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服装美的特征
一、美的含义
服装的起源与功用中就有装饰美化说,因此服装自产生以来就带有美的色彩,美已成为服装的一个重要属性。服装的美表现在服装的全过程之中,如穿着者对美的理解,设计师对美的塑造,学者对美的传播等,服装的美贯穿始终。
什么是美?是作为一个设计人员最关心的问题。服装作为生活中的设计产品具有显著的美学特征性,需要在设计中体现。关于美的定义,有众多不同的探索角度:古典主义者认为美是形式的和谐;新柏拉图派认为美是上帝的属性;理性主义者认为美是完善;经验主义者认为美是愉快;启蒙主义者认为美是关系;德国古典主义美学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概括而言,美是美的事物共同内涵的本质属性,是客观事物形象中可以激起美感的属性。
美属于美学领域,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18世纪从哲学领域分离出来独立形成的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虽然美学思想的产生是较早的事情,但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却是近代的事情。最早使用美学这一术语作为科学名称的学者是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人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年)。1735年,他首次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使用了美学这个概念,并对美学概念进行了论述,他的著作《爱斯特惕克》(Aesthetica)中,将美学称为Aesthetics,“爱斯特惕克”的原意是“感觉学”,自此鲍姆嘉通建立了一门崭新的科学,专门研究人类知识中的感性认识问题。因此美学是与感性认识有关的科学,可以说是心里感受到的最初认识。所谓美就是人在感受时的内心状态。
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美有不同的分类。美包含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是指从造型、材料和色彩感受到的形式美,外在形式美可以根据美学原理加以论述,而内在美并不是依据与具体事物感受到的,而是从人们的内心感受到的。它们两者相互作用,互成一体,从而产生完整的美。
美又可以分为自然美和人造美(图2-4)。朝霞的美,郁金香花的形态和色调等属于自然美。设计师和艺术大师进行的绘画、雕塑的创作属于人造美,人造美是寄托创作者的内心感受后创造出来的。可见,人造美包括单纯抒发个人对美的感受的纯粹美以及可以达到满足使用目的的应用美。同时满足用途和美的设计,可以作为应用美的领域考虑。

图2-4 美的分类
二、服装美的特征
美是一个人在特定条件下对某个对象感觉到的一种感受,对于美的价值判断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回顾漫长的历史长河,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美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服装美具有以下特征性。
1.服装美的客观性
关于美的客观性,许多学者和哲学家都在讨论。我国古代的荀子认为:在自然、人类社会和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广泛地存在着美。狄德罗(Diderot)曾说过:“不论有人无人,罗浮宫的门面并不减少其美。”这些都说明了美具有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是事物的一种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美的事物和对象客观的存在于审美主体之外,或者说存在于我们的主观意识之外,是不以审美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正如荀子所说的“存在于自然、社会和各种艺术领域中的美”,狄德罗所说的“罗浮宫的美”,这些都是客观存在。但是人类对美的认识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交互作用产生的,是美的属性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审美过程不是简单的表象感觉,而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的理性认识。如果离开审美主体,离开人类社会,也就没有社会美和艺术美,当然也就没有人们所体会到的“罗浮宫的美”。同时如果没有具有审美属性的审美对象,我们就无从获得审美认识。无论是艺术美还是自然美,美的客观性都必然体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美学仅注意到美的事物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而忽视美的事物的客观属性。而客观唯心主义美学虽然承认美的客观性,但认为美是超越自然和社会之上独立存在的理念,表现出一种虚拟的客观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的“美是理念”说(或“美是理式”说)就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美学,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认为:美根源于美的理念即美本身;理念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美的理念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现实事物的美只是美的理念的影子而已。这与唯物主义者理解的客观性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它不是机械的唯物论,它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它认为美是社会的,只有人类的社会性才会有美丑之分。美必须是对人类有益的,能使人们产生精神愉悦或有所感悟的事物。
美的客观性认为,美是具有不依赖人的意识活动,但可以被意识活动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属性。美的客观性包括美的自然属性和美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美的事物的某些物理属性和人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是指美的事物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以及它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道德、家庭、生活、情感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属性。如服装设计所考虑的TPO原则,既是社会属性的客观性体现。
