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外科医生而言,治疗肿瘤最熟悉的手段自然是手术切除。我自从医以来,几十年从未离开外科治疗第一线,用手术刀为数不清的肿瘤患者解除了病痛,一度挽救了他们的生命,自己也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满足,充满成就感。如同大多数治疗方法一样,外科手术并不能根本解决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多数患者在手术后经历不太长的正常生活后出现了肿瘤局部复发与转移,而外科医生往往显得束手无策。所以,衡量一个外科医生的最终成功不单在于其手术做得多么彻底、完美,而在于患者能长时间有质量地存活。我秉承“外科医生必须放弃单靠手术刀治疗肿瘤的‘冷兵器’思维方式,转而采用综合治疗”的理念,首先采取术中肿瘤瘤床预处理的方法,以期减少术后局部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自2001年始,在对肿瘤瘤床的局部化疗、热疗、加速器电子线术中放疗的一次次尝试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放射性粒子的局部高剂量、周围低剂量,是解决瘤床复发的一个崭新的方法。于是,将放射性粒子固定在与瘤床适形的明胶海绵纱布块上,术终时将其固定于瘤床,实施局部适形放疗,减少了局部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生存时间。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已取得了与外科手术切除相同的根治效果。能否“将其治疗原理与原则移植到肺癌的治疗上”这一想法促使我们在2002年对1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实施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3个月后肿瘤完全消失,达到完全缓解。原来创新与成功竟在一念之间。这一尝试的成功使我们大受鼓舞,从此开始了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的探索路程。
外科医生要进入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的这一新领域,首先要完成治疗理念的转变。之前对于放射肿瘤的治疗理念与基础知识几乎是一张白纸。所幸的是我遇到了放射粒子治疗肿瘤的先行者申文江、王俊杰、张红志教授,从他们那里学到了有关放射肿瘤的物理学、剂量学、放射生物学、治疗方法学等系统理论。经过了十五年的认真学习、琢磨与反复实践。目前已初步掌握了这些理论,可谓粗通门径。之后,团队在探索粒子植入施行“术中实时剂量优化”这一创新理论上作出了点滴建树,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广大同行的认可,现已列入粒子植入治疗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这十五年的时间里在与三位专家交往中受益匪浅,建立了真挚的友谊,是我的良师益友。
2003年,在肺癌治疗探索中,选择并使用了处方剂量、粒子活度、应用计划治疗系统,改进了植入模板、植入导丝,解决术中气胸用的负压吸引装置等,使肺癌粒子植入逐步走上探索规范化治疗轨道。
2004年,本人在《中华放射肿瘤杂志》发表了CT引导下肺癌粒子植入的论文。2005年,《应用TPS三维立体种植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晚期肺癌》研究获天津科学技术成果证书,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主编出版了《放射性粒子治疗胸部肿瘤》一书。2008年至2010年,发明研制了旋转式模板、放射性粒子植入校准仪、放射性粒子植入器,获得了国家专利,并取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发明了集放射性粒子装载、运输、消毒一体化装置。2010年底,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开展肺癌粒子植入的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
2012年开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在粒子植入术中肋骨遮挡,造成植入针道不能完全按照术前计划布针的问题,我们开始了粒子植入专用骨钻的研制。经过近百次的实验,于2014年,成功研制了粒子植入专用骨钻。
2013年,引入三轴直角坐标系理念,成功研制了单侧开环倾角数字显示定位导航系统,使粒子植入做到了精准穿刺,精准植入。
2015年,成功研制了CT平床板连床真空成形袋体位固定技术,使得患者在整个手术全程始终与CT机床的相对位移保持为零,进一步提高了穿刺精度。参与的《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质量评估及临床剂量优化研究》获得2015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6年,参与研制成功了粒子植入计划治疗系统(TPS)和3D打印共面植入模板、肺微小结节活检穿刺模板及3D打印非共面粒子植入模板,并将3D打印共面植入模板率先应用于临床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目前,正在联合天津大学研发粒子植入单侧开环多自由度机械臂以及手术机器人技术。
2014年,参与成立北方粒子植入治疗肿瘤多中心协作组肺癌组,对肺癌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现已经撰写并发表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技术操作流程》,正在编写《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专家共识》。争取在未来时间里,规范化、标准化、更具实用性的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方法在临床可以推广应用,以期取得中国自己的科学数据,走向世界。
2007年出版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胸部肿瘤》一书,其着眼点是介绍治疗胸部肿瘤起步阶段的工作实践、技术操作、心得体会,是一本学习放射性粒子植入的启蒙读物,入门教材。在随后的5年时间里,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有特色的专家。为及时总结国内治疗胸部肿瘤的创新性工作,2012年,邀请国内有突出特色的专家将其最新的工作撰写成《胸部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学》一书并出版,可视为肺癌粒子植入的普及教材。因为肺癌放射性粒子治疗工作尚有许多未解之谜,期待今后探讨、研究、发现与总结。
自2012年以来,我国放射性粒子植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迅猛进发展阶段,经历了一个由数量到质量的发展历程,即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肿瘤的标准化、规范化治疗操作流程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共识,更多的人在按照这一流程进行粒子植入。②有关肿瘤的基础理论有了新的突破,如粒子植入术中实时剂量优化,特别是有关剂量学的临床研究更加深入。③一大批新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和器械的研制成功,诸如食管粒子支架、气管支架、3D打印粒子植入共面模板、3D打印粒子植入象限模板、超大型3D打印粒子植入共面模板、3D打印粒子植入非共面模板、3D打印肺小、微结节穿刺活检模板、单侧开环机械臂定位导航系统、新一代植入器、TPS的研发成功及应用。④各种更新颖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粒子植入联合冷消融、热消融、免疫治疗等应用于临床。⑤各单病种多中心协作组的成立及数据库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粒子植入事业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为了将这些最新成果及时介绍给大家,近期,我们又一次组织专家对2012年版的《胸部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学》进行了全面修订,力求将近几年我国粒子植入治疗肿瘤所取得的成果囊括其中。如顺利成书,可作为初期学习粒子植入医师的参考书,以及正在举办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规范化培训班》的培训教材。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难免挂一漏万,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及读者批评指正。
申文江、滕皋军,王俊杰、张红志等教授在百忙之中抽时间为本书作序,撰写重要章节并作主审工作,使本书的学术地位及水平有很大提高。对此,特向几位专家致以由衷的谢意。此外,撰写各有关章节的专家也给予了全力支持,陈庆祥主任为本书拍摄多幅精美照片,深圳麦吉尔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张益先生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柴树德
2017年7月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