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民事权利
一、概念题
1.民事权利
答:关于民事权利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四种学说:
(1)客观说,又称利益说。该说由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认为权利的本质就是法律保护的利益。这种观点强调,权利是为了保护权利人的某种利益的,但它本身并不是这种利益,只是一种法律的形式,可以依此形式主张利益。
(2)主观说,认为权利的本质是意思自由,即人的意思能够自由活动或能够任意支配的范围。意思是权利的基础,没有意思就没有权利。
(3)法力说,该说由德国学者梅克尔提出,他认为权利的本质为法律上之力。“法律上之力”,系由法律所赋予的一种力量,凭借此力量,既可以支配标的物,也可以支配他人。
(4)框架概念说,该说由德国学者拉伦茨提出。
对此,可以提出一个有关权利的框架性概念。即权利的内容,为法律上的自由;权利的外形,为法律上之力;权利的目标,是服务于权利人特定利益的实现或维持。权利就是服务于民事主体特定利益的实现或维持,由法律上之力保证实现的自由。
2.财产所有权(浙大2004年研)
答:财产权是通过对有体物和权利的直接支配,或者通过对他人请求为一定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而享受生活中的利益的权利。以民事权利的内容为标准,可以将民事权利区分为人格权、财产权、知识产权和社员权。财产权是很重要的民事权利。
3.期待权
答:期待权是处于向既得权过渡阶段的权利,是指权利的成立要件尚未完全具备,但将来有可能完全具备的权利。认可期待权为独立的民事权利类型,是社会经济生活提出的要求,它可以使期待权更便利地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流转。期待权总是指向特定既得权的期待权,包含有特定既得权的“基因”。因此期待权在转让或设定权利负担时,通常可以参照适用相关既得权的规则。
4.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研)
答:私力救济,又称民事权利的自我保护,是指权利人自己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例如,依法向侵权行为人提出请求等,这种保护措施由于是由当事人自己采取的,因此又称自我救济。
公力救济,是指当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由国家机关给予保护。这种保护手段是由国家机关采取的,所以又称民事权利的国家保护。
5.自助行为(上海海事大学2014年研;南京大学2005年研)
答: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来不及请求公力救济的情况下,对义务人的财产予以扣押或者对其人身自由予以约束等行为。自助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①为保护自己的权利;②情势紧迫来不及通过法院或者其他国家机关解决;③采取的方法适当,自助行为的方法应依状态和目的而定;④自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自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义务人损失的,应负赔偿责任。
6.紧急避险(清华大学2004年研)
答:紧急避险是为了避免本人或者他人的民事权益或者公共利益受到急迫的危险所为的行为。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损害要承担赔偿责任。紧急避险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①须有急迫现实的危险存在。引起危险的原因不论人的行为、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动物的侵害等都包括在内。②须是关系到本人或者他人的民事权益或者公共利益的急迫的危险。③避险的行为不得超过危险所能造成损害的程度。
二、简答题
1.简述请求权与抗辩权的含义及相互关系。(中财2007年研)
答:(1)请求权与抗辩权的含义
请求权是指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其中债权的请求权属于独立请求权,可以独立存在;非债权的请求权,属于非独立请求权。请求权具有相对性、非公示性,作为独立的实体权利,它连接了实体法和程序法。
抗辩权是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抗辩权依其行使的法律效果可区分为永久抗辩权和延期抗辩权。永久抗辩权是指该项抗辩权的行使可以永久地阻止某项请求权的实现。延期抗辩权是指可以暂时阻止某项请求权实现的抗辩权。
(2)请求权与抗辩权的相互关系
①抗辩权的行使以请求权的行使为前提,没有请求的行使权就没有抗辩权。
②抗辩权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权利,请求权则具有任意性,只要存在权利即可实施请求权。
③抗辩权的作用在于对抗或否认对方的请求权。
2.简述我国民法体系对形成权的分类。(中财2006年研)
相关试题:
(1)解除权、追认权、撤回权、债权均属于形成权。(北科2005年研)
(2)简述形成权的含义及几种主要类型。(中财2004年研)
答:我国民法体系对形成权的分类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1)形成权的含义
形成权,是指当事人一方可以依自己的意思表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
(2)形成权的特点
①依据权利人自己的意思表示,就能够使既存的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
②其效力的发生不需要相对人作出某种辅助行为或共同行为。
③其不存在被直接侵害的可能。
④其不能与其所依附的法律关系分离。
⑤其受到除斥期间的限制。
(3)形成权的分类
①根据形成权的行使是否需要通过诉讼程序,可以将形成权区分为简单形成权与形成诉权,前者如合同解除权,后者如债权人的撤销权;
②根据形成权的行使是着眼于消灭一特定的法律关系还是形成一特定的法律关系,可以将形成权区分为消极形成权与积极形成权,前者如抵销权,后者如追认权、优先购买权等。
3.简述区分绝对权和相对权的标准和意义。(中财2006年研)