2.服装美的主观性
美也具有主观性,是指美的事物往往表现出主体的主观色彩。美感更是涵括主体的主观意识内容,诸如审美感知、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等。美的主观性并非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它附着于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及其关系中。美的主观性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中均有表现,只不过在不同对象中表现方式有所差别,纯粹自然物的美和美感是通过移情方式表现其主观性的;人工自然物、社会生活和艺术品则是通过主体的实践方式表现其美的主观性。
对于美的主观性,美学史上曾有以下几种理解。
(1)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认为美根源于人的内心世界及其活动,美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尤其是情感外射的产物,因此美的根本属性就是美的主观性。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人们的意识所决定的,只要人在欣赏对象时,在意识中感知到对象符合自己的审美意识,就产生了美。而对于自然界中存在的没有经过改造的自然美,在被人欣赏时,也就等于被“人化”了,也就是注入了主观性。
(2)从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角度探讨,认为主体的审美意识只需借助艺术欣赏就可以得到确证,不需要“物化”,即美和美感与客观事物及其过程无关,美只具有主观性。
(3)从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考查,认为现实美和艺术美具有客观实在性,同时现实美和艺术美中熔铸着主体的审美意识,审美主体往往通过物化方式将自己的审美意识融入对象之中,并以审美意象形式表现出来,现实美和艺术美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是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这种观点认为:任何美的产品和艺术品,都融入设计师和创作者的主观审美意识,使之成为审美意向的物化形态,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产物,其中自然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例如,在设计和制作服装过程中,设计师的审美意识通过设计和生产物化在产品之中,因此服装设计作品已经是不以人(设计师或欣赏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物,分析和欣赏服装的产品美和艺术美时,包含人的主客观因素,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产物。
1.服装美的自然性
美的自然性是指客观现实的美学特征依存于感性的物质基础。任何事物的美学特征总要通过特定的感性物质形象来反应。物质形象是产生美的物质载体,是美的客观属性。没有美的自然性,就没有美的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也就不能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成为审美对象。
服装美的自然性是指构成美的事物外在形象的自然属性。例如,对于穿着者而言,人体的比例、线条、围度和肤色等组合关系就是穿着者的自然属性。但是,事物仅仅具有美的自然性,还不能成为人的审美对象。而且这里所说的人,不仅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人,同时还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美是引起社会审美主体美感的客观属性。审美对象的自然性,在很多情况下是审美主体按照美的规律,在社会实践劳动中改造过,并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客观属性。因此服装美只有在人的社会实践中与人发生社会关系时,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2.服装美的社会性
美的社会性是泛指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也是美的自然属性在社会关系中被社会人所欣赏和创造的属性。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社会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如何理解自然美的社会性?自然生态的美在没有人类社会以前就存在,只是处在一种潜在的沉睡时期,当人们对整个世界的客观规律逐步有所认识时,人类自身的审美意识日渐发展起来,自然生态的美才逐步被人所认识、所发现。这种被人类所认识和发现的过程,也是自然物由一种自在的自然存在,逐步成为显示自然美存在的过程,也是自然物与人由一般关系转变为审美关系的过程,即自然物获得社会性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说,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被人称为自然美的事物的存在,而应该说,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对美的发现、感知和自觉创造的过程。例如,人体美,人的体态、肤色、五官也是自然生态中的一部分,因此作为自然生态的人体美是伴随人的社会性而同时存在。
服装美的社会性同样与人类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它的社会属性是通过自然属性在社会关系中被社会人所欣赏和创造的属性。虽然客观现实的美表现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即依赖于特定的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但自然属性并不能等同于美。美的服装设计或服装作品是设计师在社会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出来,是美的情感、需求和目的通过劳动在产品中人化的产物。人与自然界最基本的关系是功利关系,而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通过长期社会实践从最初纯粹的功利关系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
