,头发均剃成婆焦式样:头顶留三搭头,头顶四周剃去一弯头发,前发短而散垂,两旁头发绾成两发髻,垂于左右肩;或将头发编成一辫,垂于衣背之后。

元代官制与前代不同,三公不常设,丞相的人数也不确定,官职因事设置。类似如今有特殊事务要办,就设置一个领导小组及其下属办公室。因此,元代的官服也不是很严格。元代官服形成于元英宗时期,参照唐宋制度,规定各级官员服饰。

元代官员服饰称为质孙衣,以衣料和色泽来区别品级高低。一品用紫色,大独科花纹径五寸,二品、三品、四品花纹径减差,六品、七品用绯色,八品、九品用绿罗,罗无花径。质孙衣本为戎服,便于骑射,因此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衣式较紧,下裳较短,腰间加襞积(衣服上的褶子),肩挂大珠。

元代官员公服,戴展脚幞头,除衣料、色泽差别外,束带也有差异。正、从一品用玉带、花带或素带,二品用花犀带,三品、四品用黄金荔枝带,五品以下用乌犀带。

辽代是契丹人建立的国家,其传统服饰以长袍为主,窄袖、紧身、下摆长及小腿。辽代官员官服为锦袍,通常用棕黄色的罗纱面料制作,上面绣有五彩纹样,称锦袍。而平民的袍子朴素,没有太多的花纹,色调倾向于灰暗,与官员的锦袍不同。官员的锦袍上还绣有山水、鸟兽纹样,用于区别官员品秩。这显然与明清时期的官员补服有联系。辽代官服多了一个帽巾制度,与其他民族官服不同。只有皇帝和较高级别的官员才能戴帽、巾,其他人不准佩戴,也就是说帽巾是辽代贵族、官员的特殊服饰。

西夏官服,文官官服以紫色、绯色为主,戴幞头,手中持笏,与唐宋官员差不多。武官穿紫色襕衫,扎系腰带,腰带上佩有解锥、短刀、弓箭等,头戴金帖起云镂冠、银帖间金镂冠或者黑漆冠。西夏武官的官服之所以与唐宋官员有区别,大概是“马上打天下”的游牧民族特色吧。

金代官服先是效仿辽代服饰制度,后来又参照宋朝服饰进行了改进。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官员们开始穿朝服,第二年制定官服制度;至大定年间,官服制度完备。金代官服比唐宋要简朴,大致上,皇帝祭服为通天冠、绛纱袍,朝服是淡黄长袍,腰束乌犀带;官员公服为圆领襕衫,朝服为红色大袖罗衣、红罗裙、进贤冠;官员五品以上袍服紫色,六品、七品袍服红色,八品、九品袍服绿色。此外,官服以花朵纹样大小别尊卑,高品秩官员袍服上绣大菱花纹,低品秩用小菱花纹或无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