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概述

1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1)小学1~2年级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整体特点

小学1~2年级的学生身高约为110~120厘米,体重约为19~20千克,身高每年增长3~5厘米,体重每年增长2~2.5千克。

局部特点

a.骨骼比较柔软,且容易变形,肌力弱,臂和肩部的力量特别差,耐力差;

b.对简单的动作有所控制,动作精确性、灵巧性增强,但手部小动作的精确性较差;

c.心脏体积较小,心率达到80~90次/分钟,肺活量较小,呼吸频率较快。

(2)小学3~4年级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整体特点

小学3~4年级的学生身高每年约增长4~5厘米,体重每年约增长2~3千克。

局部特点

骨骼和肌肉发育没有很大变化,心脏体积有所增大,但发育仍然不完全,心率高于80次/分钟;肺活量较小,呼吸频率较快。

(3)小学5~6年级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整体特点

a.女生10~12岁,男生11~13岁左右开始步入青春发育期,生殖系统开始发育,并带来一系列身体形态、功能以及心理的剧烈变化。

b.女性性器官在10岁左右开始发育,第二性征也逐渐发育起来,男生比女生发育晚1~2年。

c.5~6年级男女学生的生长发育指标出现了很大的差别,由于大部分女生都进入生长发育高峰期,女生身高急剧增长,每年增长3~5厘米;体重也开始明显增加,每年增长2~2.5千克;男女学生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也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

局部特点

a.肌肉逐渐增长,肌肉力量有所增强,但耐力较差;

b.动作的精确性、灵巧性逐渐增强;

c.心率达80次/分钟以上,并出现青春期高血压,肺活量加大,呼吸频率还是比成人快。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心理发展总趋势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幼儿晚期占主要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上小学后,小学生通过学习许多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概念、定理、规律,这促使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起来。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得到发展

幼儿晚期儿童心理活动以不随意性为主,上小学后,学习读、写、算的过程,不仅促使小学生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而且随着第二信号系统调节机能的增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随意性和目的性也得到了发展。

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渐形成

小学生刚进入小学时,集体意识比较模糊。以后,在教师的教育下,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小学生逐步产生集体意识,逐渐形成对人、对己、对事物的一定态度,初步形成意志、性格和个性特征。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a.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逐渐向高级前进的过程,高级心理发展既是在低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又萌发着下一阶段心理发展的新特征,从而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b.心理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表现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方向性与顺序性

方向性表现为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其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尽管发展的速度有个别差异,可以加速或延缓,但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不平衡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既表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始与成熟时间上不同,也表现在同一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即使对同一个体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也有所不同,因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不尽相同。

差异性

各种心理功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及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所以,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有人善于言辞表达。

【真题链接】

【例2.3 单项选择题】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2015年上半年真题]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答案】B

【解析】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儿童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包括性别差异、身心构成方面的差异等。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首先要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特征等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切实地提高。

(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认知的发展

a.感知方面

低年级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小学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他们能从知觉对象中区分出基本的特征和所需的东西,对于时间单位和空间关系的辨别能力也逐渐增强。

b.注意方面

虽然小学生的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发展迅速,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c.记忆方面

随着学习、训练的不断进行,小学生的有意记忆逐渐超过无意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意义记忆所占的比例逐渐超过机械记忆而在记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

d.思维方面

小学生的思维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的基本过程日益完善,概念的掌握趋于丰富、精确和系统,判断、推理和理解能力逐步发展。思维的品质,如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也有所提高。

e.想象方面

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迅速增强,创造性想象显著发展,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想象的现实性有了较大的提高。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前途已开始出现初步的幻想。

f.言语方面

小学生逐渐掌握口头言语中语音的细微差别,并开始进入书面言语发展时期。小学生词汇量增加很快,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语法运用逐步趋于合理、完善,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和多样化。小学生还有学习外语的能力,说明其言语发展有很大的潜力。

情感的发展

小学生的道德感有很大发展,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和友谊感等逐步形成;小学生的理智感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等越来越稳定而深刻;小学生美感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艺术作品中具体内容和形象的观赏方面。

意志的发展

小学生意志的发展表现在他们已能逐渐确立长远的行动目标,而不为直接目的所左右;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果断性、坚持性较差。