美的社会性最初体现为物质用品满足社会人的使用需要,它同时也满足了人的审美需要,体现出人的社会本质力量,从而不断地使人们在使用自己的产品或作品时获得美感。美的社会性就体现为满足社会人审美需要的属性。另外,人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在创造并发展着自身感知这种特性的审美能力。例如,一个服装设计师或一名专业模特,对时尚和流行的敏锐度远远高于普通人,她们能够提前把握未来的流行趋势,往往走在时尚的前列,这种审美能力是通过不断的美的创造和感悟,逐渐形成。
美的社会性不仅体现在产品美是可以满足社会人使用需要的审美属性,即产品美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被创造出来,而且体现在只有社会的人才能感知其美。对于服装设计而言,如果设计师脱离了社会实践也就无法实现服装美的社会性。设计师在设计服饰时,如果无视社会的需求和社会流行的现实,就无法实现满足社会需求,进而达到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那么这样的设计是失败的设计,无从谈到服装美的社会性。
1.服装美的绝对性
生活中,人们总在探寻:什么样的服装最适合自己?今年如何穿着最符合流行趋势?由此可见,人们都有追求服装美的绝对性的本能。什么是美的绝对性呢?美的绝对性认为:美的内涵和标准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例如,黄金比例是被人们公认的完美比例关系,因此在服装设计、摄影、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常常被设计师采用。美的绝对性是美和审美的辩证属性的重要方面,它与美的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美的绝对性具有下面三方面含义。
(1)美根源于客观事物及其动态发展,根源于客观世界及其动态关系,美的内容和形式因素来源于客观存在,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因而只要承认美的客观性就内在地承认美的绝对性。
(2)美和美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产生于审美主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美的内容和形式也因与主体的生活实践及其经验相关联而被肯定,主体的自由创造也是在生活实践及其成果中得到验证,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因而只要承认美的社会性就必然承认其绝对性。
(3)尽管审美主体因民族、阶级、地区和行业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但审美标准却是无数次审美活动的经验总结,审美标准的内容是以客观的审美实践为基础并得到审美实践的反复验证而确定下来,是不可随意改变的规律性的东西,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因而只要承认审美标准的绝对性就必然承认美的绝对性。
在美学史上,绝大多数美学家都承认美的绝对性,只不过他们对美的绝对性的理解有所差异:客观唯心主义把理念、理式、上帝或神看成是美的最终根源和绝对标准;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美的绝对性就在于人的心灵;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美的绝对性在于美的自然属性;新古典主义把普遍人性或先天理性视为美的绝对性。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的美学家注意到美的绝对性,但片面夸大美的绝对性,将绝对化为永恒不变的终极标准,为宗教神学的上帝或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营造庇护所。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是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变化,因而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生活实践的自由创造。
2.服装美的相对性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曾说过:“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一语道破美本身所具有的相对性。正如在服装色彩构成中,我们不可能说哪一个颜色构成的服装是世界上最美的,人们也无法“评比”出哪块色彩在诸色彩中首屈一指。美的相对性是指美在不同的主客观条件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美的标准是相对的,美的事物本身也具有程度不同的相对性。美的相对性是美和审美属性的重要方面,它与美的绝对性相辅相成,构成美的辨证统一的两个方面。
赫拉克利特是西方美学史上较早提出关于美的相对性的论点。而对美的相对性的强调主要是在文艺复兴以后。意大利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认为:人在不同时间感受的美是变化不定的;法国人笛卡尔(Descartes)认为:美是相对的,其标准无从界定。美和愉快都不过是人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因为人的判断彼此悬殊很大,美和愉快就不能有一个确定的尺度;荷兰人斯宾诺莎(Spinoza)认为:美是客体在观察者生理和心理结构上发生的一种印象。美随这种心理和生理结构的变化而转化;英国人哈奇生(Hutcheson)把美区分为绝对美与相对美,即本源的与比较的,本源的美与绝对的美是超越心灵的认识独立存在,比较的美与相对的美则是依赖于人的观念,体现于丑中可见美。前者是单从一个对象本身看出的本源美,后者是事物与其他事物比较中显现美。后来还出现了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许多关于美的相对性的理论。基于以上的论点,可以总结出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相对性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因为不同的时间对美的感受是变化不定的,因此美是相对的。其二是因为事物的美是与其他的事物相比较得出的,并且不同的比较对象其结果是变化不定的,因此美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认为美是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的,既有继承性即相对性,又有绝对性。如同人对世界的认识中既有相对真理,又有绝对真理一样,美的相对性中也包含着美的绝对性的内容。这种辩证统一的思想,能够对服装艺术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