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影响
当社会面临公共危机时,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秩序会受到威胁。尤其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于对事件起因和有效应对方法未知,对事态发展不确定,所以人群中容易弥漫焦虑、恐惧、愤怒、内疚、自责和无助等负面情绪,一些人甚至出现盲从、强迫、回避、攻击、抢购等非理性行为。这些负性心理和行为,如同另一种极具传播力和危害性的“病毒”,不仅蚕食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极大地妨碍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推进。2009年,《综合医院精神病学》(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刊登的一篇题为“Was SARS a Mental health Catastrophe? ”的文章让人们认识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也给心理和精神卫生造成灾难。因此,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群体和个体的心理影响,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人群可能产生多方面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
一 确诊和疑似患者的心理问题
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可能出现多种心理症状,较为典型的如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应激是个体针对意识到的重大变化或威胁而产生的身心整体性调适反应。适度的应激能提高人体的警觉性和防御能力,但对于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来说,“被确诊或有很大风险感染重大传染性疾病”是一个重大的应激源,很可能造成过度应激反应。
(一)情绪方面
焦虑和恐惧是最常出现的情绪性应激反应。患者在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时,会表现出紧张、恐惧、担忧等情绪状态。对确诊患者来说,随着病程变化,尤其是当病情恶化时,患者开始失去信心,甚至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与确诊患者相比,疑似患者最突出的心理特征是不确定感。自身的健康状况摇摆于正常与危险之间的巨大不确定感,会加剧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甚至会使患者变得敏感多疑。
(二)认知方面
患者在过度应激状态下容易出现灾难化认知,尤其在信息化时代,面对扑面而来的真真假假的疫情信息,患者更关注负面的、消极的事件报道,进而会过度夸大应激事件的潜在消极后果。
(三)行为方面
患者容易在应激防御期出现回避行为(如拒绝治疗)或过度依赖行为(如渴望他人的支持和照顾)。随着应激程度的上升,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甚至出现冲动、攻击行为以及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行为。
二 一线抗疫人员的心理问题
一线抗疫人员主要指处于防控斗争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公安民警和社区网格的社会工作者等。他们不仅要承担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的压力,而且还面临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带来的感染风险,以及遭受与亲人分离和工作不被理解的痛苦。
(一)情感方面
高强度和高风险工作使一线抗疫人员容易出现耗竭(burnout)、恐惧、焦虑、烦躁的情绪反应。研究发现,疫情期间,一线医护人员需注意力高度集中地进行长期超负荷工作。在极端压力条件下,他们容易产生烦躁、易怒、沮丧等强烈的情绪反应,或出现疲惫、无力感、丧失热情、去人格化、低成就感等心理耗竭症状。
(二)认知和行为方面
一线抗疫人员持续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情况;同时,面对疫情不断发展、死亡病例增加,加之目睹身边同事被感染或被工作压垮,他们可能因身心压力过度而出现深度疲劳、失眠、头昏眼花、厌食、消化不良、肌肉疼痛、僵直等躯体症状,以及敏感、易怒、情绪不稳、意义感和自我评价降低、工作消极厌倦以及人际关系僵化等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而导致医护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下降,以及医疗错误率升高和医疗事故发生风险增加。
三 密切接触者和隔离观察者的心理问题
密切接触者一方面直接接触过感染者,另一方面又缺乏足够的防护意识和知识。得知自己直接接触过感染者后,出现焦虑不安、恐惧、自责、愤怒、后悔、侥幸心理等,这都是自然和正常的心理反应。而反刍思维会使他们反复回忆与患者接触的细节,加剧负性情绪体验。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则会产生疑病症状,并出现反复清洗消毒等强迫行为。加之后续会被医学隔离,其原有生活、工作秩序被打乱,行动和社会交往被限制,且病情发展方向不明,因而会更多地表现出焦虑、恐惧、沮丧、绝望等情绪反应和一些适应性症状。有研究表明,在SARS疫情期间,隔离观察者中有93.87%存在焦虑症状,有91.17%存在恐惧情绪。在负性情绪支配下,密切接触者对事物的看法也容易发生扭曲。一些人容易过度担心患病,过分关注和夸大事件的消极结果,甚至出现乱吃药的行为;也有一些人则过度乐观,盲目认为自身不可能感染而擅自离开隔离场所。
四 普通民众的心理问题
普通民众看似属于疫情中最幸运的群体,但是仍然会因过度摄入疫情信息等而受影响,加之生活规律被打乱,甚至行为活动受限制等,容易产生过度恐慌、愤怒、过度关注、消极应对或过度反应、过度悲观或乐观等,也容易信谣传谣、祈祷神明、抢购物资等。
此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及时的舆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信息不对称、不及时和信息失真通常是引发恐慌和愤怒的重要原因。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升级,确诊人数不断上升,身边人不断传递出焦虑情绪,这些情况可能诱发部分民众出现抑郁症状。特别应关注曾有过心理和精神疾病病史的人群,密切监测疫情对他们的影响。此外,面对疫情,保持信心和适度乐观是必要的,但是也有部分民众抱持过度乐观和侥幸心态,进而放松警惕,增加自己和他人的患病风险。
总之,COVID-19疫情防控已进入关键阶段,面对已持续较长时间的疫情,各类人群一直紧绷的心理状态也越来越接近极限,各类心理问题可能更加多发。及时进行积极有效地心理干预,最大限度降低可能影响个人工作生活乃至社会稳定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是当下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全社会应该认识到,科学防控疫情,既需要医学的手段,也需要心理学的方法。
(何贵兵 陆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