个性的发展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分化、稳定,个人志向从直觉的、幻想的、易变的到逐渐分化、稳定且富于理性。智力和特殊能力得到多样化发展;守纪律、忠诚、勤奋、勇敢等优良品质逐渐形成。

【真题链接】

【例2.4 单项选择题】“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说明(  )。[2015年上半年真题]

A.需要对能力有影响

B.动机对能力有影响

C.性格对能力有影响

D.气质对能力有影响

【答案】C

【解析】勤奋是性格的态度特征,笨是性格的理智特征。“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体现了个体性格对个体能力的影响。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1)学习准备的含义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过程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个人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的内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

生理功能的准备,是指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它是其他方面准备的基础。

智力的准备,是指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智力上的准备对于儿童的各种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情趣的准备,是指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具有稳定的情绪和兴趣,是否对学习抱有积极态度。

社会性的准备,是指社会交往需要的水平和技能,与其他方面的准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决定了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

学习策略的准备,是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与学习成绩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知识基础的准备,与学习新知识具有最直接的关系,“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关于关键期

(1)关键期的定义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2)关键期的重要性

关键期阶段,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关键期比较短暂,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可以很小或没有影响。

(3)儿童学习的关键期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学习任何内容时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目前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三、小学生认知概述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婴儿靠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并逐渐认知到自己与他人(父母亲)、自己与物体的不同,到本阶段后期,感觉和动作才渐渐分化为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有一个质的飞跃。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逐渐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的主要特征: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即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儿童的思维的主要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思维、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2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1)基本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

一般认为,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生理和心理活动。小学生基本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表现为:注意力有了很大提高;观察能力明显提高;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形式;有意记忆发展,记忆容量增大,并逐渐发展出一些记忆的策略。

(2)注意发展的特点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低年级学生仍然以无意注意为主,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到了高年级,有意注意发展起来并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有意注意由成人强迫的逐渐变成自觉的注意活动。

(3)知觉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知觉发展的突出特点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逐渐增强。

(4)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

随着系统地、分阶段地接受学习教育,儿童的记忆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逐渐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短时记忆容量发展迅速;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发展;由具体形象记忆向词的抽象记忆发展。

(5)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小学时期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儿童思维的不断发展。小学儿童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思维结构逐步趋向完善。

3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认知发展的每一阶段都由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学生的行为,教育则要适应于这种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即以学生认知结构为出发点,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内容,进行教学。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育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四、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1)认知方式的定义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方式的差异的具体表现

场独立与场依存

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赫尔曼·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

a.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的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b.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其他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并且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沉思型与冲动型

这种认知方式是由贾罗米·凯冈提出的。沉思型的儿童一般比冲动型的儿童更少犯错误,前者有较强的保证正确的欲望,因此能够忍受不确定性。而后者则倾向于很快地进行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辐合型与发散型

这种认知方式是由美国吉尔福特研究指出的。

a.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b.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意的新颖观念。

【真题链接】

【例2.5 简答题】简述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2019年上半年真题]

答: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其基本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

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越多,思维的流畅性就越大。反之,思维就缺乏流畅性。

(2)变通性

变通性,又称灵活性。富于创造性的人,往往在其思维中出现的想法散播得更广,范围更大。

(3)独创性

独创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这是创造性思维中最重要的成分,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越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也越高。

2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智力是指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为了对人的智力高低作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作智力量表。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智力测验中引进了一个重要概念——智商(IQ),它是智力商数的简称,是用来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据此公式计算得到的智商属于比率智商。一般认为,智商在90~109之间为智力中等,在110~119之间为智力中上,在120~139之间为智力优秀,140以上为智力非常优秀;智商在80~89之间为智力中下,70~79之间的智力级别称为临界,70以下为智力落后。

1936年,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该套量表仍采用智商的概念,但这里的智商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确定的,称为离差智商。离差智商假定同年龄组测量成绩总平均数为100,用个人实际得分与总平均数比较,确定其在同龄组内所处的相对位置,以此判定其智力水平。

(2)智力的差异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故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个体间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稳定的平均数比较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个体内差异指个人智商分数的构成成分的差异。

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认知差异的实质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仅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2)认知差异对教育的启示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全班教学与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实行最优化结合;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