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资本全球化的哲学批判——斯洛特戴克的《资本的内部空间》解读
我想哲学就是一个这样的东西:夸大狂患者与冷静的结合为一体。
——斯洛特戴克
斯洛特戴克可能是当前德国学术界在哈贝马斯之后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思想家。1983年,他的处女作《犬儒理性批判》所开辟的全新批判性思想构境震惊世界,被齐泽克放大的那句话“他们知道,但仍然为之”成为对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无耻性的公开定罪。之后,斯洛特戴克又以洋洋大观的三卷本《球体学》(1998—2004),对海德格尔式的存在论进行了系统的当代构序重建,以至于齐泽克称其为“里程碑意义上的空间三部曲”。当然,我们在此试图进入的思想构境层则是斯洛特戴克出版于2005年的《资本的内部空间:全球化的哲学理论》(Im Weltinnenraum des Kapitals:Für eine philosophische Theorie der Globalisierung)(以下简称《资本的内部空间》)【343】。在我看来,此书是斯洛特戴克激进话语中最具批判性的力作,因为它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全球化胜利进行了深刻历史剖析,并提出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构境意向。也由此,他甚至被称为“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哲学家”【344】。
第一节 全球化的三次浪潮
斯洛特戴克认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在大众媒体中吹嘘渲染的所谓“全球化”概念,其实是一个由布尔乔亚制造出来的意识形态伪境,因为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才出现在我们周围的新生事物(Neuigkeit)”,而是一个饱含资本主义血腥侵略和掠夺的复杂历史进程。只不过,这种全球侵占的血迹被历史季风吹干了罢了,面对这一严重的“存在之遗忘”,他想重新再构这一被遮蔽和美化起来的历史原境。在斯洛特戴克这里,全球化,从古到今有三个重要的阶段:一是古代人形而上学的全球化;二是资产阶级的大地全球化;三是今天的电子全球化。这有些模仿丹尼尔·贝尔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农业-工业-后工业三大社会形态,以及托夫勒改编的“三次浪潮”。只是被斯洛特戴克挪用到全球化研究中来了,不过具体内容上的差异还是明显的。我们来看斯洛特戴克的具体讨论。
1.全球化的宏大叙事重构
依斯洛特戴克自己的说法,《资本的内部空间》一书,是要“致力于一个我们不太确定是否是不合时宜,又抑或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重构全球一体化的历史的方法,试图通过充满哲学灵感的大部头小说的方式,来勾勒出当代理论的概貌”【345】。在斯洛特戴克这本书中,的确有大量类似小说一样的历史故事情节和文学夸张的语言,有时候,这种小说式的描写恰恰破坏了他自鸣得意的“哲学灵感”。具体地说,也就是以“重构全球一体化的历史的方法”,批判性地面对今天资本主义的全面胜利,并且,他声明将仍然操持一种“宏大叙事的方式”。因为,生活在后现代思潮对总体性逻辑的轰炸之后,所有写作者都必须小心翼翼地重提历史的宏大叙事话语。斯洛特戴克也知道,“迄今为止人们所熟知的各种宏大叙事——基督教式的、自由渐进式的、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法西斯式的——都被看穿为霸占错综复杂的世界的不合适的尝试”【346】。
一方面,斯洛特戴克在方法论的构境层面上首先也承认后现代批判所审判的那种总体性历史观的罪行:
由于受到决定论(deterministischen)的先入之见的影响,它们将无耻的线性(schamloser Linearit-t)的目标投射带入到了事件的进程当中;它们由于无法改变的欧洲中心主义(Eu-rozentrismus)思维而与殖民主义的剽窃世界媾和;它们因公开的或是遮遮掩掩的方式为幸福布道的同时,却襄助世间产生了更大程度的不幸。【347】
在历史决定论的阴影之下,各种宏大历史叙事都会是“仓促行事的疯狂体系”,它们“总是导致将材料匆忙地装配在暴力划出的直线之上”,其结果必定是用“无耻的线性”来强暴历史事件。显然,这是斯洛特戴克认同后现代历史观对传统总体性的目的论历史观的批判。这固然是一种前提性的表态,但其思想构境内涵则丰富和深刻得多。
另一方面,斯洛特戴克说,今天如果有谁还再讨论历史的一般进步,人们都会露出反讽的微笑。因为,在后现代史学观的批判性破境中,所有走向文明的进步历史都是虚假的伪境。可斯洛特戴克对此有自己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一度泛滥的后现代思潮以接近历史虚无主义的空洞否定造成了学术思想的停滞,特别是在非建设性的“后辩证法和后结构主义怀疑论之后”,近几十年来,欧洲学术思想几乎出现了“部分截瘫”。这个批评可能是中肯的。显而易见,他并不是想简单盲从后现代思潮。同时,如果我们仔细地体悟其构境意向,我们会发现斯洛特戴克这里对总体线性历史观的否定中,已经暗含着一些新的构境支点和逻辑张力,与一般后现代思潮中那种中性和抽象的否定不同,斯洛特戴克此处对总体历史观的破境批判是有着明确价值取向的,它特指欧洲中心主义为大文化构境布展的总体历史观,其中,在时间尺度上总体性历史与现实中的西方殖民主义对世界的强暴占领是同步的。这种总体性的线性历史之所以是无耻的,恰恰因为它在向全世界散布民主自由的幸福承诺幻境时,同时带去了更大的罪恶和不幸。我体味到,这种批判和拷问恰恰是福柯反抗总体历史观时缺少的重要维度。福柯的历史观不仅是欧洲中心论,甚至是法国学术的井底天空。不过,斯洛特戴克带来的好消息是,相对于暴力性的总体性历史观和后现代过于简单的历史虚无主义,“现在终于要有一种与之完全不同的思想产生出来,一个严谨的,多元价值的,非一统的,并且首先是对自身视角的决定性有着清醒认识的关于历史事件的言说”【348】。这就是他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多元、非统一的批判性宏大叙事话语。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后的重新建构。对此,我们真的很期待。
斯洛特戴克告诉我们,此处他对全球化的批判性反思正是他前几年抛出的三卷本《球体学》【349】的学术构境之“侧翼(Seitenflügel)”。在所谓球面学的思想构境中,斯洛特戴克描述了古代人的宇宙球面想象之境和中世纪的神学球面幻境布展如何在今天人类致命性的实践活动中而彻底消解,这种致命性的活动正是今天大获全胜的资本主义现实奴役和支配存在的全球化运动。他分析道,“古代的宇宙观中,地球矛盾地被理解成边缘,包裹住一个只能从内部观察到的宇宙;而到了现代,它是一个并不处在中心的球体,关于它是圆形的形状,我们则可以通过外部的视角来使自己确立信念”【350】。前两种球体学想象域都是古代人和假手异在神灵所做出的主观构境的全球投射,而到了资产阶级时代,地球则成为一个祛魅化了的不再处于宇宙中心的普通物体,它将被人类以启蒙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方式所现实征服和功用性的全球性客观构序支配,所以,今天“对于地球最有效的归纳和总结是通过货币及其各种变化的形式,作为商品、数字、图像以及作为名流,这一切运作起来自然如常”【351】。在斯洛特戴克这里,对象化了的功用性地球,首先是资产阶级的商品价值和货币的各种变化形式塑形建构起来的物象,今天的最具吸引力的场境呈现方式则是数字和图像,以及无所不在的广告中无所不能的明星们假假的笑脸。于是,地球已经沦落为资本主义功能效用的装配物(巴塔耶的有用世俗世界)。以至于,哲学本体论深刻地转变为一种与人类的占有性暴力构序存在相依存的存在论:
哲学可以也合乎艺术规律地作为一种总体关照其隐喻的似科学(Quasi-Wissenschaft),作为一般性的创世记(Genesis)的叙事理论,以及最终作为在情境之中(Sein-in-Situationen),在世界之中(In-der-Welt-Sein)的冥想。我把它命名为“浸渍理论”(Theorie der Immersion)或者关联存在(Zusam-menseins)的普遍理论,并从这里开始证成近来的哲学和装配技巧(Kunst der Installation)的亲缘关系。【352】
这里的理论构境的支援背景当然是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是斯洛特戴克预设的极重要的潜在论争对手。区别于农耕生产中主客体对置的存在者之本体论,海德格尔在“在世之中”(In-der-Welt-Sein)所揭示的关涉性存在论正是资产阶级征服这个星球的真实写照,与辅助性的农业和畜牧业自然生产(在客体对面)中的劳动不同,工业生产劳动不再是依从自然存在的优化发生,而已经是强加给自然物的全新塑形方式,特别是后发的科学技术的对象化应用。人类已经参与了存在本身一般性创世的构序和构式,这是In-der-Welt-Sein的本质,而今天的数字编码与信息化网络塑形,将“在世之中”的存在论突现为在构境之中的存在论(Sein-in-Situationen)。存在本身的被塑形和构式就像浸泡在数码能指的海洋中一样水肿,所以,斯洛特戴克将这种与工业、与数码景观装配技巧同构的哲学观念指认为浸渍理论。我觉得,这是斯洛特戴克进入资本主义全球化剖析时所达及的异常深刻的哲学构境层。
斯洛特戴克有些不客气地说,过去人们也对全球化现象发表了大量意见,可是绝大多数的讨论都“没有产生什么值得一提的影响”。当然,这要除去奈格里(Negri)和哈特(Hardt)的重要研究。因为在斯洛特戴克看来,他们所写的《帝国》(Empire)一书是一个例外。这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进行深刻批判的不多见的力作。在本书的附录中,我们会专门讨论这一文本。我们知道,斯洛特戴克在左派那里难得有理论同盟者。但这里出了一个例外,他说,在“超晚期马克思主义者”奈格里和哈特那里,他们将今天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世界宫殿”以“帝国”名字重新命名。这是一个没有构成连贯着的建筑结构;它不是一个可居住的房子,而是一个温室式质量的舒适配置,或是一个形成了人造大陆的自命不凡的飞地上以及软物填充了的外壳中来的根状茎。它的复杂性几乎完全是在水平方向上发展,因为它是一个没有高度与深度的形成物。——因此,在它身上,旧式的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隐喻就失效了。【353】
显然,斯洛特戴克基本赞成他们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一些观点和断言。在斯洛特戴克看来,“帝国”已经不是可见的殖民占领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是一种新的后殖民式的经济和文化控制,弥漫全球的“帝国”现象的出现使得马克思建立在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结构比喻变得不再可能。当然,斯洛特戴克还要推进《帝国》已经突现的批判性理论构境。
依斯洛特戴克所见,面对今天已经成为现实的资本主义全球化,首先应该回溯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构境——“球体动机(Globus-Motivs)的来源”。他精细地分析,“全球(Globus)”作为名词,一是表征了一种全方位观察的宇宙观;二是一个绘图学意义上的球体描述:在古代人那里是天,在现代人这里则是地。作为“天”的全球,是古代人的主观静观和神学异化中的天宇世界,而到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中,全球只不过是被支配的对象物——可价值功用化的祛魅化的“地”。从天到地,这是一种全球化逻辑构境中的重要颠倒。
全球的(globale)事件,然后再通过英语中的动词“to globalize”绕了一个弯路,重新构成了新的名词——产生了这个杂合形式“全球化”(Globalisierung)。当然,这个概念总是具有强调当下世界发生事件的主动性的优势:全球化发生了,总是通过对远方有影响的操控(durch Operationen mit Wirkungen in die Ferne)。【354】
