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膏
概 说
石膏首载于《本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因石膏在水飞后细腻光滑如膏脂,故名。生用或煅用。煅用时大多用于疮疡溃久不敛或烧烫伤等,现临床较少应用。
生石膏在临床上极为常用,其主要成分是CaSO4·2H2O,火煅后所含的两个水丢失,其晶格结构完全松散或被破坏,药物呈粉末状。煅石膏能够吸收水分,但是不能再次与水结合而生成生石膏。所以,生石膏与煅石膏的作用完全不同。
性能特点
石膏辛甘大寒,为历代医家所公认。不过,也有持不同意见者,石膏之所以是大寒,与其所用的剂量有关,石膏的用量往往较大,少则30g,多则上百克,甚至几百克。而其他寒性药如知母、栀子等多在10~20g之间,与石膏的常用量相差悬殊。《本经》只记载石膏味辛微寒。因本品善清肺、胃之热,故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本经》谓石膏“主中风寒热……口干舌焦”,《名医别录》曰“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药性论》用之“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日华子本草》云其“治天行热狂”。生石膏辛甘大寒,用量大,清热力强,主要用于实火实热证。这种实火实热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伤寒之阳明经证。伤寒的辨证方法是六经辨证,即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与三阴(太阴、少阴、厥阴)。太阳病即表证,确切地说是表阳证,而阳明则是里阳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阳明经(热)证,一是阳明腑证。而本品主要用于阳明经热证,主要表现为:大汗、大热、大渴、脉洪大,一般称之为“四大症”,这是石膏的主要应用。
(2)温病之气分证。温病最常用的辨证方法是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指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本品主要用于温病之气分实热证,其临床表现与伤寒之阳明经热证基本一致,病机相同,均为无形邪热充斥表里内外之气分实热证,温病气分证的主方即为白虎汤,原方中的生石膏用量为1斤。
(3)杂病之实热证。因石膏主要归肺、胃经,一般用于肺热咳喘和胃火炽盛证。治疗肺热咳喘,配伍麻黄、杏仁、甘草,即《伤寒论》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为临床常用方。对于胃热上攻之牙痛、牙龈肿痛等,可选用清胃散,配伍石膏能够增强其清胃泻火之功。石膏配伍细辛,即《景岳全书》之二辛煎,用治胃火牙痛,不仅简便,而且极具效果。
以上内容是从病机方面来理解石膏的清热泻火作用。
如果从药证的方面来理解,石膏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发热性疾病;二是口渴、口干;三是心烦。
首先,治疗发热性疾病。本品与麻黄、柴胡等均可治疗由于外感所致的高热,但三者的应用不同。
麻黄所治的高热一定是表证所致,而且是外感风寒表实证,发热的特点是:热而无汗,即干热。患者恶寒的程度较重,虽体温较高,但患者仍要求覆被保暖。一般不伴有咽干、咽痛。
柴胡所治的发热,一般是发热、怕冷交替发作,必伴有轻微汗出,但大多是汗出不畅,汗出而热不退,同时多伴有口苦、咽干、头晕目眩等,此为邪犯少阳,少阳枢机不利所致。
石膏所治的热,属里热,伴有大汗、大渴、脉洪大。这种发热系外感入里化热所致,其热与外感已无关系,全系内热炽盛所致。这种发热,虽大汗,其热也不退,这是典型的石膏证。若见干热的患者,大多不是石膏的应用指征。近代名医张锡纯很有体会,他在治疗外感高热无汗时,先用阿司匹林发汗,造成汗出而热的石膏模型,再用石膏来清热,可谓之高招。
其次,治疗口渴、口干等。热邪最易伤阴耗津,石膏能够治疗口渴、口干,是由于本品能够清热,而不是能够生津止渴。所主治的渴,其程度往往较重,在《伤寒论》中以“苦渴”来描述。热病之烦渴,虽饮水也不能止,用本品后却能解渴。所以,本品止渴的机理与沙参、麦冬的生津止渴作用绝对不同。经方大师胡希恕应用石膏的指征就是口干、口渴。胡老不管是在应用柴胡类方、桂枝类方,还是其他的方剂时,只要见到口干、口渴,大多要加用石膏。如小青龙加石膏汤、小柴胡加石膏汤、大柴胡加石膏汤等,例子很多。
