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本草讲读:一位二十年临床工作者的中药学讲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蒲公英

概 说

蒲公英首载于《新修本草》,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全草,又名黄花地丁,多生用。因药材分布甚广,也时常鲜用。

性能特点

品尝蒲公英,有明显的苦味,但不甚苦,诸本草言其尚具有甘味,无临床意义。其性寒,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之功。因能清肝火、泻胃火,故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蒲公英苦寒降泻,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内外热毒疮痈诸证,兼能通经下乳,为治疗乳痈良药,《新修本草》曰“主妇人乳痈肿”。治疗痈肿疔毒,常与野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饮;药理研究发现,蒲公英能够疏通乳腺导管,故治疗热毒壅聚之乳痈,可单用本品浓煎内服,或以鲜品捣汁内服,渣敷患处,也可与瓜蒌、金银花、牛蒡子等同用;用治肠痈腹痛,常与大黄、牡丹皮、桃仁等同用;用治肺痈吐脓,常与鱼腥草、冬瓜仁、芦根等同用。

痤疮较为难治,痤疮若见脓头者,须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配伍清热解毒之品,其中,蒲公英最为常用,其用量宜大,常在30~50g之间,同时配伍连翘30~60g,既能解毒,还能散结。

2.利湿:本品苦寒,既能清热利湿通淋,又能利胆退黄。用治热淋之小便频急涩痛,常与白茅根、金钱草、车前子等同用;用治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大黄等同用,药理研究发现,蒲公英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

此外,本品还有清肝明目之功,用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可单用取汁点眼,或浓煎内服,亦可与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明目之品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9~3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使用注意

蒲公英用量过大可致缓泻。若见热毒而伴大便干结者,可首先考虑本品。

临床经验

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载:本品“炙脆存性,火酒送服,疗胃脘痛”,其效甚佳。从蒲公英之性味分析,其所主之胃痛,当属火痛之类,王氏之应用,炙脆存性,火酒送服,则其寒性已去,只存定痛之用矣。近代章次公先生治疗胃溃疡病,具小建中汤证者,以此汤加入蒲公英30g,疗效甚高。此种配伍,看似温凉杂凑,实则因蒲公英的镇痛作用不仅在于它能清胃,而且还能清瘀,凡胃脘因瘀热作痛,用其最为相宜。而胃溃疡之疼痛,配合养胃之品,又可奏养胃清瘀、镇痛医疡之功。如选用其根,晒干研末吞服,效果更佳。[黎俊民.蒲公英临证应用探析.四川中医,2004,22(9):32]

蒲公英甘苦性寒,清热解毒,能散滞气,消肿散结,治乳腺疾病效果尤其好,对痈疮疔疖也有良效,内服外用皆可。若产后不喂乳,引起乳汁蓄积作痛,可与瓜蒌同用;肿痛、坚硬不消之乳疮也可外敷或调以醋或和以酒,也可捣汁与黄酒等量同服,取其消散化滞结。面部痤疮,肿硬成结者可涂鲜公英汁,点于局部,数次即消散。蒲公英还有健胃作用,可与九香虫共用,取其清胃热,缓疼痛。用其排脓止痢可与葛根同用;与土茯苓同用可改变病态环境,称为截断疗法。(《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

刘惠纯经验:蒲公英利水通淋。蒲公英一药,传统用于解疮毒、治乳痈、疗诸疔;西医则谓其有利胆作用,用于治疗肝胆疾患。余读《本草从新》,书中载蒲公英为“通淋妙品”。常思一试。后诊一病人腰痛,叩之更剧,小便频数,尿道刺痛,验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较多,即处以单味蒲公英60g,水煎服。2剂后腰痛减轻,再服1剂,排出黄豆大结石1粒,症状逐渐消失,附记于此,以资交流。(《南方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