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自密实混凝土的起源与分类

20世纪80年代初,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在日本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究其原因是日本施工企业熟练技术工人减少而导致混凝土施工质量下降。1986年,日本东京大学冈村甫教授提出研制无需振捣、仅靠混凝土自重作用便能密实充填到模板每一个角落的混凝土,这便是自密实混凝土思想的起源[3,4]。1988年,冈村甫教授在东京大学采用市售原材料开发的第一号“不振捣的高耐久性混凝土”,并确认了该混凝土自身收缩、干缩、水化热以及硬化后的强度和致密性等综合性能与传统振捣混凝土相当。1996年,冈村甫教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讲学时,将该混凝土称为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3]

自密实混凝土得到一致认可的分类方法是按照配制技术进行分类,按照配制技术的不同可将自密实混凝土分为三类,即粉体系自密实混凝土、黏度改性系自密实混凝土以及粉体-黏度改性复合系自密实混凝土。标准中按扩展度将自密实混凝土分为三类,即SF1(550~650mm)、SF2(660~750mm)和SF3(760~850mm),对于扩展度为SF3级别的自密实混凝土,石子最大粒径不大于16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