相关试题:
(1)人格权与物权一样都具有绝对性。(北科2010年研)
(2)试辨析对世权与对人权。(浙大2005年研)
答:(1)区分绝对权和相对权的标准
根据权利人可以向其主张权利实现的义务人的范围,民事权利可以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①绝对权是指义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积极协助行为即可实现的权利,如所有权、人格权。由于绝对权的权利人可以向一切人主张权利的实现,即他可以对抗除他以外的任何人,因此又称为对世权。
②相对权是指义务人为特定人,权利人必须通过义务人积极地实施或不实施一定行为才能实现的权利,如债权。由于相对权的权利人只能向特定的义务人主张权利的实现,在这种意义上,他对抗的是特定的义务人,因此又称对人权。
(2)区分绝对权和相对权的意义
①对两种权利的保护方法不同。在传统民法上,如德国民法典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上,除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外,尚有绝对权保护请求权制度发挥对绝对权的保护作用。对相对权的保护则无类似制度。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尚未明确认可绝对权保护的请求权,而是用基于侵权的请求权制度取代绝对权保护的请求权。
②在权利被侵害时,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条件不同。在通常情形下,只要侵权行为人存在过错,即应对其侵权行为给绝对权人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但侵权行为人对相对权人(如债权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我国民法学界通说主张需侵权行为人存在侵害债权的故意。
4.简述民事权利的含义。(苏州大学2007年研)
答:民事权利,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满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其含义具体包括:
(1)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特定利益
民事权利有许多类型,有不同的名称,例如财产权中有所有权、债权等;人格权中有姓名权、肖像权等。各种民事权利内涵各有不同,总的来说都体现为民事主体的利益。
(2)民事权利通常是指宪法和民法确认的权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事权利会有所增加,在法律尚未明文规定而社会实践又有需要的情况下,根据民法的基本原则,通过判例或者司法解释认可新的民事权利是必要的。
(3)民事权利受国家强制力保障
权利人可以在法定范围内享有某种利益或者实施一定的行为。权利人可以请求义务人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以保证其享有或者实现某种利益。权利人因他人的行为而使其权利受到侵害的,可以请求有关国家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予以保护。
5.以内容为标准对民事权利进行分类。(北大2007年研)
相关试题:论人身权与财产权的关系。(论述题,中南财大2005年研)
答:民事权利的种类多,性质各有不同,以民事权利内容为标准,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与人身权。
(1)财产权与人身权
①财产权是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包括物权、知识产权和债权等。
②人身权是以人身利益为内容的权利。人身权又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有生命权、姓名权、名誉权等;身份权有配偶权、亲属权等。
对于法人是否有人格权,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法人享有民事主体资格,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法人享有名称权、名誉权,据此可以认定法人享有人格权;法人的人格权与自然人的人格权的内涵不同。
(2)分类的价值
财产权与人身权的性质不同,财产权有财产价值,可以用货币衡量。财产权一般可以转让、继承,依法可以抛弃。人身权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不能用货币衡量。人身权不能放弃、转让和继承。在特定条件下,有些人身权的行使可能形成财产价值,例如,肖像可以有偿使用或者转让。
知识产权的性质有特殊性。顾名思义,知识产权是财产权,但知识产权中又有人身权因素。例如,著作权(又称版权)中的署名、发表、修改等权利,属于人格权。
继承权与人身关系有密切联系,法定的近亲属享有继承权。遗产通常有法定继承人,但是,遗嘱继承的继承人可以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继承权的内容是财产权,继承开始前继承人的权利属于期待权。
6.简述支配权的特征和类型。(北邮2010年研)
答: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标的,具有排他性的权利。
(1)支配权的特征
①绝对性。与请求权的相对性不同,支配权权利主体相对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多数人,或说除权利人外的所有人,因而是绝对的。
②排他性。支配权的排他性是指权利客体对应的权利主体是不相容的,一个支配权权利内容不能同时被两个支配权主体享有,同时禁止他人干涉和妨碍。
③直接支配性。支配权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其权利而不用向义务人积极配合,便可实现其利益。
(2)支配权的类型
①物权。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的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是典型的支配权。