最后谈一下心烦:治疗心烦,不是本品的优势。其除烦作用,当与其清热作用有关。这种烦,往往与口渴联系到一起,烦渴,主要说明渴的程度而不是烦的程度。如果患者烦躁明显,栀子往往是必用之品。
可以说,石膏最基本的药性就是寒,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清热。不少教材描述石膏的功效时,除清热泻火外,再加上除烦止渴,也是合理的。
临床应用石膏时,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舌象也是很重要的参考指征。石膏所主治病证的舌象是舌红干燥,而非湿润。若见苔白而腻,舌体胖大,则非石膏所宜。
2.收敛生肌:这是煅石膏的功效,石膏火煅,所含的两个水即丢失,药物呈粉末状,具有吸收水分作用,对于烧伤、疮疡溃破日久而不收口,长期流清稀脓水者,煅石膏外用具有吸收水分、促进结痂作用。由于伤口处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存在,煅石膏无抗炎作用,所以,与黄柏粉同用,能够防止感染发作。
不过,由于西医的清疮术简便易行,所以,此类患者多由西医处理,煅石膏在这个方面已极少应用。
用法用量
煎服,15~200g;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石膏的用量很大,对于汗出而高热不退者,有时可能会超过200g,甚至多则1斤。清代名医余霖(余师愚)擅长用石膏治疫病,曾有“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的临床体验,其创制治疫名方清瘟败毒饮即以石膏为主药,其中重用生石膏6~8两(180~240g),充分说明石膏在方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伤寒论》以石膏入汤剂者有14首方剂,无一方石膏先煎。后世名医叶天士、张锡纯、蒲辅周等运用石膏也未先煎。生石膏先煎的原因,《方剂学》认为,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请问:粉碎的石膏,其质地还坚硬吗?
石膏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钙,在水中溶解度极小,其水溶性不因水温高低而发生明显变化,只有在酸和某些盐类中溶解度增大,故单独先煎,不会因煎煮时间延长和温度高而增加其水溶性,所以先煎石膏是不必要的。
使用注意
石膏的用量比较大,寒性也重,所以对于脾胃虚寒者忌用,此类患者若过量使用石膏,会出现腹泻、腹中冷痛等。为防止石膏寒凉损伤脾胃,笔者取《伤寒论》的经验,多配伍粳米,有时也配伍山药。
临床经验
姜宗瑞经验:20世纪90年代,农村的饮水问题尚未解决,仍饮用浅井水,味苦涩。因水中多含钙镁等矿物质,烧水的铝壶数月便结一层厚厚的“水锈”,主要是水中的钙离子因加热而形成的钙盐。一次,烧水的壶漏了,只能用做饭的铝锅烧水,半月的时间,锅内也结了一层“水锈”,后购得了新壶,再次用烧水的锅煮稀饭,不料饭熟之后,“水锈”全都混入饭中了,不能吃了。因悟谷米(做饭用小米,白虎汤用粳米,同类)可使“水锈”溶解,难怪烧水的壶用久了生“水锈”,而做饭的锅从来不生“水锈”。由此想到了白虎汤中的石膏、粳米,石膏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微溶于水,若不用粳米汤煎药,石膏难以被吸收利用。这么说,粳米不仅仅是护胃、养胃,还有促进石膏吸收利用的作用,是白虎汤中不可缺少的一味。(《经方杂谈》)
田从豁经验:生石膏治阳明内蒸之热,虽言能解肌,但无汗时用之,一定要佐以宣通之品,如葛根之类。关于生石膏的用量,有人提出用则30g以上,少则无效。这在治疗高热、大渴引饮、面红目赤者时是完全必要的,甚者可以用至120~240g,但应先煮水,用此水再煎其他药,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治疗杂病,用生石膏10~12g,清火也有很好的效果。(《燕山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