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被测评者的心理与调控
(一)被测评者的心理现象
辩证地看,被测评者是动态角色,他可以是下级人员,可以是同级人员,也可以是上级人员。由于测评的目的不同,不同层次的人员可以处于测评者的位置,也可以处于被测评者的地位。
1.自我测评心理现象
自我测评心理现象是在准备接受测评阶段发生的心理现象,包括自我测评和准备接受测评的心理状态与倾向。
(1)自我认可的疑惧心理。自我测评对现代测评来说是任何外部测评的基础,其意义有两点:一是自我认识(诊断或总结),二是作为外部测评的基础。自我测评的这种特征,使得自评者必然要产生一种疑惧心理——怀疑自己的测评与将来外部测评是否相符。这是该阶段多数自评者必然要产生的心理现象。自评认可与否的疑惧心理可能对自我测评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自我测评过低。唯恐自评高于外部测评,以影响“人格形象”,于是以较低水平测评自己。
自我测评模糊。为避免自我测评与外部测评发生矛盾冲突,于是采用概括化的定性描述,运用含糊的词语给出判断。
自我测评过高。认为自评是基础,外部测评是走过场,因而企图以自我测评基点来抬高外部测评基点。
(2)被审心理。被测评者在接受外部测评之前,往往产生被动接受审查评价的心理,特别是那些资历较浅的被测评者更是如此。被审心理是一种被动心理,它对测评的影响也是消极的。
2.测评过程的心理现象
(1)应付心理。应付心理是被测评者在测评过程中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它的表现多种多样,如自我测评马虎草率,图形式,走过场;测评动员不力,敷衍了事;提供材料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日常安排计划不周,时受冲击;测评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滥竽充数;对测评者所提要求推三阻四,拖拉搪塞等。
(2)迎合心理。迎合心理是一种与应付心理表面相反的“积极”心理状态——不正常、不健康的“积极”状态。它对测评会产生消极影响:
腐蚀软化作用。“酒城肉兵”,阿谀奉承,使人“拿了手短,吃了口软”,心理麻醉,失去防卫;使原则瓦解,标准崩溃,测评偏离方向。
线索诱导作用。形式上的“积极”状态和态度上的“认真”气氛,使测评者受到情绪感染,发生移情,心理上染上愉悦、理解、同情的色彩,被诱导进入正面肯定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偏向性的肯定。
(3)自卫心理。心理学研究认为,人在生活中处理自己与现实关系的心理现象有两种,一为适应,二为自卫。在评价过程中,自卫心理一般表现为如下几种思想和情绪:
疑虑—紧张—厌烦连续心理。对测评的意义、要求认识不清,容易产生怀疑心理,怀疑测评是否有损于自身,也可能怀疑测评的科学性、可能性,是否能客观、准确地反映自身情况,测评结果是否公正。由疑而虑,便进入紧张状态,担忧测评影响个人或单位的名誉、领导印象、晋级提薪、重点扶持。由紧张又产生两种心理状态,一是厌烦,不愿参与测评过程;或者发牢骚,散布对测评的不信任感,影响舆论,挫折决心,以图使测评走过场,或为不佳的测评结果起掩饰作用;二是怯场,表现为参加考核的个人,因过度紧张而无法控制、支配自己的精神潜力,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
回避—旁观—磨抗连续心理。在前述心理支配下,有的采取回避态度,如请假、出差,借此脱离测评现实。回避不了的则采取旁观态度,如表面上不露声色,形式上积极参加,但是一言不发,冷眼旁观,态度暧昧,以此冲淡测评气氛,获得内心平衡。实在回避不了的便采取磨抗态度,或者把缺点、问题、弱点掩盖起来,不暴露可能导致否定测评的材料信息;或者对不得不暴露的问题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手段;或者采取大帽子底下开小差,以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手段文过饰非。
显示—夸耀—比较的连续心理。自卫心理的另一种表现是以进为退的策略,即一反躲躲闪闪、含糊其辞的姿态,转而积极参加,四处活动;或是宣扬自己的长处、优点、贡献、绩效,以图“取长补短”,冲淡人们对短处的注意;或是挑剔别人的短处和问题,转移测评者的视线;或是以攻为守,揪测评者的小辫子,钻空子,以图混淆视听,打乱阵脚,使测评者自顾不暇,从而自身从容逃避。
2.结果反馈心理现象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测评,都必须把测评结果反馈给被测评者、被测评单位或决策者,即测评报告的接受者,通过教育决策,自觉改进工作或造成社会舆论压力,促进被测评单位或被测评个人改进工作。只有这样,测评工作才能起到作用。在反馈测评结果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心理现象,其中有的是消极的,为此,必须予以注意和调控。
(1)敏感心理。敏感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分数敏感。结果反馈时,人们对测评结果的累积总分最为敏感,对与此相应的测评结果曲线图、侧面图、比例分、位置名次排序等同样敏感。
第二,利害因素敏感。结果反馈时,人们总是更为关心与自身有利害关系的那些指标和要素。一般情况下,人们对素质和能力等指标较为敏感,因为这涉及被测评对象的使用价值和发展价值。在特定情况下则关心与测评目的有关的要素指标。
第三,公正敏感。结果反馈不为被测评者满意时,被测评者便转而关注起测评是否公正的问题。无论是外部测评与自我测评相矛盾,还是位置名次落后,分数较低,或是应该肯定的未予肯定,都会引起对测评的不满,进而怀疑测评的公正性,并从各个方面挑剔测评的缺点或问题,企图否定测评结果。