②知识产权。即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新植物品种权等各种权利。
③人身权。是指与人身权人身相联系或不可分离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又称人身非财产权。包括人格权与身份权,人格权指民事主体平等享有的,经法律认可、以人格利益为客体,作为民事权利义务主体应当具备的基本权利。身份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依一定行为或相互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一种民事权利。身份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它不仅为权利人的利益而设立,同时也为相对人的利益而设立,因此权利人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各项身份权利,也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人身权的属性存在争议,但更接近于支配权的独立、排他和绝对的特征,应属支配权权利类型。
7.判断:无权代理中被代理人的追认权系请求权。(首都师范2011年研)
答: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无权代理中被代理人的追认权系形成权。追认是本人接受无权代理之行为效果的意思表示。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以自己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权利。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请求他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请求权的权利人须通过义务人的作为或者不作为,才能实现其权利。
(2)无权代理中的被代理人只要在对方行使撤销权之前行使追认权,就可凭自己的意思表示使无权代理行为有效,不需要其他人再做出相关行为,因此无权代理中被代理人的追认权是形成权,不是请求权。
三、论述题
1.试论民事权利的基本分类。(中财2011年研)
答:民事权利的基本分类包括:
(1)以民事权利的内容为标准,可以将民事权利区分为人格权、财产权、知识产权和社员权。
①人格权
人格权是民事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是以权利人的人格利益为客体(保护对象)的民事权利。
②财产权
财产权是通过对有体物和权利的直接支配,或者通过对他人请求为一定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而享受生活中的利益的权利。
③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以对于人的智力成果、商业标志等的独占排他的利用从而取得利益为内容的权利。这个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a.知识产权的客体首先包括人的智力成果,有人称为精神的(智慧的)产出物。
b.权利主体对智力成果或商业标志为独占的排他的利用,类似于物权中的所有权,过去将之归入财产权。
c.权利人从知识产权取得的利益既有经济性质的,也有非经济性的。知识产权中的一些主要类型有: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号权。
④社员权
a.社员权,是指民法中的社团的成员(社员)基于其成员的地位与社团发生一定的法律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社员对社团享有的各种权利的总体。社员权的权利主体是社员,其相对人是社团。
b.社员权的特点
第一,社员权以社员资格(地位)为发生的基础,与这种资格相终始。
第二,社团与其分子即社员在一定情形下,不是完全平等的,社员有时须受团体意思(决议)的拘束。
第三,社员权是一个复合的权利,包括多种权利,其中有具经济性质的,也有具非经济性质的。
第四,社员权具有专属性,只可以随社员资格的移转而移转,一般不能继承。
(2)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以区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
①支配权
a.支配权,是指可以对权利的客体直接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b.支配权的特点,包括:第一,其客体通常是特定的;第二,其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第三,支配权的实现不需要义务人的积极行为,但义务人不得实施妨碍支配权实现的行为;第四,支配权因支配而产生排他性的效力。支配权常常是确认之诉的对象。
②请求权
a.请求权,是指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其中债权的请求权属于独立请求权,可以独立存在;非债权的请求权,属于非独立请求权,通常不得单独转让,应结合可转让的权益一并转让。
b.请求权的特点,包括:第一,具有相对性;第二,具有非公示性;第三,请求权作为独立的实体权利,连接了实体法和程序法。
③抗辩权
a.抗辩权,是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抗辩权依其行使的法律效果可区分为永久抗辩权和延期抗辩权。
第一,永久抗辩权,指该项抗辩权的行使可以永久地阻止某项请求权的实现。
第二,延期抗辩权,指可以暂时阻止某项请求权实现的抗辩权。
b.抗辩权的特点,包括:第一,其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权利;第二,其作用在于对抗对方的请求权;第三,其行使必须以请求权的行使为前提。
④形成权
a.形成权,是指当事人一方可以依自己的意思表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
b.形成权的分类
第一,根据形成权的行使是否需要通过诉讼程序,可以将形成权区分为简单形成权与形成诉权,前者如合同解除权,后者如债权人的撤销权;
第二,根据形成权的行使是着眼于消灭一特定的法律关系还是形成一特定的法律关系,可以将形成权区分为消极形成权与积极形成权,前者如抵销权,后者如追认权、优先购买权等。
c.形成权的特点