全球,从天上的观望到地上的对象化,也经历了布尔乔亚在工业制造中实际动手做的to globalize,今天的全球化已经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对这个星球所有时空进行远程资本操控的系统过程。这也就生成了斯洛特戴克独有的全球化三阶段论:一是古代人的主观静观中的天宇世界,即形而上学的全球化时代;二是在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工业生产中,地球只不过是被支配的现实对象物——可价值功用化的土地,这也是资产阶级的大地全球化时代;三是今天由电子媒介和网络信息建构起来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这也是所谓电子全球化时代。在斯洛特戴克这里,全球化的三大阶段的区别因此在于其象征性和技术的媒体不同:是用线条和切线来测量理想的球体,还是用船只来绕行真实的球体又抑或是用飞机和通信信号在地球的大气圈中穿行,这些构成的是划时代的差别。本体论的差别在于,人们设想的是一个能够包容一切实体存在的世界的宇宙,还是一个承载了各种不同的世界形成事件的地球。【355】
我得承认,斯洛特戴克关于全球化的这个说明,是我迄今为止所看到的最精辟的激进话语的历史判定。当然,这个球面学的隐喻还需要进一步展开。
2.从形上的至善到血腥的殖民:全球化中的“天”与“地”
首先,在斯洛特戴克的全球化宏大叙事中,全球化概念的第一个构境是由西方人用古代世界观塑形的主观情境。在《球体学》第一卷中,他曾经这样表述:
如果用一个词说出主导欧洲形而上学时代的主题,这就是“全球化”。在几何上完美圆形的符号之下,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使用着古希腊语的球体(spere)、拉丁语的球体(globus)来指代这个符号,有关世界(Weltganzen)的整体的西方理性问题既得以展开,也变得穷竭……全球化是对那些无法测度的东西从几何学上来考量开始的。【356】
斯洛特戴克将其命名为球面形而上学(Sph-renmetaphysik)。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他说,在古代西方,最早是柏拉图和其他古希腊先贤们“将一切存在物放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球面的图像中”。但请一定注意,这里的球面并不是地球,而是泛指整个天体。因为“在亚里士多德和天主教的宇宙观中,地球只占据了一个最为卑微的,在整个苍穹中最为遥远的地位”【357】。在那里发生的全球化事件是一个“用线条和切线(Linien und Schnitten)来测量理想的球体”,从那时起,这个“存在物的宏大的圆形就叫作宇宙(Kos-mos)”。这是西方宇宙观的原初构境。
人们声称把天想象成为一个宽广的花瓶,恒星在里面被固定住,人们不必担心它们会坠落下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天就是一个外部的球状的包裹,它包含一切,又不为任何东西所包含。在思想中去测量天的维度是为第一次全球化。【358】
概言之,第一次全球化,就是“在思想中去测量天”,在古代人的主观思想投射中,这是对存在本身的一种包罗万象的抽象思辨。这里的全球化中的全=圆,这是其一。
其次,古代人的主观全球化也是对至善的指涉。这是深刻的指认。对此,斯洛特戴克指出:
全球化真正的发端,肇始于古代宇宙学家们对于世界结构的合理安排(Rationalisierung der Weltstruktur)。他们第一次以概念的,或者更确切地说,以形态学(morphologischem)的严肃性,在人为的球状中构筑全部的存在者(Gesamtheit des Seienden in sph-rischer Gestalt konstruierten),并且将这个令人虔诚的构序物(erbauliche Ordnungsgebilde)放到智识的观察之中。经典的本体论无论作为世界的学说还是作为上帝的学说都是一个球面学说——它提供了一个两类格式塔中的绝对球体的理论(Theorie des absoluten Globus in beiderlei Gestalt)【359】。
这是一段极为重要的表述。它或许表征了斯洛特戴克第一个全球化观念的构境本质:西方古代人在思想中去测量天,无论是理念逻各斯还是假手上帝的神性,实质上都是以观念的方式构序世界,让在海德格尔意义上遗忘了存在本身的物性存在者(“万物”)入序为有合理结构的令人虔诚敬畏的至善球体。这里,在一种“对于圆形物体的逻辑、伦理以及审美的偏好”中,第一个全球化理念中的人为的圆=善。
在全球化的第二个阶段开始后,人们仰望星空天体的圆形至善念头中的主观构境开始回落到我们这个星球的大地上,是新生的布尔乔亚“在全球化这个概念中,加上了大地的(terrestrisch)这个形容词”【360】。这是从天上的哲学或神性的玄思到地上的占领地球的世俗行动的转换。由此,斯洛特戴克将全球化的第二次浪潮指认为大地现实主义(terrestrischen Realismus),这正好对应于前面抽象的球面形而上学。第二次全球化是从哲学理念和上帝之城的形上之道,到征服地球的航船枪炮和机器机车的形而之下的构序利器的转换。伴随这一回落的事实,是“经验科学的胜利、上帝的死亡、混乱的计算(Chaoskalküle)以及古代欧洲的终结”。“新的物理学发现就已经证实了天不过是空无一物的空间,而童话般的苍穹也并不存在”【361】。踏着彩虹的上帝在实验科学中隐遁,树丛中的小精灵被可计算性和可操作性杀死,这是欧洲旧时代和浪漫主义诗性的结束。“在新时代,不再是形而上学的思想家们,而是地理学家和航海家们接过描绘我们世界的形象的任务。”【362】当然,与传统欧洲近代全球化研究的判断不同,斯洛特戴克透视到,在这些地理学家和航海家的背后是新兴的欧洲资产阶级。所以,在斯洛特戴克看来,“大地的全球化实际上是通过基督教-资本主义的航海实践性完成(prak-tisch vollzogen),而政治上则通过殖民主义和旧欧洲的民族国家移植”【363】。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判断。相对于第一阶段用观念中的线条和切线设定的理想球体,新出场的资产阶级开启的第二阶段的全球化是“用船只来绕行真实的球体”。
若我们望向大海,它肇始于葡萄牙人的航海活动;若我们仰望天空,它则始于哥白尼“革命”以及开普勒对于天体按圆形轨道运行的金科玉律的背离。这种认识上的反叛使得带给人们无限宽慰的苍穹陨落了,因为理想主义的圆形失去了它的基础。【364】
斯洛特戴克有些感慨地说,这是资本主义现实地“探测地球的时代”之开启。“大航海发现地球是圆的,天体观察发现不存在苍穹”,于是,可以在手中把玩的直观的地球仪便成了新时代世界观的标志。这个被建构出来的地球仪的标志性表象后来被卫星航拍图的直观所打破。从天上到地上,是这个自然存在的地球第一次被彻底对象化(海德格尔语)的过程,依韦伯的解蔽逻辑,天和地都将被祛魅,这个没有了神性光芒的星球将成为资产阶级商业开发的工业大作坊。
环球旅行家,地图制图员,殖民占领者,国际贸易商人,甚至是传教士和他们的后卫骑兵,他们来自那些心怀善意的发展帮助人员,或是把钱花在远方以增长阅历的旅游者——他们所有人看来都似乎明白了作为苍穹的天空毁灭后地球不得不履行相同的功能的道理。【365】
在斯洛特戴克眼里,全球化第二阶段的内驱力是“欧洲的行动者自航海以及占领以来表达出来的强烈的进攻性占领世界(aggres-siven Welthungers)的欲望”。这是对的,地球仪是世界霸主们瓜分地球的上手之物,获取财富的占领和掠夺是第二次全球化的根本内驱力。
当大地的全球化在几个世纪以来都作为一种单边性的行动(Einseitigkeit in Aktion)在重复的时候,人们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的氛围中,往往带着必不可少的悔悟去反思这段历史中的行动和观念——它有着一个警醒世人的名字——欧洲中心主义(Eurozentrismus),就好像在向人们宣称,要从曾经那个高傲的中心摆脱出来一样。我们要将这个时代纪元定义为单边主义的行动时代——作为非对称性(asymmetrische)的占领世界,它们的出发点是欧洲的港口、宫廷以及勃勃野心。【366】
一个重要的比较情境是:过去我们的历史书在谈及欧洲航海家“新大陆”的航海发现时,无知地充满着与资产阶级一样的欣喜,似乎那真是人类的地理新发现,可是在斯洛特戴克激进话语的批判性破境论中,上述伪境则被透视为:这种航海本身内含着单边性和非对称性野心,说穿了,这是西方资产阶级殖民强盗对非西方世界的暴力占领。“殖民主义的实践活动是以对欧洲‘伟大的国家’的信念为基础的——伟大使得他们自我感觉到在攻击的时代无一例外地认为自己是正当的,单边主义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367】很多人都没有想过,所谓“新大陆”的伟大发现只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胜利。斯洛特戴克说,在过去的历史记载中,这种“单边主义的成功史”被指认为中性的“世界历史”的存在者,因为那些杀戮者和抢劫犯手上的鲜血被历史季风吹干,以至于人们逐渐遗忘了其背后的殖民主义强暴性存在。我认为,斯洛特戴克对全球化第二个阶段的分析,带有马克思印迹的批判性透视。在马克思那里,黑格尔绝对观念的世界历史的本质就是资本统治的世界历史。在上个世纪初,对西方资产阶级的这种强霸世界的系统批判,是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完成的。
在斯洛特戴克看来,资本的世界历史(Weltgeschichte)是将地球塑造成一种资产阶级文化构序和癫狂强占状态的载体。
它政治上的风格就是欧洲国家的单边主义行动的胜利进程;而它的逻辑样式(logischer Stil)就是把所有的物(aller Dinge)都预先按照均质的空间(homogenen Raums)、均质的时间以及均质的价值(Werts)不加区分地予以理解;而它的操作模式则是密集化(Verdichtung);它经济的后果是建立起世界体系;它的能源基础是迄今为止还大量存在着的化石能源。【368】
这是对资本的世界历史的具体定性:政治上,这种历史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过程,西方的所谓启蒙和现代性解放实际上是单边殖民主义的胜利,征服未开化的“野蛮”民族,强占被硬当作“不毛之地”的它们的家园;在内部构序上,资本关系将所有的存在依市场交换中生成的同质性的价值(金钱)夷平为同质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无质性的量;其操作模式是密集化的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其经济后果则是建立起以资本控制为核心的世界体系。令人感慨的是,这恐怕是我们那些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也没有看到的真相。
进一步,斯洛特戴克还指出,资本的世界历史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剥去它的中性化的外衣,可见它的基本审美姿态是“歇斯底里的情感宣泄和对爆炸(Explosion)的膜拜”,这是说,资产阶级将中世纪压抑下去的人的自然欲望猛然释放出来,爆炸式地呈现为一种对私利的疯狂追逐。也因为,整个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对不发达人民和土地的掠夺和压迫之上,所以,西方人的社会心理会是一种对“远方的某种苦难的知情者的强迫症心理”,虽然画个十字表示同情,但现实中发生的残暴的苦难仍然继续。这样,它道德的核心点在于“从占领的伦理过渡到由被占领者行使束缚的伦理”,英属印度的情形如此,普属殖民地、法属殖民地无不如此。在西方资产阶级占领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会“看到一个地球的升起”,这当然是被资本逻辑征服和浸透了的全球化。【369】我以为,斯洛特戴克这里的分析是深刻而精辟的。
斯洛特戴克认为,“1944年,随着建立在黄金之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大地的全球化可以认为已经完成;最迟它也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右,随着电子讯息以及卫星在地球轨道的建立而终结”【370】。这就迎来了全球化的第三个阶段或第三次浪潮。这也是今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3.资本部署的电子全球化时代
斯洛特戴克认为,全球化的第三个阶段就是今天资本主义的电子全球化时代。在之前的《球体学》中,这一阶段也被斯洛特戴克指认为民族国家的集体逐渐消散为转瞬即逝的奇点的消费主义“泡沫”(Sch-ume)阶段。形象地说,这是“用飞机和通信信号在地球的大气圈中穿行”构式起来的。精确地说,我们通过地外卫星发送和接收的信息已经不仅仅是在大气层中了。在他看来,要真正进入第三次全球化的理论构境,很关键的一个入口,即是要理解资本的“世界内部空间”(kapitalistischen»Weltinnenraums«)这一重要范式。这也是其书名所指。依他的认定,这也是一个由全球资本建构起来的共时性的同步的世界(Synchronwelt)。
