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内分泌疾病针灸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

按“补虚泻实”原则,以健脾利湿为主。

【取穴】

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主穴】

中脘、天枢、水道、曲池、上巨虚、三阴交。

【方义】

肥胖之症多责之脾胃肠腑。中脘乃胃募、腑会,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天枢乃大肠的募穴,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四穴合用通利肠腑;水道分清别浊,三阴交健脾、利水、蠲化痰浊,诸穴共用可收健脾胃、利肠腑、化痰浊之功。

【配穴】

痰湿闭阻加内关、足三里化痰除湿;胃肠腑热加内庭清泻湿热;肝郁气滞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脾肾阳虚加气海、脾俞、肾俞、足三里健脾益肾;少气懒言加气海补中益气;心悸加神门、心俞宁心安神;胸闷加膻中、内关宽胸理气。

【刺灸法】

背俞穴可用灸法合并治疗;心俞、脾俞、肾俞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其余腧穴视患者肥胖程度及取穴部位的不同,比常规刺深0.5~1.5寸。

【其他疗法】

1.耳针

取口、胃、内分泌、三焦、脾、饥点、皮质下等穴,每次3~5穴,毫针刺,或者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穴位埋线

取中脘、天枢、大横、带脉、关元、风市、足三里、臂臑等穴,每次取穴多少依病情决定。

【按语】

1.毫针针刺

毫针针刺为本病治疗的基本方法。临床治疗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脾经和胃经为治疗肥胖症的两条主要经络,临床当以辨证分型论治。痰湿闭阻以健运脾胃、化痰除湿为主;胃肠腑热以清胃泻火、通利肠腑为主;肝郁气滞以疏肝解郁、理脾和胃为主;脾肾阳虚以温补脾肾、利水化饮为主。治疗穴位当以辨病加辨证,基本穴位加辨证取穴,以中脘、天枢、水道、上巨虚等为主穴,余辨证加减。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膀胱经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足太阳膀胱经络肾属膀胱,与心脑等脏腑直接发生联络,为一身之巨阳,全身经脉之气均可注入足太阳膀胱经,同时接纳、转输各经之经气,与五脏六腑皆相通,五脏六腑之气又均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从某种意义上讲,足太阳膀胱经是五脏六腑的统领联络经脉。临床对于虚证患者来讲,首先认为要从膀胱经入手,针刺治疗足太阳膀胱经可以振奋阳气,从能量代谢角度来讲就是提高患者的能量代谢。在针灸减肥的过程中,常常有这种情况出现,患者接受针灸治疗过程中体重没有任何变化,这时我们应该想到不是患者对针刺的刺激不敏感,而是没有考虑到应在膀胱经上取穴。显然,足太阳膀胱经的作用不容小觑。

本症治疗过程中宜使用相对较粗的针具,如使用半径0.35mm针灸针治疗,目的是增加针刺的刺激量,同时尽可能使用电针治疗仪,原则上使用2~3对电极,在主要穴位上使用,如天枢(双)、水道(双)、上巨虚(双)、三阴交(双)等配对为主,电流强度以刚要达到“痛阈”为好,电针波形常使用疏密波。

2.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在针灸治疗肥胖症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只要提到穴位埋线,就会被认为是减肥的一种方法,当然作为针灸医生来讲,我们知道穴位埋线不仅能治疗肥胖,还可以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的疾病。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穴位埋线在治疗肥胖过程中如何选择穴位,是不是针刺治疗肥胖的穴位都可以进行埋线处理。我们知道,穴位埋线的精确解释就是“以线代针”,原则上来讲针刺治疗穴位都可以进行埋线处理,但在临床实际处理过程中要注意到穴位埋线的禁忌,要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穴位应选择肌肉丰富的部位,常用腹部、腰背部;慎用头面部穴位如风池等;禁用关节腔、关节,踝、腕关节以下穴位以及血管、神经干分布部位的穴位,严格控制穴位数量。

3.耳针疗法

耳针或耳穴压豆在针灸减肥上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首先针刺调节内分泌穴位,如丘脑、内分泌、缘中等来调节内分泌的平衡;其次增强机体的兴奋性,用兴奋点等改善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饱足感;改善消谷善饥,用丘脑、饥点、渴点等调节食欲,减少食入量和饮水量,如增强机体废物的排泄,可使用肾、大肠、三焦、肺等穴;同时也可选取肥胖相应耳穴部位的腹、臀等穴,促进局部脂肪的分解,使脂肪重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