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1920-2020外婆回忆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新媳妇

从嫁到婆家的第一天开始,我便按照娘家人的嘱咐,事事谨慎小心,生怕做错了事让人笑话,甚至累及父母。

早晨,我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梳洗打扮齐整后,到婆婆那里问安。娘家给我陪来二位嬷嬷,问安时她们都陪着。我虽然在徐州城读过书,也去南京见过世面,但当了新媳妇到底害羞胆怯,有了这两个嬷嬷在身边,给长辈们请安问好的时候,我心里就不那么怯场了。这两个嬷嬷并没有跟我很久,因为娘家经济不如从前,嬷嬷们是短期雇佣的,她们陪我在婆家住了十天半个月之后就离开了。

丈夫过继给了李氏,李氏就是正牌婆母,按照礼节,我每天必须先去拜李氏,再去拜丈夫的亲生母亲。李氏故眼子多故眼子多:方言,花样多,规矩大。,在我面前总要摆个架子。给她早拜,我就要加倍小心。问候她,磕完头不能立刻转身,必须退三步才能转,不然就是失礼。李氏不问话,我就安静沉默,不多嘴多舌。亲婆母就不同了,她是“哈拉脾气”哈拉脾气:方言,性格随和。,不拘小节。每天清晨见面磕完头,她就让我坐在她的身边,眉开眼笑地问长问短,过不了多久,对于陌生婆母的畏惧渐渐消退,我总感觉她和我之间有一种特别的亲和感。

新婚后的头一个月,我每天早上都去给婆母请安磕头,坐着陪婆母说话,还要去帮她们整理房间。两个婆母身边都有贴身的丫头、嬷嬷,一般的内务在我没到之前就做完了,可是我去了那里,仍然得象征性地理理床,这是“孝敬老人”的规矩,新媳妇必须遵循。我虽然是夫家媳妇中是第一个从中学毕业的“新女性”,也不能逾越了规矩。

整整一个月,我每天还要重复一件事:吃“满族饭”。

新媳妇嫁到夫家,要被一家家的族人宴请,一天换一家,直到吃遍满族饭。这也是传下来的老规矩:新人乍到,不了解家族间的亲疏关系。通过接请,新媳妇不光能认祖归宗,也加深了与族人间的亲情。

虽然说是宴请,但我是不能白吃饭的。赴这种席,婆家人不会陪同,都是别人家来请,我自己去。我拿着手帕,每到一家门口,要先把手帕铺在门口的地上,向主人家的长辈磕头,离开的时候也要磕头。请客的人家一般会请厨子办酒,赴席前,我准备好礼钱,用红纸包着揣好,待厨子的几道菜上完,我就把礼钱赏给他们。一个多月,这种礼钱花出去三十多块大洋。其实,这些钱都是我和丈夫在婚礼上得来的“磕头礼”,现在它们绕了一个圈儿,又回到族里。

蜜月过后,我们夫妇搬到了李氏那里和她同住。一日三餐有丫头服侍,我每天除了陪伴李氏,别无他事。

李氏人长得漂亮,是附近出了名的美人,当年她丈夫还在的时候,夫妻俩是人人称赞的一对才子佳人。李氏不但人长得标致,还有一双插花描云的巧手,刺绣活儿出色,那些绣品摆到现在也是精品。

李氏虽不识字,但爱听书。我丈夫是个喜欢说话的人,又读过书,《三国》《水浒》《红楼梦》,精彩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念书也念得有滋有味,李氏喜欢听,就天天让他念上几回。丈夫兴头来的时候,似唱似念地吟诵,特别像咱们淮北地方的唱大鼓。可是,丈夫渐渐有点坐不住了。他觉得念书太麻烦了,人在家心在外,总想朝外边跑。他一走,这念书的事便落在了我的头上。我学不了他那抑扬顿挫、尾音几拍的读法,只会一板一眼地念,一回念完再来一回,总之要满足李氏的要求,她要听多长时间,我就读多长时间,不能拒绝她。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结婚之初,李氏婆母老要我给她念书,那不过是在试探我,看看我是怎样的人,和气不和气,耐心不耐心,能不能和她相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