为了说明这个理念,斯洛特戴克先行做了一个学术景深推进,他援引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64年的小说《地下室手记》中提到的意象“水晶宫”。阿甘本在讨论德波的景观社会时也提及这一重要构境意象。【371】并且,依斯洛特戴克的看法,对于资本世界的认识,这个水晶宫的隐喻要比本雅明那个拱廊街的象征更准确和更深刻。【372】这是因为,在本雅明那里,“拱廊街”研究过于具象地“定位于在建筑上、经济上、城市规划以及审美上都过时的建筑类型之上”,这导致了“在过时的东西当中寻求超越时代的东西”。
本雅明试图从全部现代货币关系的话语构形中读出异化的密码,好像不仅如同斯宾诺莎派【373】以及瓦尔堡学派相信的那样,隐藏于细节之中的不仅有亲爱的上帝,还有仇敌。细节的意识形态逼近一种假设,交换价值,此外还被称为现代世界看不见的“邪恶精灵”(genius malignus),在商品的装饰中成形,并显现于拱廊街的阿拉伯式花纹中。按照这样的一种细节迷信,本雅明的研究就会陷入一种地下的图书馆工作而不能自拔,从一个不自由的创造力被迫走向一个没有出路的方向。他收集到的材料越多,倒掉的有用的思想就越多。【374】
我觉得,这显然是故意的诋毁和曲解。如果仅从斯洛特戴克这里的分析来看,他根本进入不了本雅明《拱廊计划》所实现的复杂构境意向。在斯洛特戴克看来,本雅明的拱廊街象征着消费主义之初的一种空间思想——拱廊街实施了在他看来非常令人兴奋的沙龙和宇宙在公共的内部的交融;它们在本雅明的眼中是“商品资本主义的庙宇”,“棒极了的商业街道”【375】。这是将东方的集市投影到了资产阶级世界,并且是一切在可购买的光照耀下的物品变形的象征——这是个魔幻世界(féerie)的展示场所。在这里,每个顾客在他进入到其间的那个瞬间有种好像成了世界虚拟主宰的感觉。【376】
而与这种简单的外部空间的隐喻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水晶宫”隐喻是超越物理空间意义域的。为此,斯洛特戴克还专门在一个注释中批评了将“水晶宫”误读为地点的观点。【377】
这个隐喻源起于1851年伦敦世博会时著名的巨大建筑。俄罗斯文学家使用这个隐喻,指出了西方文明的本质就像一个最终的浓缩物置于人们的眼前。在这个庞然大物中,作家看到了一个吃人的结构(menschenverzehrende Struktur),坦率地说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巴力神——这是一个狂热崇拜的集装箱,而人们在其中膜拜西方世界中魔性的东西:货币的权力、单纯的运动和醉心的享乐。【378】
斯洛特戴克认为,这个水晶宫的隐喻容纳了作为“吃人的结构”的资本的世界内部空间——“渗透到各个领域中的金钱关系的魔力下的生活状态”。世界内部空间这一概念,源于里尔克的诗。我们在下面的讨论中还会具体展开其复杂构境。
第一,是吞食存在的资本的世界内部空间。资本的内部空间,并非物理学意义上的客观广延性,而是由资本主义金钱关系建构起来的魔幻般的生活状态,它将人变成经济动物或者劳动工具,并且,它会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将一切存在吸进自身的无底深渊之中。在马克思那里,他将资本关系指认为“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定在的比重”【379】。
资本的世界内部空间不是古罗马广场上的市场,也不是露天的交易所,而是一个温室,它把一切原本处于外部的东西都吸纳到内部中来。随着全球消费宫殿(Palast des Konsums)的观念的确立,就不能不提及完整的商品内部世界的刺激性气候。在这样一个水平方向上的巨大的罪恶渊薮中,做人首先变成了一个购买力的问题,而自由的意义则表现在在市场上不同的产品中做出选择的能力——或者是自行生产这样的产品。【380】
在斯洛特戴克的批判性构境中,资本的内部空间会将一切外部的东西吸到内部来,准确地说,即世界存在的方式就变成了资本关系构序的涌现:在这里做人首先是购买力的问题,你能购买宝马7系和独幢别墅,你即是“成功人士”,而你如果只能购买基本生活资料,你则是“弱势群体”。这里,资产阶级所标榜的自由只会是选择产品的能力,而这种选择能力说到底是不自由的,你想选择宝马和别墅,可是你的经济弱势会让这种自由选择成为幻象。
第二,消除了空间广延性的资本主义电子全球化。斯洛特戴克认为,全球化的第三次浪潮不是资本主义前期所构序的暴力性地实地征服地球,网络、电脑和数字化已经让真实的地球丧失了空间感,客体与主体都消解于远程登录后的虚拟界面。资本主义已经通过虚拟存在再一次强霸全球。
对于全球化的第三次浪潮来说起决定意义的在于,真实的地球被去空间化了,在原来的拱穹形的地球的位置上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近乎无法膨胀的点,或者说是一个由节点和线组成的网络,它不过是把相隔任意远的电脑连接在一起罢了。如果说第二次浪潮是通过较低或者是中等的速度让人们的观念往地球膨胀延伸的话,那么在第三次浪潮中,超高速度令人们失去了新时期时获得的广袤感觉。【381】
原来由资产阶级冒险家的航海实践度量出来的拱穹形的球面,现在成了一种无法膨胀的点,这种点的在场恰恰没有自己的空间,因为它是由30万公里/秒的信息流建构起来的虚拟在场的内部空间。这种好像是存在于电脑中的并不实在的“内部空间”,已经把外部的一切存在都吸纳到自身内部。斯洛特戴克说,今天电脑的“显示器显示了对于当下空间性的一些操作:人们呼叫、操纵、组合、保障、删除。应该归功于全球的联网,无数的点就变成了地球表面无数个阅览室”【382】。空间消失在电脑和新媒体显示器的界面操作之中,或者说,空间转化为大小屏幕的点戳之中。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电话网络、无线电波通信和喷汽式飞机等等只用了不到两代人的时间,就使得人们对于长距离的克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空间似乎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维度。因为空间已经无法给快速的交通手段制造什么值得一提的困难,所以它看起来构成了从自身迎合缩小、压缩和宣布无效的基本范围。【383】
网络构序-构式-构境正在根本替代现实发生的物性存在,资本关系已经控制了所有网络存在的编码规则和物性装置,成为新世界中普照的光。所以,斯洛特戴克才说,“在否定了距离的尊严的地方,地球就连同地方性的癫狂一起缩减成近乎于虚无,直到有着近乎无限延展性的地球最终只剩下一个象征性的标志”【384】。
第三,同质化存在的资本主义全球媒介。首先,在斯洛特戴克看来,今天出现的全新电子媒介,从根本改变了自“古登堡效用时代”【385】(Gutenbergeffekt zu seiner Zeit)创造的纸质印刷文本。
随着电子媒体(elektronischen Medien)在今天的普及则史无前例地推动了任意内容的可支配性。绝非偶然的还有,信息概念(Begriff der Information)同时也随着新媒体而得以确立。在媒体抽象(medialen Abstraktion)的时代,知识的同质化(Homogenisierung des Wissens)才可能在均质的信息形式性(gleichmäβiger Informationsförmigkeit)意义上达到其技术上的完成——超越了先验哲学把一切意识的内容都等同化地理解为“表象”(Vorstellungen)。如同笛卡尔之后的哲学以印刷的书本和主体之间的共时代性为前提,同样地,当代的思想就当然地以信息和电子媒体的用户之间的共时性为前提。【386】
一是资本控制的电子媒体导致了信息传递中的同质化,区别于福柯指认的古典认识型中发生的经典表象,现在一切有意义的东西都再一次成为电子表象。电子表象是超级真实的,甚至会比真实存在更真实。二是信息与用户的共时性存在,让现实主体本身沦落为“用户自我”(User-Selbst),与一切现代性理性教化后的启蒙主体相比,“用户不再必须是一个按照受教育人的原则而塑造的主体的行动者”。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存在中发声做状,以表征自己的存在,网络主体是真正平民的世界。可是,这种草根化的电子主体却从根子上受控于资本的好恶。三是网上的信息,即“能保证给使用者带来的减轻负担的效应,只要信息内容通过快速地引入某个相关的技术就可轻松读出,而不是一定要通过耗时甚久的学习培训才能获取”【387】。这使资本的流通更加便利和通畅。
在古代,当所谓的完全的人踏上求学之路,为了找到学习某种秘传技艺或是昂贵的知识来源的门径,那么对于今时今日的人来说,学习使用一些功能强大的数据库软件可能更有用处,因为你甚至可以站在原地不动,而获取到正好是你想要的信息。轻而易举地获得信息也慢慢发展成一种普遍可支配的反特殊版本处理方式,随之而来的就是经验原则被束之高阁了。【388】
原来传统社会中的工艺主体和后来资产阶级理性主体的确立,必须经过师徒体知式的技艺传授和现代学校里复杂的知识教化过程,而在今天的信息网络时代,人们通过谷歌和百度等搜索软件,轻而易举地获得世界上的一切,这使人从根本上丧失特殊的感性经验存在。
其次,资本支配下的电子媒体还造就了一种没有真实存在的伪主体——明星。斯洛特戴克说,传统社会中的名流通常是“基于功绩而享有名望”(Prominet-Sein-aufgrund-von-Leistung),而在今天电子全球化时代中的人们发现,只要曝光于“媒体之中”(In-den-Medien-Sein),就可能轻而易举地“绕过论功行赏的传统通途而成为名流”。传统社会中的名流,要么世袭龙种,要么建立功勋,可是今天的“媒体开辟了通往‘容易得来的名望’的通道,并预备越来越多的主席台,让那些无功之人进入公共瞩目的视野中”【389】。这是一个草根有机会疯长成才的电子媒介制造神话的时代。这逐步形成了一种“走捷径程序的市场”,而这种程序本身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却极易在极短时间内专业化为一种“第二功绩”——无作品艺术家荣誉和无缘无故一夜成名的人。并且,“这种趋势的中心,一种角色渐渐明晰出来,他们就是主持人,通过介绍名流,他们本人也往往攀爬到了与名流相当的高度”【390】。更重要的真相是,资本通过明星的代理和推销,使人们被迫更深地堕入无法挣脱的时尚景观的伪消费之中。我发现,斯洛特戴克并没有对电子媒介所生产出来的明星现象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在这一点上,德波早在1967年出版的《景观社会》一书中进行过较为深刻的批判性研讨。【391】
第二节 大地全球化:布尔乔亚吞食世界
如上所述,斯洛特戴克的批判性构境中,西方世界从古至今已经历了形而上学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大地全球化和电子全球化三次大的浪潮。其中,实质性的全球化当然是从资产阶级航海殖民和瓜分世界的发现“新大陆”开始的,在这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中,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未知的世界被变成可利用的可知图像,并按照资本投入的可能性空间被彻底重新构序,进而,资产阶级将利用全球图像命名和霸占整个世界。
1.解构故土中心:中性抽象质点的空间变形
依斯洛特戴克的看法,在西方的传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血亲的自然联系和宗法制度构序,它的时空关系是以“乡土为中心的天空之下”的地域性和年复一年的农耕循环时间。在马克思那里,这被指认为“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式。然而,这一切都在资产阶级起始的第二次全球化运动中打破了。
首先,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对乡土空间的根本超越。斯洛特戴克指认:
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有一点已经是非常明确的:在环绕的地球空间中,每个点是等值的(gleich)。通过这种中性化(Neutralisierung),在新时代的空间思想必须也经历一个巨大的意义转变。人类传统的在地域的方向、标记和吸引中的“生活、纺织和存在”(Leben,Weben und Sein)模式已经被一种新的在同质的可任意分割的表象空间(Vorstellungsraum)中的任意地点的定位系统(System der Lokalisierung)所超越。【392】
过去,人们只居住在以乡土为中心的天空之下,在他们传统的男耕女织的世界内部空间和其中延伸与合并的幻象中故步自封,而在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二次全球化进程中,“人们不再将自己的出生地看成是世界的以及存在物的中心(des Seienden und die Welt als dessen konzentrisch),其他的一切事物都只是围绕在它的周围”【393】。因为,资本主义的大地全球化,也就是商品-市场经济关系全面布展的价值功用构序,传统社会存在中那种有地域性特质的地点被商品交换重构的无所不在的金钱关系所彻底打破,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地点都被金钱夷平化为同质的有用价值世界,中性化就是量化,它的标尺是功用性的表象空间。斯洛特戴克让我们看到,新的行动家们(neuen Unternehmer)不再固守于他们的乡土(heimatlichen Land),他们也不再在它的声音和气息中飘移,他们不像以前那样顺从于它的历史上的点滴和神秘的吸引力中心。他们忘记了什么是着了魔的源泉(magischen Anzie-hungspolen),也不记得圣地教堂和充满力量的地方的意义,更加不再清楚模棱两可的偏僻之处有着什么样的诅咒。对于他们来说,出生地空间的诗学(Poetik des natalen Raums)不再具有决定意义。他们的生活也并不囿于他们所出生的狭小空间之中,他们也并不在密闭华盖下的、本民族的天空下呼吸。相反,他们学会了在他处(anderen)、在外部、在抽象的地方开展他们的制作方案(Projekte durchzuführen)。【394】
