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影像学诊断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艾滋病合并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cerebral cysticercosis)是猪肉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颅内所造成的疾病。

病理

·囊尾蚴囊肿常为圆形或卵圆形,囊壁分为3层。

·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蛛网膜下腔型、混合型4种类型。

临床要点

·因囊虫侵入神经组织的数目、部位不同,临床症状极为复杂多样,甚至可以没有明显临床症状。

·一般常见的症状为癫痫发作。

·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囊虫则可因慢性蛛网膜炎、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而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囊虫引起广泛脑皮质破坏和脑皮质萎缩,可出现显著的精神障碍,甚至迅速死亡。

·脑脊液沉淀可查出嗜酸性粒细胞,囊虫免疫实验阳性。

优选路径

·MRI 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可以了解颅内病灶大小、形态、位置,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MRI 检查见到头节存在可做出定性诊断。

·CT 显示脑囊虫钙化具有优势。

影像要点

脑实质型

·部位:常位于灰白质交接区,其次是白质、灰质和基底节。常为多发。

·CT

急性期

脑炎型:脑白质弥漫性脑水肿,可夹杂散在小囊状低密度灶。严重者脑室、脑沟、脑池和脑裂狭窄或闭塞。增强扫描低密度灶不强化。

多发囊泡型:脑实质内多发散在的小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灶,直径为3~10mm。典型者低密度灶内可见小结节状等密度影,为囊虫头节。增强扫描多无强化。

单发囊泡型:脑实质内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的低密度,界限清楚,CT 值近似于脑脊液。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少数囊壁轻度环状强化。

多发结节型:多发散在不规则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可见结节状或环状强化。

慢性期(钙化型)

单发或多发,为直径1~2mm圆点样高密度钙化影;或病灶表现为环状钙化,中央可见1~2mm囊尾蚴头节钙化,形成典型的“靶”征或“牛眼”征。

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

·MRI

早期囊尾蚴存活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囊尾蚴头节T1WI表现为等信号结节,T2WI显示不清。

囊虫死亡时,可见“白靶”征,即在T2WI上囊肿内囊液及周围水肿呈高信号,囊壁与囊内模糊不清的头节呈低信号。

增强扫描,急性期脑炎型病灶无强化。慢性期囊尾蚴存活期的囊肿无强化,囊尾蚴死亡后,囊壁呈环状强化,晚期囊肿钙化时则无强化。

脑室型

·CT

第四脑室多见,其次为第三脑室。

脑室形态异常或脑室局限性不对称扩大,脉络丛移位,阻塞性脑积水。

·MRI

脑室内的囊肿,T1WI为略高信号影,囊壁为高信号的细环。

囊尾蚴的头节表现为高信号的膜状或斑点状结节,即T2WI呈高信号。

脑膜型

·CT

常位于蛛网膜下腔,单发或多发。

外侧裂、鞍上池囊性扩大,轻度占位征象。

蛛网膜下腔扩大、变形。

脑室对称性扩大。

增强扫描偶见脑膜强化。

·MRI

T1WI可显示蛛网膜下腔的病变,可伴有蛛网膜炎等感染征象。

增强扫描可见肉芽肿性脑膜炎所致的基底池强化。

DWI显示ADC值升高。

MRS可见脂峰、NAA/Cr降低。

混合型

·CT

具有上述几型或几型以上的混合表现,亦可为急慢性期的混合表现(图1-6-1)。

·MRI

上述几型或几型可同时存在。

鉴别诊断

·脱髓鞘病变,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脑脓肿,转移瘤。

图1-6-1 艾滋病合并脑囊虫病(混合型)

A、B.CT平扫示双侧脑实质及皮髓质交界处可见多发的高密度结节,左侧顶叶可见类圆形囊性密度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