第一,依据权利人自己的意思表示,就能够使既存的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
第二,其效力的发生不需要相对人作出某种辅助行为或共同行为。
第三,其不存在被直接侵害的可能。
第四,其不能与其所依附的法律关系分离。
第五,其受到除斥期间的限制。
(3)根据权利人可以向其主张权利实现的义务人的范围划分。
①绝对权,又称对世权,是指义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积极协助行为即可实现的权利。
②相对权,又称对人权,是指义务人为特定人,权利人必须通过义务人积极地实施或不实施一定行为才能实现的权利。
③区分意义:对两种权利的保护方法不同。在权利被侵害时,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条件不同。
(4)以权利的相互关系为标准划分。
①主权利是指在相互关联着的两个民事权利中可以独立存在的权利。从权利是以主权利的存在为其存在前提的权利。
②区分意义:主权利移转或消灭时,从权利也随之移转和消灭。
(5)民事权利根据其成立要件是否全部具备划分。
①既得权,指成立要件已全部具备的权利。
②期待权,是处于向既得权过渡阶段的权利,是指权利的成立要件尚未完全具备,但将来有可能完全具备的权利。
2.试述民事权利的行使规则。(南京师大2009年研)
答:(1)民事权利行使的定义
民事权利的行使也就是民事权利内容的实现。
(2)民事权利行使的规则
民事权利的行使必须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否则会构成权利的滥用。权利人滥用权利,可能发生的法律后果主要包括:
①不发生权利行使本应发生的法律效果。即尽管权利人行使了权利,但在构成权利滥用时不发生权利行使的法律效果。
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或其他类型的民事责任。如果权利滥用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在符合侵权责任承担条件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或其他类型的民事责任。
3.论对民事权利的保护。(南开大学2004年研)
相关试题:
(1)试论述民事权利的自我保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研;北科2008年研)
(2)民法上私力救济的主要方式。(简答题,中央党校2005年研)
答:民事权利的保护措施按照性质可以分为自我保护和国家保护两种。
(1)民事权利的自我保护
民事权利的自我保护,是指权利人自己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我国民法明文规定的自我保护措施,只有自卫行为,即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两项。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事立法中,尚认可自助行为。
自我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①正当防卫,指为了使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或财产免遭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侵权行为人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其构成条件包括:a.现实性;b.违法性;c.针对性;d.目的性;e.不能违反比例原则。
依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0条的规定,在通常情形下,因正当防卫造成的损害,防卫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是指正当防卫违反比例原则,致侵害人遭受严重损害,而防卫人在当时完全有条件采取符合比例原则的防卫措施。此时有过错的防卫人应适当承担赔偿责任。
②紧急避险,指为了使本人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不得已采取的致他人较小财产损害的行为。其构成条件有:a.危险的紧迫性;b.避险措施的必要性;c.避险行为的合理性。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a.紧急避险属于放任行为,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正当防卫则无此要求,即使在人们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逃避侵害的情况下,比如,逃走或回避,法律也应允许人们对违法的侵害进行防卫。
b.紧急避险损害的是合法权益,所以法律要求进行利益权衡,避险行为造成的损害不得大于该行为所避免的损害;正当防卫则是针对不法行为的,它以能够制止不法侵害为限,不存在进行类似利益权衡的要求。
③自助行为,指权利人为实现自己的请求权,在情势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的合法行为。自助行为仅在公力救济无法及时发挥作用时方可适用。行为人在实施自助行为之后,必须立即向有关机关申请援助,请求处理。
(2)民事权利的国家保护
民事权利的国家保护,又称公力救济,是指当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由国家机关给予保护。当事人提起的民事诉讼请求有如下三类:
①确认之诉,即请求人民法院确认某种权利是否存在的诉讼。如确认某项财产所有权的归属、确认合同的有效无效、确认某种身份的存在与否等。
②给付之诉,即请求人民法院责令对方履行某种行为,以实现自己的权利的诉讼。如请求交付财产、支付违约金和赔偿金等。
③形成之诉,即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判决变更现有的某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形成某种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诉讼。如因请求分割共有财产、终止合同关系、解除收养关系、申请死亡宣告等而提起的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