在资本主义现实大地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空间改变:人们不再固守家园的空气和声音,不再记得历史的传统教化,故土的诗学空间被客观的交换关系抽象为市场的一个投放场所,地方性的神秘魔力荡然无存,过去,“我们认为是永恒的规则的东西,不过是局部地区的承载着我们的生活的内在依存关系”【395】。现在,一切都成了资本照亮的同质性的外部和他处,这是一种抽象的可替换制作方案的空间。依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396】。
其次,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中,原来有中心的内部球面被平夷为资本布展的功用性栅格网。在斯洛特戴克眼里,前现代社会的空间“就是一个植根于地方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单语种的、群组子宫的(gruppen-uterin)、想象力的,有着强大围墙的社会宇宙的延伸”,是一个以它的方式“被有活力的质充满了的容积”【397】。原来的空间是有质的、单一语言的,有自我主体的地方性容积,而现在的资产阶级的大地全球化却深刻地改变了这一切。“全球化逐层地把脚踏实地的、定居一处的、以自我为导向的,以及从自我中来有着强大治愈力的集体生活的梦想外壳(Traumhülle)炸裂开来”【398】。
全球化却将包围在四周的外部向着各个方面移开,开放贸易的城市,最终甚至包括闭塞的小村庄都纳入到交通空间中去,交通空间把一切地方的特殊性都简化到统一的度量上去——金钱和几何学(Geld und Geometrie)。【399】它炸开了自我生长的内部球面(Endosph-ren),并把它们放置到栅格网(Netzgitter)上去。纳入到了栅格网中,扎根于一地的人们的定居生活就失去了思想上原有的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的优先权。【400】
过去,我们的生存空间都有跨不出边界的外部,生活是以地方特殊性为中心的自我生长,现在,全球化用高速公路将封闭的农耕小村庄的内部空间炸开,无所不能的现代交通便利是资产阶级金钱关系重新构序所有存在和栅格化统一世界的几何学前提。斯洛特戴克认为,现代化关系的意义似乎在于世界尺度内的交通的通俗化。只有在一个全球化了的地点和空间内,才能组织起新的移动需求,无论是人员的流动还是货物的运输都建立在一种静默的重复运作之上。交通是金钱构式存在往来奔波的集合。【401】
大地全球化的内驱力是资本的扩张,“在这里,活跃的现代资本以其五种变体,商品、货币、文本、图像和名流(Ware,Geld,Text,Bild,Prominenz)畅通无阻。【402】地球表面的每个经验的地方都潜在地可以成为资本的一个地址(einer Adresse des Kapitals)。在可到达性的方面,资本则是将一切空间点视作技术和经济的手段。”【403】现代资本保留了马克思时代的商品和货币,并建构出文本、图像和名流三种新的变体。为此,斯洛特戴克还专门写下了一个注释。今天,没有资本不能去往的地点,一切存在的外部都可以被资本同构为功用价值的内部地址。
最后,也是在这一资本主义真实的大地全球化进程中,现代性的主体才被真正确立。斯洛特戴克说,看起来,康德的启蒙主体是通过让个体学会倾听“理性的声音”(Stimme der Vernunft),从而根本摆脱愚昧状态下的专制统治,但本质上,这是让“个体参与了某个能够对自己发号施令的机关(Instanz)的构建”。因为,这种“主体性内核中的倾听自我意味着展现出,用自我或是他人来咨询、说服以及发出行动的符号的方式,将‘主体’武装为具有行动能力的个体。主体化过程便和授权以及相应的训练密不可分”【404】。然而,康德将主体提升为一切观念的立足点,以此来重复思想上的哥白尼式革命,然而即使是康德也从来没有清楚,最重要的不是哥白尼革命,而是麦哲伦革命。像每个既往的大地精神一样,康德也始终绑缚在一个固定立足点的思想之上,尽管他的故乡是个港口城市。对于这些智者来说,即使让现象围绕着他们循环往复地运动,然而他们若无自己环游世界的意愿,又有什么用处?【405】
这也就是说,资产阶级真正的主体性并非是在康德意义上的理性自我中确立的,而是在麦哲伦式的走出去的资本主义殖民实践中才真正建构起来的。
2.发现:机会的形而上学与负债的资本家
在斯洛特戴克看来,资产阶级发动的大地全球化,起始于欧洲的航海探险。资产阶级标榜的发现(Entdeckung)新大陆中的“发现”,实际上是一个“新时期认识论和政治学的关键字”,说穿了,它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获利“投资现象的一个特殊情况”,即将未知的地方变成可利用和盘剥的已知,再把这种已知变成图像,最终,资本家将转运可利用的全球图像霸占整个世界。这倒真是一个很新的批判性视角。斯洛特戴克说,欧洲资产阶级的地理“发现”是一个集地学、水文、民族学和生物学技术于一身的把握各种信息的过程的总称。这是资本主义大地全球化的前提。
本纪元的主导词汇“发现”,虽然它以复数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标记了一个单数性质的过程。它可信地描述了历史超事件环球旅行和掌握地球——指的却是一切实践活动,借助于这些实践活动,人们使未知变成已知,不可想象成为习以为常。【406】
斯洛特戴克说,一般而论,“发现的行动中必然就包含有证明获得的方法,它能够保障遮蔽物上面的掩盖能够永久地处于一种去除了的状态”,并且,“作为动词的‘发现’(entdecken)直到16世纪的时候还有去除对象上面的遮蔽物的意思,也即是指去除一个已知的东西。后来才有了找寻到未知的东西的意思”【407】。但是,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现则重构为一个新的意义域:首先,发现,并非从无到有,而是对已经存在但不属于自己的领土和落后地区人民的不知到知。知道,就必须侵占和窃为己有,并将这一残暴的侵占行为堂皇地命名为从野蛮到文明的转化,让这些没有被资本“普照的光”照亮的黑暗地方变得金黄透亮。这就是资产阶级发现的本质。其次,“发现的时代”也是资产阶级“大地全球化的先驱者们”把已知变成图像的行动的时代。因此,“一切获得土地、海洋和世界都是从获得图像开始”【408】。进而,“发现的目的是抓住:制图学体现出了它世界历史的作用。图是保障被发现物的最普遍的方法,只要它们被登记到‘地球仪’上,并作为确证了的发现物而存在”【409】。这里精彩之处,是制图学与资本的世界历史作用。于是,从图像到地球仪,这是资产阶级第一次胸怀世界的梦想成真。最后,真正的全球化的实现,还必须从图像到实际的占领,这也是一个去距离化的过程。斯洛特戴克说,从开放的地球空间中的绝大多数发现来看,起到遮蔽作用的只是距离。而当人们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交通手段来克服这种距离,并能够建立起横跨大洋的交通联系的时候,这种遮蔽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具有发现作用的交通的本质就是让世界‘去远距离化’(Ent-Fernung)。全球化也就是指拥有技术的手段来克服远距离”【410】。
当然,发现背后的驱动并不是西方人所鼓吹的科学与启蒙,而是欧洲资产阶级日益膨胀起来的追逐利益的欲望。可以说,资本主义的一部“发现的历史”,在过去无数次被意识形态地书写成了科学家和航海家的辉煌的探险史,可是,它的真相却是西方殖民者的“成功史和犯罪史,帝国强权的嫉妒史,以及新使徒主义的教会史(在他们那里则又是使命勋章与教派冲突的嫉妒史)”【411】。这是对的。
斯洛特戴克发现,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从一开始起就是在地球仪和投机(Globus und Spekulation)交织的征兆中确立的”【412】。首先,地球仪,是资产阶级对殖民贸易的欲望目光所指,手中有钱的银行家们只要轻轻转动地球仪,便可塑形出某种图像概念,他将“知道贷款向何处去,利息又从何处回归”。
地球仪在会使用它们的人手里,就成了可导航的地球的真实的再现。它还呈现出了货币的来源,它们从未来向我们的当下扑面而来。人们甚至可以把地球仪看成一个神秘的时钟,远方的岛屿和陌生的大陆的符号显示着利润的时间,新时期的地球仪作为一个机会的时钟能给远洋航行的人和敢于接受风险挑战的人带来好运,他们今天就已经能在那边的世界的海岸边看到明天的财富了。【413】
也是在这个构境背景中,斯洛特戴克将地球仪称为资产阶级的“充满了喜欢躲藏在惯常之物的表面之下的形而上学牢骚的东西”。他说:
作为地理与哲学的杂合体的地球仪,从其逻辑与形体的独特性中发展出概念来绝非易事。虽然这个印刷而成,遍布了黄斑的蓝色球体首先看起来不再是物中之物,它不过是各种物体中的一个小东西,政治家也好,还在上学的孩童也罢,都可以用手一拔让它转动起来;同时,地球仪也以图像的形式再现了独一无二的整体和地理意义的单元,这是一切生命、思想和发明的基础。这是大地的场所问题,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日益凸显地发展了起来。【414】
当然,这是资产阶级的殖民主义地理发现与大地全球化哲学的结合,它构式了资本主义现实布展的场所,这是资产阶级现代性“一切生命、思想和发明的基础”。
其次,投机是资本主义最重要的内驱力。斯洛特戴克认为,文艺复兴中回归的罗马的幸运女神(römische Glücksgöttin)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女神”(Globalisierungsgöttin),“古代神话中没有任何一位其他的神的形象能和当代商业以及海事的行为神性虔诚如此紧密地契合起来”。她对人的生命的定义是:“生命就其全部来说,不过是一场赌博游戏,胜利者没有什么值得自豪,而失败者也无需要怨念。”【415】斯洛特戴克说,幸运女神象征着资产阶级世界中的机会形而上学(Metaphysik der Chance)。机会形而上学也可叫筛子主义,“筛子落下,便生成了cadentia——这个风险贸易的概念——同时也是现代世界的一个核心概念:机会。在人们总是用概率来计算成功与失败的地方,这就是下落的筛子来决定命运”【416】。在商业投机的筛子旋转中,机会总是与风险并在,出海寻找“新大陆”有风险,幸运回来就能发大财;入世炒股票有风险,幸运碰到牛市就能成功。反之,告诉你“股市有风险,入世须谨慎”,可是没有机会赔光了血本就是自己的不幸运,就要自认倒霉活该。这也是资产阶级“原型自由主义上升的成功哲学”。
如前所述,投机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重要质性,在这里,投机主要是指借贷,即通过借银行的钱在海外殖民活动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斯洛特戴克将其指认为从“古代乃至中世纪时期掠夺自然资源的方式向投资式经营方式的一种经济发展范式的转变”。他甚至说,“马克思一系的经济学家称之为原始积累(ursprüngliche Ak-kumulation)的东西——就像举的例子那样——通常更多的是所有权、选择权和权利使用上的积累(Anh-ufung von Eigentumstiteln,Optionen und Nutzungsansprüchen),而非是在投入资本的基础上对生产设备的经营(der Betrieb von Produktionsanlagen)”【417】。这是斯洛特戴克对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一种重构。不同于马克思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资本主义本土的工业化对农业生产结构和劳动主体的改造,比如英国的纺织工业兴起后的圈地运动中的“羊吃人”,斯洛特戴克将西方资本主义的早期积累指认为殖民主义对外扩张中的风险贸易投资。这是观察视角上的不同。
在风险贸易的模式扩散的地方——借贷、投资、企划、发明、赌博、保险、风险控制、储蓄——就会产生出一种新的人类,他们不满足于把命运交到上帝的手上,而是希望通过规划同机会的游戏中创造自己的幸福和未来。【418】
在斯洛特戴克看来,资本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中,核心的人物是那些“负债生产者”(Schuldner-Produzen),好听一些的名字叫“企业家”(Unternehmer)(马克思则称之为资本家)。
