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 麻
概 说
升麻首载于《本经》,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茎,以个大、质坚、外皮黑褐色、断面黄绿色、无须根者为佳。临床一般生用,偶尔蜜炙用。因“其叶似麻,其性主升,故名”(《本草纲目》),又因其色绿,又名绿升麻。
性能特点
品尝升麻,微苦而涩,无辛味,与教材认识不符。可能因其能够发散,故认定其具有辛味。其性微寒,能够清阳明热毒,故归胃、大肠经。又因升麻能够透发麻疹,故归肺经。配伍黄芪,可治疗脾虚下陷证,这可能是其归脾经的临床依据。
功效应用
1.发表透疹:包含两个功效,解表与透疹。升麻虽然有解表之功,但临床极少应用,不属于临床常用药。其透疹之功,可用于麻疹透发不畅,也不属于常用药。取其透疹之功,可用于皮肤斑疹如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因此类病证多因热毒所致,所以,升麻治疗上述疾病,不仅取其透疹之功,而且与其清热解毒作用密切相关。
2.清热解毒:《本经》载升麻“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名医别录》曰“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药性论》主“时气热疾”。这些都是对升麻清热解毒作用的记载,临床上可用治多种热毒证,因升麻主归胃、大肠等阳明经,所以尤善清解阳明热毒,具体可表现为齿痛口疮、痄腮肿痛等。清胃散由升麻、石膏、黄连等组成,主治胃火上攻之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等,是临床常用方。用治风热火毒上攻之头面红肿、痄腮肿痛等,常与黄芩、黄连等配伍,如普济消毒饮。
3.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在升举阳气方面,升麻与柴胡的作用相似,用量也不宜大,代表方即补中益气汤,广泛用于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胃及子宫下垂等,临床最为常用。清代名医张锡纯用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神疲等,常与柴胡、黄芪、桔梗等同用,如升陷汤。
用法用量
煎服,3~30g。升举阳气时用量宜小,3~6g即可;治疗热毒证时宜量大,15~30g。
使用注意
本品升浮之性较强,对于阴虚火旺、肝阳上亢者均当忌用。
临床经验
方药中经验:升麻葛根汤为方药中老中医治疗迁延性慢性肝炎经验方,升麻15~45g,葛根、赤芍各30g,甘草6g。本方系《阎氏小儿方论》方,原治麻疹未发,或发而不透。升麻甘辛微寒,前人多用以透泄疹毒,清解阳明热毒,或升阳举陷。方老取其解毒之义,用于慢性肝炎,毒热内蕴,血瘀津耗,肝功能损害较重,转氨酶较高者,常与其他方辨证合用。
方先生用升麻解诸毒,效验颇良。临床上可以定性为“毒”病的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两种:①可定性为火病而系暴发者,如具有传染性的温毒、时疫之类疾病皆属其范畴之内。②因误食药物或有毒食物所致疾病。这两种情况均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使用较大剂量的升麻。十余年来,方先生曾重点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其他药物中毒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重用升麻进行治疗。其剂量一般均在30g,多时曾用到45g,效果很好,无一例有不良反应。(《百家名医临证经验》)
用升麻治疗口腔黏膜扁平苔癣,系甘肃省杨作楳老中医的经验,笔者临证每多用之,皆取良效。组成:升麻15g,金银花30g,连翘30g。方法:轻症,每日1剂,水煎2次,含漱及内服各半。重症,每日2剂,水煎2次,含漱及内服各半。一般连服2日,患者口腔黏膜糜烂面的疼痛消失,10天左右糜烂面愈合。凡阴虚火旺,上实下虚者不宜用。口腔黏膜扁平苔癣属于中医之“口舌生疮”等范畴。本病病机为热毒炽盛,方中升麻,入阳明经,味苦能发,升阳解毒,为治口疮之良药。配既能清热,又能疗疮疡、消肿毒、散诸经血凝气聚之金银花、连翘,三药相合,散热、解毒、消肿,使邪出,口疮乃愈。[李怀生.升麻治疗口腔黏膜扁平苔癣.中医杂志,2009,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