(2)文饰心理。文饰心理又叫理由化的适应,是指被测评者为掩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寻找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护。即一个人为了掩饰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明显不合理的行为或不能达到个人追求目标时,往往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环境中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粉饰。如把考试成绩不好归咎于身体不好,或出题不公正。护短心理有多重表现形式,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态度投射到他人身上,用他人的类似行为为自己开脱。二是把原因归之于客观偶然因素。三是自我解嘲,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和平衡。
护短心理作为自我防御机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果护短心理太强,则会使测评的功能难以实现。
(3)嫉妒心理。嫉妒心理一般是在得知自己的测评结论不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被测评者得知自己的测评结果后希望人人都得到类似的测评,对测评好的对象心怀不满,故意找茬。表现在,联合同病相怜者告状,贬低他人成绩,夸大他人缺点,甚至当面非难、责备别人。
(4)对测评进行评价的心理。被测评者在了解测评结果时,也会产生对测评评头论足的心理。严格说来,对测评进行评价是一种正确反馈,测评者应予鼓励、重视。但是动机不纯或缺乏自知之明者,也可能借此方式刁难以致否定测评。其否定方式有以下几种:
以自我测评或自我感觉否定外部测评。
挑剔测评过程的细节,寻找缺点、问题、失误以否定测评结果。
以非正式测评否定正式测评。
以局部测评否定全面、系统、综合的测评。
以自身纵向比较和与他人横向比较的测评否定客观测评。
以历史的测评否定现实测评。
除了以上列举的否定测评的极端心理倾向外,还有责备测评不公正,指责测评不注重成绩,重视缺点,怀疑测评不科学等心理。
(二)被测评者的心理调控
被测评者在测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是由对测评的认识和测评活动引起的,其心理内容集中地表现为怎样对待测评的问题,因此,被测评者心理的调控,主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控制测评的方式与活动。
1.提高对测评的认识
(1)搞好测评动员。测评动员应开诚布公地宣讲测评的目的、意义和积极作用,使被测评者认识到测评对他们是有利的,是一种肯定人们的价值和工作价值的重要手段。
(2)征求群众对测评方案的意见,采纳合理的建议;组织指导自我测评,推行测评结果与本人见面,打破测评的神秘主义。
(3)讲明测评的计划和日程安排,使被测评者做到心中有数,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工作。
(4)建立和健全测评制度,公布测评纪律,把自我测评与外部测评的态度、工作效果作为有关考核内容之一。
(5)被测评单位的领导和骨干要为群众做出榜样,以正确的态度积极投入测评工作。
2.采用多种测评形态,控制测评效应
所谓测评效应,具体地说,就是指通过测评者的目的、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构成的测评心理机制及倾向性,与不同的测评方式结合,作用于被测评者时引起被测评者的自我意识、情绪状态、意志动机、需要和成就目标及与测评者人际关系的变化等。
测评态度体系与测评方式的结合可以分为几种测评类型:以测评的肯定与否定界限分,可分为正测评和负测评;以测评的态度为主划分,有期望型、激励型、公正型、偏见型、偏激型测评;以测评主体划分,有外部测评、自我测评等。在以上测评类型中显然要摒弃偏见型和偏激型。其他测评类型各有利弊,应予合理安排,以避免产生不良的测评效应。
3.保持测评者和被测评者良好的心理交往状态
测评者和被测评者的心理交往状态有以下四种基本状态:
(1)测评者情绪好与被测评者情绪好相结合。测评者情绪好,容易看到被测评者的长处,热情帮助对方,能对被测评者的情绪进行疏导。被测评者情绪好,能积极投入测评活动,主动配合。这是最佳状态,测评容易获得成功。
(2)测评者情绪好,被测评者情绪不好。测评者热情、积极、认真,被测评者淡漠、厌烦或烦躁,测评者与被测评者之间心理上会产生隔阂。遇到这种情况,测评者能平等、宽容、克服,因势利导,见机行事,不激化矛盾,可能改变被测评者的情绪,测评才有成功的可能。
(3)测评者情绪不好,被测评者情绪好。测评者对测评工作信心不足,情绪低落,对被测评者态度冷漠,不愿理解对方。在这种情况下,被测评者即使情绪高涨,态度积极,也会如冷水浇头。由于难以捉摸测评者的心理,往往从对自己不利的方面估计,情绪会由高变低,可能导致测评失败。
(4)测评者与被测评者情绪都不好。测评者与被测评者由于种种原因发生冲突或对立,双方情绪处于低落状态,心理上的距离很大,以致形成僵局。结果会不欢而散,导致测评失败。
从以上四种状态不难看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测评者的情绪和态度是至关重要的。有素养的测评者,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使双方心理交流处于良好状态,这样才有可能采取主动,对被测评者的心理实施调控,使测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4.结果反馈方式要灵活多样
被测评者心理的调控要注意反馈结果的方式、方法,以避免被测评者有挫折感,产生焦虑,引起心理冲突。为此,我们不妨考虑以下的方式方法:反馈要持平等相待、期之以望的态度;启发式反馈,启发其自我客观认识,达到自知之明;讲座式反馈,可以转移过分关心分数的注意力;模糊性反馈,不讲优缺点,只做一分为二的解释,或者只告诉等级或相对等级分数的百分比;反馈范围应有适当限制,如个别方式,回避他人,以防扩散否定性测评结果;针对不同测评对象的特点、需要和敏感因素采取不同方式,如老年人不在乎素质测评,可直接反馈,而青年人敏感素质测评,则需曲线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