他们灵活地变化着经营过程和观点,为了通过一切允许的和不允许的手段,运用一切有先例或是毫无先例可循的方式获取利润,以便他们能够及时地清偿债务。负债生产者们给欠债思想注入了新时期改变了的意义:从一个伦理的缺憾中产生出一个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的关系。【419】
甚至他认为,“如果不积极看待负债的意义,就不会有资本主义。负债生产者是那些在‘资产阶级时代’开始不停地转动货币滚动的车轮的人”【420】。新时期的主要事件不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而是货币围绕着地球仪在转。“投入的金钱围绕着地球转一圈,然而成功地回到起始的账户中去。”【421】但这些金钱将多出很多。
显而易见,斯洛特戴克此处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批判性分析与马克思是有差异的,他主要着眼于负债的资本家如何将从银行借出的钱在殖民主义对外扩张中的风险贸易投资后生出新的货币来,这里,除去观察视角的区别,斯洛特戴克没有像马克思一样再进一步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别是资本家在公平交易的背后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
3.悬法的例外:解蔽的真理与命名的历史
斯洛特戴克发现,20世纪,是地图战胜地球仪的时代。今天,“地图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创造出平面投影的世界地图——这是一种把球面投射到平面上的方法来展示地球的各个部分”【422】。为了表示自己的批判性构境的深刻程度,斯洛特戴克开始援引海德格尔。他说过,地图不可逆转的前进在全球化的呈现媒体上重复了海德格尔强调的作为图像世界的占领的过程。这是说,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开始是将世界变成图像,再将其进一步据为己有。为此,他还专门引述了海德格尔1938年那篇《世界图像的时代》(Die Zeit des Weltbildes)中的论点。
在海德格尔那里,世界成为图像的实质则是解蔽(alétheia),即人按照自己的意欲把自然存在打开为真理的过程。斯洛特戴克说:
因此,按照海德格尔路线的指引,新时期也是一个“真理”的时代。——一个真理史(Wahrheitsgeschichte)的时代,由于一种在产生显而易见性时特定的风格而异于其他。真相于是最终不再被理解成是由自身而展示出来的东西,大概就是所谓希腊语physis(作为“种子萌发的涌现”,Aufgehen der Saat des Erscheinens)意义。【423】
Physis是自然,但自然不是事物的本有自在,事物在成为人所塑形的图像的过程中不再是由自身展示出来的那样出现,而是按照人的意愿在场和向我们涌现出来,这就是真理的构序意义。正是因为人的介入,世界进入“一个不加遮蔽的状态,大约在希腊语alétheia的意义上,这大约相当于一种‘不加掩饰的宣告’(unver-hohlene Kundgabe)”。
随着新时期的发端,真理似乎也过渡到了一个让存在交出人为的可揭示性的时代(Zeitalter ihrer künstlichen Aufdeck-barkeitübergegangen zu sein)。从这个时候起,科学研究将成为,也必然成为对于隐秘性有组织的劫掠(organisierten Raub)。当人们把文艺复兴展现为一个“发现世界和人”的时代的时候,其意图是再明确不过了的。【424】
所以,资产阶级的发现史就是人为的干预史。在海德格尔那里,不是存在将多出人为的可提示性,存在本身就是人们强暴自然事物向我们(for us)打开的在场。资产阶级“发现世界和人”的文艺复兴之后,不仅“科学研究是有组织地去除对遮蔽之物的掩盖”的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且,全部工业生产本身就是按照人的意志改变世界和离开现代性主体——“人”的进程。
再退回到欧洲资产阶级真正发迹的那个年代,斯洛特戴克告诉我们,整个“新大陆”发现的历史也是欧洲资产阶级命名存在的历史。福柯的《词与物》是从存在论意义上讨论对存在的命名。【425】首先,斯洛特戴克发现,欧洲人发现新大陆的过程,也是无耻的资产阶级对整个世界的公然的强占和掠夺。他揭露道:
关于欧洲扩张的标志,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种发现者与被发现土地上的居民之间的不平等性。只要发现者们自己这样认为,无论远洋外的领土上有没有居民,它们都被看成是无主的事物(herrenlose Sachen)。绝大多数情况下,新发现土地上的居民并不被认为是这些土地的主人,而是作为附属物,连同这些土地一起被发现者划为自己殖民活动的发现物——可以说是“人类的动物种群”(anthropische Fauna),他们看起来是被捕杀和猎取的对象(其实在封建时代,欧洲领土上大多数人的命运也是如此)。【426】
明明是土著人群的家乡,可欧洲殖民者登上这些土地时却将其武断地判定为无主之地,土著的居民并不被当作可尊重的人类主体,而是作为无主之地的附属物品被驱赶和杀戮。在这些残暴的殖民统治者那里,一切都变得简单:“土地只有先被定位,绘成图像,标记边界,再加以命名,才能在法理上成为新主人的领地”。令人发指的是,这些资产阶级的侵占者并没有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暴行,反而是散播出欧洲启蒙之光的善行,是让野蛮的不毛之地走向文明光亮的解放。
只有作为陌生的海岸和文化的发现者和找到者,欧洲人才有能力,以合法的主人(legitime Herren)的身份拥有世界的绝大部分。仅仅是这种做存在-主人的意愿(Bereitschaft zum Herr-Sein)就赋予他们力量,让他们显示出能够胜任因其优势而向着开放的世界移动而分摊到的责任。【427】
欧洲殖民者在自己编撰出来的奇妙的探险故事里,俨然变成了被发现的新大陆的合法主人。这种意识形态的虚假故事往往遮盖了它的实质内容:“它的内容涉及发现者的信仰,对于能找到新的东西深信不疑;同时还有占领者的信仰,他们望向地平线,等待着猎物慢慢地出现。”【428】
其次,剩下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发现的猎物命名。斯洛特戴克愤怒地说:“在欧洲人的理解中,地球的整个表面就如同一堆无名的发现物,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东西纳入他们的命名体系中去,并把他们的词汇系统投射到整个开放的世界中去”【429】。这是一种霸道的逻辑。似乎整个世界地图就是按照欧洲资产阶级“命名的喜好”,给“迄今为止看起来还喑哑的世界上产生出新的名字”。现在我们终于理解斯洛特戴克说“地图战胜地球仪”的意义了,世界地图是完成对自己霸占物的全部命名后的成果。
斯洛特戴克说,当“哥伦布把大量的岛屿和海岸地区都用基督教封建的欧洲的地名加以命名时,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毫无历史渊源”【430】。今天的美国,在16世纪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指认为“亚美利加或新印度”(America sive Nova India)、“新世界”(Mundus Novus),而登上这块新大陆的不同国家的殖民者在自己占领的土地上复制着自己的国名,在好几百年间,北美洲的东北部地区被称为“新法兰西”(Nova Francia),而西部和中西部地区则叫作“新阿尔比恩”(Neu-Albion),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是英国人给命的名。后来的美国东海岸叫作新英格兰,有一段时间叫作新比利时(No-va Belgia)。而澳大利亚在17世纪时被叫作新荷兰(Hollandia nova)。【431】
在这种命名之中,我们不难看到“欧洲人享有了从语义上去克隆自己世界的特权,并且通过重现词汇上的相同之物来占有远方未知的点”。依斯洛特戴克的看法,这是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基础上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表达”。这是非常有力的批判和控诉。
斯洛特戴克让我们注意到,在今天美国国会图书馆新楼的阅读大厅里仍然镌刻着托马斯·杰斐逊的一段话:“它以无法超越的清楚和明了揭示出领土扩张时代的精神:‘我们说,地球以其丰富授权我们这一代进行开发利用’。”【432】这正是西方殖民者的强盗逻辑——“把地球当作发现物和资源的观点”。在这块土地上的土著人不是人,他们生活的土地不是领土,相对于已经完全有主(建立民族国家)的土地,美国“几乎就是一个无主的国家,广袤无垠的土地你只要占有并建设,然后它就属于了作为占有者和建设者的你”【433】。在新殖民者这里,当他们想通过单纯的获取而成为物品的占有者和所有人时,就完全忘记了公平的交换(gerechten Tauschs)原则。而他们的良心却从来未曾有过一丝一毫的不安,就如同历史教导的那样,因为他们可以援引绝妙瞬间的权利(das Recht des ausgezeichneten Augenblicks):在这一瞬间,公平性存在于采取占有行动本身之中,而不在于公平的交换和相互的认可。【434】
如果依阿甘本的观点,这也是一种悬法状态的例外。杀戮土著的印第安人(这个名字就是殖民暴力的结果),抢占他们的财富,占领他们的家园,这不仅不违背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时所确立的平等、自由和民主的法律,反而是美国冒险精神和梦想的体现。斯洛特戴克愤怒地说:“在规范性的时代被看成犯罪的事情,在历史的空白点(historischen Lücke Pioniere)上可能就是先锋行为。而在完善法律化的、充满束缚的后历史岁月中必须被当成罪犯,提起诉讼的人,在动荡的年代就极有可能成为冒险家、英雄和文明的传播者。”【435】在他看来,资本主义近代殖民的“一切卷宗都如同一份长长的控诉书,控诉帝国的不正当性,非法入侵和罪行”【436】。可是,在过去的历史记载和研究中,并没有对这一暴行的严肃讨论和反思。为此,斯洛特戴克有些伤感地说,“伦理化了的历史说出被害者回到行凶地点的地址——他们希望,能在那里重新遇到施加伤害的人,却并未考虑,凶手其实只有在童话里才会重新来到他们犯下过罪行的地方”【437】。
第三节 后历史时期中资本的内部空间:没有距离的内爆
继形而上学的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的大地全球化之后,我们这个星球迎来了第三次资本主义全球化。这也是由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三次全球化进程的起始,不同于形而上学全球化的完全虚无玄想,也异质于大地全球化的航海与土地实际占领,由电子化和信息化为核心布展的资本主义部置,从根本上终止了单边殖民和帝国主义强盗逻辑,消除了空间与时间的客观真实存在。斯洛特戴克说,在今天,资本主义“文明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指远程现实主义(Telereal-ismus)”【438】。新的全球化建构了一个非实体性的第二地球,并开始了一个后单边主义的后历史时代,也是一种资本主义布展的全新远程在场的密集存在论。
1.非实体的第二地球与后历史
斯洛特戴克说,在哥伦布航海400年之后,今天的地球在资本主义的大地全球化进程中已经被彻底解蔽了,它的一切资源都得到挖掘,一切秘密都被揭示,它成了被完全利用的对象。一是从空间上看,资本主义全球化已经吞食了全球,“地球表面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货币在那里经过并停留,能够幸免成为一个场所(Standort)”,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经不再存在一个资本之外的盲点(blinder Punkt)。二是从人类的全球生存方面看,人类学上的集团首先是通过殖民主义的强制联系而产生,然而在其消亡后,又继续通过实体的商品交通、信贷、投资、运输业、文化输出、学术交流、国际警备干涉以及生态学标准扩张生产效力的网络结构存在着。【439】
这是说,在过去是殖民主义强盗真刀真枪强占和掠夺的地方,今天已经被市场的无形之手强捏在一起。
斯洛特戴克认为,这里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今天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建构的是一种全新的“第二地球(Zweiteökumene)”。这个新的球体不是殖民者踏上的实体性的地球,而是一个由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Weltmarkt)建构起来的非实体的第二地球:
由表面构成的球不是为了所有人而存在的家,而是所有市场的总体,在这些市场上,没有人能够处在自己的近旁;没有人应该试图以那些货币、商品和虚构交易主人的地方为家。所有的供货商和顾客都在一个普遍的外部(allgemeinen Äuβerlichkeit)相遇,世界市场的概念既是对这个事实的认定,同时也必然提出这样的要求。【440】
显然,这个第二地球是哲学存在论意义上的概念。在斯洛特戴克看来,恰恰是由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的交易总体,生成了我们之外的一个“普遍的外部”,这个外部不是在我们之外,而是由不可见的社会关系建构起来的客观存在。同时,这个“外部”也反过来构序着“集成的人类内部空间(Menschheits-Innenraum)”。相比可见的刀枪和皮鞭,商品-市场构序生成的社会关系栅格更加牢不可破地内居于我们的生存之中。甚至,“关于资本主义,人们直到现在才可以说,它总不止是一种生产关系;它的塑造力量一直以来都波及到了比‘世界市场’这个概念所能及的更远的地方。它蕴含着将它所涵盖的人的所有劳动、愿望和表达的生活全部置于购买力的内在固有之中的项目”【441】。第二地球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今天的占有性的存在。这也正是斯洛特戴克所要我们理解的资本存在的内部世界。
斯洛特戴克说,西方人通常讲的世界历史不过是资本的世界体系建构的全球化的历史。这一点,与马克思的观点一致。在1845年开始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书稿时,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指认有着丰富历史哲学意识的德国没有“历史”,或者说,德国当时是一个只有很可怜的历史发展或历史发展不足的国家。德国拥有农业生产上悠久的历史性持存,却缺乏现代工业、商业和交往(交换)的现代性历史生存!所以,西方所谓“大写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诞生的神话,它“只允许以大地全球化的英雄史诗的方式被叙述着”【442】。
只有全球化的历史时期才能被称为“世界历史”或者说是“历史”而不加任何其他定语。它的内容就是开发地球(Ersch-lieung der Erde)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以及将彼此联网像泡沫般膨胀的世界关联(Weltzusammenhang)压缩起来的戏剧。如果人们是严肃地对待“历史”这个限定语的话,那么应该只有1492年至1945年这个时间段的事件可以被确定为历史。【443】
大写的历史就是资产阶级开发地球的世界历史,这是一个由资本关系链接起来的关联性存在。1492年,在卡斯蒂利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联合的基础上成立了西班牙王国。在斯洛特戴克这里,历史或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的历史,时间上就是从1492年到1945年,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的三桅帆船队于帕洛斯港扬帆出海,而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签订协议确定美元与英镑和黄金挂钩,奠定了全球时代的有约束力的世界货币。在斯洛特戴克看来,“1945年以来就已经明确,构成历史的欧洲扩张载体的潜在能力已经灭绝。旧世界已经在对星球本身的开发当中将初始的潜能消耗殆尽,它剩余的能量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挥霍一空”【444】。1945年之后,这个历史终结了。于是,我们就开始面对后历史(Posthis-toire)。
斯洛特戴克认为,自1492年肇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进步的大地全球化终结了,西方殖民者所编造的走向民主、自由和文明的启蒙幻象破灭了。第三次全球化宣告了大写的历史目的论的终结。由此,我们迎来了后历史时期。什么是斯洛特戴克所指认的后历史呢?他用了一个对比性的双重构境来说明后历史的质性。他告诉我们:在那个西方化进步历史观的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者制定了历史进步的启蒙起点和走向文明解放的伟大目的。大写的历史的生成是西方文明使者的单边奋斗,整个世界都是西方文明的受赐者。在这种历史存在中,在宽松的环境中,行动的矢量会向着开放奔跑,能量的流动是表现式的,很少有回流的情况。世界还像一张白纸,还在等待着鹅毛笔的进攻,行动不会回馈到行为者自身来,如果一旦还是有这种情况发生,这个封闭起来的循环就被看成是庆典需要庆祝,或是一种需要沉思的悲剧结局。【445】
西方殖民者消灭野蛮和专制的单边拯救行动目的是明确的,很少会有抵抗和回流,整个地球像一张白纸一样等待西方救世主来进行命名和分封。
而与此相反,后历史时期中的人们开始“相信没有开始(das Anfangslose):他们都能够以从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为出发点,而这些情况则无法再去查证清楚,谁,什么东西,使用了什么方法或者出于什么目的将事情开始了”【446】。没有了起点,也没有了终点,后单边主义时代的行动和思维模式从起源论走向了无根性共振。
在后历史的密集状态下,发出的每个脉冲都能截获反馈的信号,甚至经常会在这种脉冲完全发展起来之前。一切向前挤,向外扩张,想有所建设的意志,很久以来在开始做出第一个挖掘动作之前就已经在抗议、反驳、相反建议以及终曲中映射出了自身;一切的所谓欲采取的措施都会被相对抗的措施所超越。【447】
在今天,单边行动的解放话语已经穷途末路,每种扩张和强权意志都会遭遇坚决的抵抗。经典的原创性就和单一原因性一样,是个“属于过去的人们的概念”,现在更重要的是在交互存在与“交互文本的控制中枢来表现自我”。当然,斯洛特戴克也指认了美国当代单边主义的一个例外。【448】
斯洛特戴克说,今天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构序在后历史时期中是通过建构一种密集存在来实现的。“全球性建立起来的显著标志就是被迫与无数偶然共同存在者成为邻居。这一事实情况最适合用拓扑学上的密集概念(topologischen Terminus Dichte)来确定。通过密集,人们可以来描写微小粒子和作用者之间共存压力的程度”【449】。这里的密集并非物理学空间意义上的构境,即数量很多的事物聚集在一起,如“劳动密集型”。斯洛特戴克特设的这个密集概念是处于拓扑学【450】构架之中的,它是功能活动中的众多要素的复杂博弈状态。其实,这已经是一种极为抽象的哲学存在论概括,拆解一下其中的构境层,我们会发现,斯洛特戴克是在解释在网络化信息社会中,资本重新构序世界历史时所发生的存在论和后历史事件。
在斯洛特戴克所指认的后历史时期中,资本的密集存在重新建构出一种不同于单边力量关系的交互性游戏规则。斯洛特戴克认为,“高密集性的过程理论意义在于:单边实践的胜利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前面我们看到,整个第二次全球化进程是以西方殖民主义强盗的占领和掠夺开始的,帝国主义列强单边强暴彻底瓜分世界结束了,而这种状况今天已经不再可能了。这是因为,“密集性提升隐含着行动中心之间更加频繁的相遇可能性,即可能是在交易,也可能是在撞击或者是准撞击的意义上”【451】。所以,今天人们“相互都在成功地制约着对方,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相互计算双方的利益。鉴于他们都会在利益划分的情况下合作,那么以下假设就显得很可信了:交互性游戏规则为双方同样理解和掌握。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互动的国与国之间,也适用于个体的行动者之间”【452】。
2.去空间化的共同存在者为邻
在他看来,今天资本主义发动的第三次全球化的根本是资本关系通过电子化和信息化的全面布展,它的直接结果是构序了一种全新的去空间化密集存在状态。
在普遍的空间感觉方面,对于全球化的第三次浪潮来说起决定意义的在于,真实的地球被去空间化了,在原来的拱穹形的地球的位置上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近乎无法膨胀的点,或者说是一个由节点和线组成的网络,它不过是把相隔任意远的电脑连接在一起罢了。如果说第二次浪潮是通过较低或者是中等的速度让人们的观念往地球膨胀延伸的话,那么在第三次浪潮中,超高速度令人们失去了新时期时获得的广袤感觉。【453】
在斯洛特戴克看来,“在可到达性的方面,资本则是将一切空间点视作技术和经济的手段”【454】。但相比之第二次全球化初期那种资产阶级以航海和徒步远征的“中等速度”脚踏实地地全球侵占,甚至相比之19世纪铁路交通——“在地点间移动”(Lokomotive)的火车(那时铁路交通和电报“使空间距离完全蒸发”,紧密相连,因为后者的线路往往都是随着铁路的铺设而延伸的),今天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可达及性恰恰是在信息网络和卫星传递的“超高速度”中去空间化的。原来的球面大地现在越来越成为一个“无法膨胀的点”,说它是点状存在,是由于今天在全世界任何一个点上,通过联上网络的电脑终端,一切存在都会共在于此。这样,传统的空间广袤感已经不复存在。斯洛特戴克说:
现代化的交通和远程通信往来犹如密集的蜘蛛网遍布。虚拟的壳取代了想象中的苍穹天,随着电子通信系统的发展,距离的去除已经有效地植入到了权力和消费中心。全球的游戏者(global players)生活在一个没有距离的世界(Welt ohne Abst-nde)。【455】
这里的构境层有三:一是如同“密集的蜘蛛网”遍布全球的海陆空交通-物流网与由对地卫星和海底电缆建构起来的远程通信“万维网”,它们的出现消除了资本布展的一切距离;二是与大地全球化取代形而上学的全球化中的“想象中的苍穹天”反向,今天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再一次铸造了新的虚拟世界外壳;三是距离(空间)的消除使资产阶级的权力控制和制造欲望的商业盘剥更微细地植入到存在的微分断面中去。对此,我们不得不再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
首先,斯洛特戴克所说的消除距离,是指物理空间在今天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中变短。这个变短当然是爱因斯坦相对论构境中的参照系的改变。过去走路和骑马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的路途,现在由飞机和高速公路-铁路极大地缩短了。如果说,在第二次全球化进程中,过去的殖民者是“手持滑膛枪、大砍刀和模糊不清的地图”,登上驶离港口的船,在漫长的航程中等候靠岸,而今天资产阶级的“全球时代的演说者们,则是手持机票,带着准备好的讲稿,登上飞机”【456】。现在,“从航空的角度来看,乘坐喷气式客机,整个地球都可以被缩减到最多五十个小时;而卫星环绕地球,俄罗斯米尔空间站,以及新近的国际空间站(ISS)环绕地球一圈的单位时间则缩减到了大约只需要90分钟;而对于无线电和光信号的传播来说,地球已经成了一个几乎不动的点”【457】。是的,当地球成为一个不动的点状存在时,这就构序了一种全球化的新的可能:资本通过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的电子符码的流动和转移,这个非物理学的内部空间的容积是无限的。现在资本对全球存在的支配和控制,已经达到了无所不能的内爆神位。斯洛特戴克说,“在否定了距离的尊严的地方,地球就连同地方性的癫狂一起缩减成近乎虚无”【458】。
其次,恰恰是今天已经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新媒体构筑起来的远程通信,实现了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一种全新的密集存在状态,它生成着一种“本体论”的理解,或者叫密集存在论。斯洛特戴克说:
如果说远程通信(Telekommunikation)表示了一个有着存在论的(ontologischem)严肃性的概念,那是因为它描述了变密集的实践操作(praktischen Vollzug)过程。通过当今风格的远程通信,产生出了当前每分钟发送一千万封电子邮件,每天转账达万亿美元电子货币的世界。这个太过流行的概念因此也时时不能正确地理解,如同它不是以高度的明晰性强调建立交互式的,在合作基础上,也就是说在相互束缚之上建筑的世界关系。它还包括了一切远程业务、远程帮助、远程强制、远程冲突。只有这个强的远程通信概念是适合远程影响(actio in distans)的资本主义形式,用以描写玻璃宫殿中的此在调式和方法(Tonus und Modus des Daseins)。远程通信还在实践操作上支持了伦理学家们关于束缚的能量可以制约摆脱束缚的力量的世界的旧梦。【459】
斯洛特戴克所指认的“远程影响(actio in distans)的资本主义形式”,是创造今天历史存在论的关键性构件。他指认出的事实是,在今天的资本全球化布展中,网络上虚拟世界中发生着“每分钟发送一千万封电子邮件,每天转账达万亿美元电子货币”的密集性实践操作。此处的构境层有三:一是虚拟此在(个人主体)把过去需要面对面交往的共在变成一种远程登录在场共在,具体到把资本家与劳动者、商品供给者与消费者、资本家与资本家的关系,都转换成一种电子化的界面交易关系。在过去,“作为主体存在(Subjekt-Sein)意味着占据一个位置,行动者以此出发,可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460】,过去主体的占位是指一个真实的空间位置,而现在不同主体的在场只是一个虚拟的网络和新媒体登录。问题是,虚拟主体似乎比现实主体更真实奔放,更有效地成为此在去存在的调式。二是资本有机构成的前端构序方式从实体性的金融交易转换成“远程业务、远程帮助、远程强制、远程冲突”的网络电子交互实践,虚拟市场经济存在已经取代传统商品集市。并且,资本主义的虚拟市场比传统的物性市场更迅速、更有效。三是这种坐在家里就能构序世界的奇怪生存状态,让人再一次萌生了挣脱旧式生存束缚的解放冲动。然而,从根本上看,密集存在论却可能是不可见的更深的资本主义束缚。
最后,新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建构了全新的虚拟球面存在,它是通过电子信息化和远程在场将一切外部消融在自己的内部来实现的。
全球的资本主义内部空间,惯常被称作西方或者叫作西化了的球面,或多或少地拥有充满艺术感的建筑结构:它从作为由舒适的长廊结成的网的地面上拔地而起,从策略和文化上生动的结点扩建成为密集的工作和消费的绿洲——通常情况下是以开放的大都市以及风格统一的郊区为形态,但却越来越多地以乡村驻地、度假村、电子化乡村和门禁社区的形式。群体交通半个世纪以来的一个史无前例的形式就是通过这些长廊和结点。居住和旅行在宏大装配(Groe Installation)中成为共生现象——它反映在话语中关于古老游牧生活方式的回归以及犹太人遗产的最新形式。【461】
这是斯洛特戴克重新对第三次全球化的观念塑形,他说,今天我们“使用全球化这个概念,实际上指的是在贫困的世界海洋上漂浮着的一个移动的,有着兴奋的舒适感的人造大陆”【462】。这个人造大陆是由网络和新媒体链接起来的“乡村驻地、度假村、电子化乡村和门禁社区的形式”,人们的所有家居生活和外出旅行都被一个巨大的远程装配线包裹和座架,看起来像一个“充满艺术感的建筑结构”,这是一个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到的1851年伦敦的水晶宫更迷人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幻象。斯洛特戴克指认说:
“全球化了的世界”的表达仅指能够作为人类当中,拥有购买力的那批人的“生活世界”的移动设施。在他们的内部不断向稳定了的不可能的新高度攀登,就好像强消费能力的少数人的赢得游戏要脱离平均水平而无穷无尽地玩下去。【463】
这是对第三次资本主义全球化幻象破境之后的真相披露。今天看起来电子化、信息化、景观化的全球世界,真正的主人仍然是属于“拥有购买力”的那帮资产阶级成功人士,这是支撑他们生活世界的移动设施。在网上狂欢狂喷“刷存在感”的草根,其实无法打“飞的”周游世界,也不能操盘万亿资本电子移动,这个远程共在的虚拟球面世界的内部空间,说到底还是布尔乔亚的自留地。
3.资本世界的内部空间
斯洛特戴克这本书的标题就叫“资本的内部空间”。据他自己说,这个世界内部空间(Weltinnenraum)的概念来自诗人里尔克【464】,“里尔克在1914年晚夏时,在关于空间和共存的生活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风格的诗学反思背景中使用了这个概念”【465】。里尔克是现代诗境中的思辨大师,他从外部对象性的投射复归于内心世界,将走向存在本质的思想构境带入了诗的喻境。
“世界内部空间”这个表达首先来自于诗人里尔克,他试图以自身的体验力量,用一种诗化的泛灵论方式来使世界重新焕发生机;体验不再是柏拉图式的世界灵魂,而是一种与有时代特色的(同时代的)“诗人式居住”相适应的个体-宇宙强度。【466】
依斯洛特戴克的理解,在大诗人的诗境中,那句“穿过一切本质,只有一个空间可及:世界内部空间”最要紧。他解释道:
合成词“世界内部空间”(Weltinnenraum)显然更适合以一种典型的基本的顾影自怜的方式描绘世界经历。当这种情绪模式明确下来,周围世界(Umwelt)和它想象的延续就会被一种灵活的,情绪高昂的,不加区分的心理的温暖体验和意义猜测倾泻而出。这种心理拥有一种原型的魔力,一切它所及的物体,皆被变为被赋予了灵魂的共同居住在同一空间内的人。【467】
能体知到,这里的“世界内部空间”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情绪构境模式,其中,对象性外部世界转换为充满着我们存在的“温暖体验和意义猜测”的周围世界,在这里,内和外沟通,心和物沟通,此岸和彼岸沟通,世界被体知为某种没有外部边界的灵魂共存的内部空间。斯洛特戴克说,“在这种体验方式中,地平线也不再是之于外部的边界和过渡,而是内部世界的外部边框。灵魂流淌而出可以升华为海洋般的连贯感觉,这种感觉能可信地解释为在外部场景中,胎儿的感觉的重复”【468】。依他的说法,这个“海洋般的连贯感觉”后来流传很广。并且,里尔克的这个灵魂共有的内部空间恰恰是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在……之中(In-Seins)”相对立的,因为,海德格尔的“in”是个此在“脱出生存”(Ek-sis-tenz)到外部世界去的位置表达,“去在”已经是外部沉沦,而里尔克的这个独特的世界内部空间则是依从巴什拉《空间诗学》中的“内部无限性”——“周边的空间就失去了陌生性的品质,从而整体地变成了‘灵魂的房子’”【469】。这是从陌生性的外部世界走向存在内部的无边界的灵魂共存空间。
我们复构思境的重点并不在于解释里尔克这里的诗境,而是斯洛特戴克将“世界内部空间”概念挪用到自己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批判上来。在斯洛特戴克看来,要深刻地把握资本主义存在中“渗透到各个领域中的金钱关系的魔力下的生活状态”,传统资产阶级所使用的简单空间情境中的“世界市场”是多么不合适。他断言:资产阶级的“全球时代”正在塑形成一个新的世界形式的“水晶宫”,以生成一个资本世界的内部空间概念。那么,什么是斯洛特戴克理论构境中重构的资本的世界内部空间呢?不同于本雅明注重外部空间场所的拱廊街象征,“资本的世界内部空间不是古罗马广场上的市场,也不是露天的交易所,而是一个温室,它把一切原本处于外部的东西都吸纳到内部中来。随着全球消费宫殿(Palast des Kon-sums)的观念的确立,就不能不提及完整的商品内部世界的刺激性气候。在这样一个水平方向上的巨大的罪恶渊薮中,做人首先变成了一个购买力的问题,而自由的意义则表现在在市场上不同的产品中做出选择的能力——或者是自行生产这样的产品”【470】。
资本的存在不是可见的市场或空间暗影外的交易场所,它像是一个可以排除一切外部条件的温室,把它想要同化的东西通通吸纳到自己的内部。外部世界只能在资本内部的“巨大的罪恶渊薮”中获得存在。对此,斯洛特戴克仔细地解说道:
“资本世界的内部空间”则应该理解为一个社会拓扑学(sozialtopologischer)概念。它的使用就是为了同时代的交往和交流媒体(Verkehrs-und Kommunikationsmedien)的创造内部的强力:它转写了由货币开发出来的,进入到地点、人物、商品和数据的机会的视域——机会无一例外从在大内部中,主体性决定性的形式(magebliche Form von Subjektivit-t)受制于是否拥有购买力的事实派生而来。在打下了购买力形体的烙印的地方,就产生了内部空间和自我形式的操作半径——这些是通道口走廊,一切形式的购买力在这里徜徉。【471】
我们第二次遭遇这个拓扑学概念了,前面一次是斯洛特戴克讨论密集概念时的说明。这一次,斯洛特戴克是指认出社会拓扑学这一重新构序的组合构境。依斯洛特戴克的看法,首先,在今天资本全球化的世界中,内部空间并非诗意的灵魂共存,而是一个由货币(资本)编织起来的商品交换关系中的拓扑结构空间,按照拓扑学本身的定律,也就是由资本构序起来的充满连续性和连通性的变换空间。在这里,打破一切外边边界的不是诗境化的灵魂冲动,而是金钱交往和物化了的媒介,这突现了一个“海洋般感觉”的巨大存在装配线,一切“人物、商品和数据”都在这个存在装配线内重构着一个新的存在空间,即资本世界的内部空间。其次,主体性决定性的形式是由购买力塑形起来的。在上述资本的内部空间中起真正操作作用的主体,只是被“打下了购买力形体的烙印”的人。
如果说,购买、卖出、租用、出租、贷款以及借贷都是触及到宏大装配的全部生活方面的操作的话,通过货币的传递而产生的物的可及性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连通的世界感觉。首先是可以体验到一种无法测量的可及客体的增长——最后则是世界内部空间和购买力空间极有可能的同时产生,后果则是为了日常生活中围绕着我们的器具的地位。一俟曾经不可能获取到的物品进入到了能买到的物品的行列,不可支配性渐渐为可支配性以及可替换性所取代。【472】
资本的内部空间与购买力塑形的伪主体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辩证总体。伪主体的“购买、卖出、租用、出租、贷款以及借贷都是触及到宏大装配的全部生活方面的操作”,正是这种功能性的操作,通过金钱的交往使一切不可及的物成为“可及性”的欲望对象,这种可购买的对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建构起一种新的物化器具的“连通的世界”。
只要用钱能够买得到商品,就到达了一种迄今为止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可及性和可支配性限度的事实。购买力便给获取各种以商品的形式存在的东西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就拥有了一种魔法般的美德,用一个很轻松的动作便可撞开通向世界的大门。【473】
钱能买到,就是物的可及性和可支配性,下载是购买力撞开资本的内部世界的大门。这也是说,世界内部的可及物空间和购买力构序的伪主体空间是共生共存的。
客观地说,斯洛特戴克关于资本世界的内部空间的讨论有一些思辨性,但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学术思想史尺度上,并没有取得重要的新进展。因为,他在自己理论思考构式的通篇言说中,只是达及通过货币购买发生的商品流通领域,他看不到在商品交换和流通领域背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关系更强有力的构序和支配作用。资本世界的可及物存在构序不是货币购买力的表象层面构成的,而是资本控制生产实践现实改变和构式全部存在的。
穿过一切本质,只有一个空间可及:
世界内部空间。鸟儿静静地飞翔
从我们中穿行。噢,愿生长的我啊,
我向外看去,而在我之中长着大树。
我担忧,我心中矗立着房子。
第四节 本真性的伪文本构境中的金钱上帝
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资本世界的内部空间”这一新概念的质性,有趣的斯洛特戴克还特意虚构了“内部空间的诗人遇见了世界市场的思想家”——里尔克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相遇(Begegnung)。当然,这是斯洛特戴克杜撰出来的一次“虚拟的交流”。他先杜撰了一次由斯密写下的所谓“大头针演讲”,然后又帮里尔克创作了一次根本不存在的书信,由此再进一步建构出上述思想构境的戏剧版重演和感性诠释维度。我得说,这真是斯洛特戴克的“伪书”(apokryphe)杰作。在我的文本学分类中,应该再加上这种故意为之的却大有深刻思想构境意义的本真性伪文本。这种伪文本,通常是用之说明本真性构境的伪造性文本。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精彩的伪文本。
1.伪造的斯密的大头针演讲
斯洛特戴克说,这将是斯密在1778年被任命为苏格兰税务专员后,受到英国财政大臣诺斯爵士邀请所作的一次餐桌演讲,斯洛特戴克还假模假式地将其命名为“大头针演讲”(Nadel-Rede)。斯洛特戴克是这一乌有场境的导演,或者叫拟境再造者。
这一虚拟的演讲稿演绎自斯密《国富论》中那段著名的关于工场手工业作坊中基于新的劳动分工的大头针生产率的例子。斯洛特戴克伪称斯密说,商品生产中的大头针这一细小的物上,“隐藏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经济学的智慧”。这是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那张头足倒置跳舞的桌子故事的模仿。首先,当一个社会完全摆脱了旧式的自给自足的劳动生产状况,进入一个“分工的开放大海”中时,劳动生产率必然极大地提高。如果是在一个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中,一枚大头针的生产会是一个铁匠独立完成的劳作,很可能他生产一枚大头针要花上一天的时间,而在新的“劳动分工(Teilung der Arbeit)和重新组合(neuen Zusammensetzung)”中,一个铁匠自己的劳作被切分为不同的工序:
一个工人拉住铁丝,另外一个工人使它伸长,第三个人负责剪断,第四个人负责磨尖,第五个人打磨上端,好在上面加一个头,于是这样下去,直到最后一个工人只把他所有的精力都用于把加工制成品包装起来。为了生产一枚大头针,需要18道工序。最近我刚刚参观了一家工厂,那里有10名工人,每天可以生产48 000枚大头针,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约能生产近五千枚大头针。【474】
这必然产生一种新的劳动生产率,更大的尺度上会创造出远远大于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的生产力。劳动分工之上的技能协同和系列化流水生产,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现代工业生产之上建立的全新生产构序机制。
其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产品极大的丰富,所有人(其实是新出现的资本家)现在都想的一个事情,就是要在市场上卖出自己的产品。这会导致生产目的的根本改变,并在经济交往关系上生成一种重新组合,即商品-市场经济构序。斯洛特戴克说,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国家财富理论的终极原因”。现在,处于商品-市场经济关系的所有的人“都只出于与他人进行交换的目的进行生产”,比如这枚大头针的生产,“并不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又或是某种古怪的癖好而将它生产出来”,而是为了在市场上能够卖掉它,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其他物品。于是,“在这样的一种物的构序(Ordnung der Dinge)中,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准备着把自己的幸福与不幸完全依附在他人的需求之上”【475】。这里的物之构序,是对福柯相同观念的挪用。斯洛特戴克没有进一步深入的马克思的经济学构境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即不再是作为某种特定的、为自然所决定的、在质上不同于他种劳动的具体劳动的结果,而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即完全摆脱劳动的质而仅在量上有所不同的劳动的抽象劳动的结果。这也就界划了劳动的二重性质。在这里,一切产品和活动都必须“转化为交换价值”,“因为只有在交换价值上,每个个人的活动或产品对他来说才成为活动或产品;他必须生产一般产品——交换价值,或孤立化和个体化的交换价值,即货币”【476】。
斯洛特戴克说,“在市场上物物交换的一切关联的背后隐藏着神奇奥秘”【477】。因为,生产出来的大头针在市场中走遍天下:
成百上千万的大头针走着自己的道路,从铁矿坑到冶金厂,从冶金厂到作坊,从作坊到展销地,再从展销地到达车间以及千家万户。在那里,它们能够在多方面证明它们的用处,就是如此简单!若是带着种诗艺化的心绪,人们甚至可以变得迷信一些,近而认为,一切事情都有着一个更高于我们的世界参与其中,并且存在着大头针的神灵,它们就如同带来好运的精灵一样,伴随着大头针的变化的各个环节。【478】
这是一个诗境中的比喻。无数的大头针像长了脚一样,依货币流动所构序的运动似乎并不听从于我们的直接支配,而更像是听命于一个高于我们的有意图的劳作和谋财世界中的神灵。“不仅是大头针,成千上万种各不相同的产品都在以令人惊讶的精确与守时运行着,就如同有一只看不见的手(unsichtbaren Hand)决定着它们去往何处”【479】。正是斯密指认为“看不见的手”的这种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力量,“把每个单个的商品带到它应该去的道路上”,“同时又是以最安全的方式保障着被我们称之为世界市场的一切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的全部关联(Gesamtzusammenhang)”【480】。在黑格尔将这只看不见的手唯心主义地思辨改写为“理念的狡计”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思想构境中将其揭露为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规律。
斯洛特戴克深刻地指出,在这种人们自己无法直接控制的市场交往中,资产阶级所鼓吹的自由将成为一句空话,如果今天还有自由,那只是财富更换主人的自由。
那个自远古岁月叫作人类自由的高尚的东西正是市场中移动的物(beweglichen Dinge)的反射,它们通过价格,如果我可以这样说的话,来达到自由。事物的自由(Freiheit für Sa-chen)意味着它的更换所有者(Besitzer)的可能性,而人的自由则指的是它使自己从封建统治的服役中摆脱出来,成为自己的主人。摆脱意味着,我们不再为了一个我们认识的主人服务,而是服务于跟我们一样的人的需求,而这些人我们通常是完全陌生的。【481】
这是说,人类自远古所追求的那个高尚的自由,在今天的资产阶级市场经济中已经变成一种人之外的事物的自由。因为,人们虽然从封建专制中摆脱出来,看起来成了自己的主人,但这里发生的改变是我们不再为奴隶主和地主老财服务,但却通过商品-货币在市场流通中的消失,被役于那些从不见面的陌生统治者。我不得不承认,斯洛特戴克这里对斯密的讨论是十分精彩的。
2.无中生有的里尔克的伪诗境
第二个同样精彩的伪文本,是斯洛特戴克自己创作的里尔克致一位不知名贵族女性的信,据称,这封在《里尔克全集》中并不存在的信完成于1922年。这当然是假想。应该承认,斯洛特戴克的这一文本写得非常像样,他真可以当诗人了。重要的不是这封没有内容的信,而是斯洛特戴克在这封伪书后面附上的诗!斯洛特戴克借诗人之口这样写道:
久久停留于自造的(selbstgebauten)屋顶下,也就是
做一个囚徒(Gefangener),他只有有限的自由。
那星空,呵!我们
将它打发给了那遥远的,已为给予我们爱而懊悔的上帝(Gott),
就是在他曾在之处,我们用偏见与傲慢
建造起了穹顶(Gewölbe)。
从前星丛间(zwischen Sternen)煜煜华光编织处
如今由冰冷的铁艺所纵横浇筑(Fachwerke kühner Eisen-kunst)
高远的蔚蓝替换为失去神秘的玻璃(Geheimnislose Gl-ser)
我们的自己双手筑建起了天际线(Horizont)
仿若在人造物(Menschenwerk)所达及的边界处,
也便是宇宙的尽头(Universum enden)。
而如今在人面前的只有栅栏(St-be)
万千栅栏之后却世界无存
从前,栅栏之外,古老的自由之中,千年来环绕我们生长的,
因没有一个工程师(Ingenieur)
拥有比一只小生灵更大的力量,
因它跟着近旁的足迹时,它总是感到疏敞的优势,
在栅栏之外,我说道,从前
纯粹的真理(reine Wahrheit)就如诗篇向我诉说的:
洞穿一切本质(alle Wesen)便可以到达一个空间(Raum)。
在那里我发现一切物(Dinge)都经省思而共在(Zusam-mensein),
一切存在者(alles Seiende)都以同样的气息,隐微地
寻到各自的位置。
就如离开夏之殿堂的风
是为了带来丰饶的金秋一样,
互为彼此之定在(Füreinanderdasein)
走过分离之物的身躯。
壮美的聚集者,无所不能的神,分有于万物之中的灵
将空间统治,
恰若王侯盛典时洒向万民的馈赠
即便赤贫者也可得到他的一份。
农妇的敝屣如孪子般
在昏暗的屋里呼吸,
铁锤(Hammer)因饱富价值的劳动(wertvoller Arbeit)而仍然温暖,
若是它
在夜里躺在作坊中,便无异于收获后
便静静等待效劳(Nützlichkeit)
直至寒冬的镰刀。
在每一个劳作的清晨
灵魂都从对工具(Werkzeuge)的操持中
流淌到那凭着那些安静的家当
而分有它居所的双手之上
正如被风蚀的男人
与顺从的女人的妙不可言的芬芳
共将床榻分享
而如今命运(Schicksal)将我们从灵魂的生命中
驱逐。
所有我所呼唤的获得之物,都受到机器(Maschine)的威胁。
我们生活在一部机器之中,
内在(Inneres)与外在(Auen)被等同,
就好似灵魂只是一股废气(Abgas)
从一台轰鸣的引擎(Motor)
令人厌烦地喷薄而出。
物在自身中周转,可买卖,冷冰冰,
就如患病的姑娘,忘记了什么是爱情
什么是花朵
什么是四时节令。
灵魂曾栖居之处,相伴而行的是傲慢与狂妄,
惴惴不安的动物
绝望地被当作冻肉挂进玻璃橱窗。
这些至高的生灵,从前的
那定在的执掌者,已不再顾及我们,
以至我们如今再没有见证者
能够沉默而决然地发出誓言,
我们,还有你们,所有活着的人
如此遥远,遥远地倾听内在(Innen)之声。
堂皇富丽之下所有散落之物,
如今都带着价码牌,
每一个都在其失去灵魂中包装了自己,
每一个东西都向我们叫卖着,它多么年轻多么重要
便宜货和贵些的一样好使。
呵,物在今天再不能找到它的主人。
可供买卖(K-uflich)就是说:使那顺从于活人之物(Le-bendigen)荒废,
而购买的意思是,将事物(Sache)匆匆放在身边,
如一众宾客萍水相逢的问候般
只有一次,再不相见。【482】
因为斯洛特戴克替里尔克创作的这首有批判意味的伪诗太有趣了,他以自己的想象伪构了一个里尔克并不可能呈现的激进思境。让我们看一下表演性的他性伪构境的他构力量。
在斯洛特戴克的笔下,里尔克的诗呈现了一个从传统存在到现代性生存空间的转换。
首先,是天的沦丧。后悔给了我们爱的上帝隐遁和带走了神性的星空,他离去后余下的空位中,人却自负地建立起一个新的穹顶。这暗示了本雅明的那个著名的拱廊街,我们在拉斯维加斯的拱廊街的人造天空中可以看到它的实在。最近澳门的赌场中也重新复制了这个假物。从前飞着天使和小精灵的光亮星际,今天被科学和工业生产出来的冰冷的金属框架所替代,高远不可知的蔚蓝被替换为失去神秘的透明玻璃,一切存在都在效用性中被重新塑形和构序了,我们以为自己建造起来的全球化天际线就是宇宙的边界。这也是海德格尔后来那个著名的“天地人神”中的第一视位。
其次,栅栏背后的失去。现代性的人造天际线(全球化)其实是我们构建的自我欺骗的栅栏,在遮蔽住我们眼睛的栅栏之外,丧失的是一个充满神性的世界:在那里,有古老的自由,一个小小的生命物都会拥有比今天任何一个工程师要大得多的力量;在那里,纯粹的真理指引一切存在者分有本质的有序位置,万物在神的壮美中互为定在;在那里,农妇脱下的鞋中存有天地之息,锤子和镰刀还存有劳作之手的温热,一切工具都是灵魂对它的操持。可是,这一切都消失在人造的栅栏背后。能感觉到,这是席勒的审美浪漫主义加海德格尔的本有思境。
最后,机器夺走万物之灵魂。今天是机器存在的时代,所有人都活在机器塑形的空间里,里外同质,人的灵魂已经成为马达喷出的废气,生物变成了挂在玻璃橱窗中的冻肉,一切物都挂着价格牌成了可售商品,没有了真正需要它的人,物的存在就是为了消失。商品“购买的意思是,将事物匆匆放在身边,如一众宾客萍水相逢的问候般,只有一次,再不相见”。商品的存在就是为了死去,从广告幻境的出场到消费,它的在世只是为了下一个替代品的出现。
3.金钱就是上帝
在结束了两个伪文本的虚拟构境之后,斯洛特戴克评论道,这里发生的事情是资本主义全球化中存在本身的商品价值化。这是准确的判断。在他看来,此时资本世界的内部空间中出现了“在金钱驱动的世界中人与物的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一切传统价值都在资产阶级的市场交换关系中重构了,当物、人和信息都能用钱买到时,“空气中弥散着一种背叛的味道——就好像物,当它们成为商品后,就开始了一种对忠诚的背叛(Treuebruch)”【483】。这个忠诚是原来每一个人和物在特定世界中不可替代的归属性(Zugehörigkeit,belonging,appartenance):因为,在前金钱时代的社会关系中,一切到达人员和物品的路径是由于归属于某个群体或是某个“功用的周围世界”(Zeug-Umwelt);归属性是前现代的世界之奖(Preis der Welt)。要想拥有一个世界,就必须先让自己为他的场所耗尽精力。没有对于(后来所谓的中性化)自己的文化的狂迷,就无法触及人与物。【484】
每一个人和物都狂迷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归属于一定的特质,这是我们开始商品-市场世界之旅前的情景。其实,斯洛特戴克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中,如果存在一种归属感,那也是属于奴隶主和地主的,绝不会是劳动者的。可是,今天布尔乔亚创造的新的“金钱宇宙”(Gelduniversum),即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资本世界的内部空间,却彻底破坏了这一切:
一切决定性的定在维度(alle mageblichen Daseinsdimen-sionen)在多大程度上按照金钱中介(monet-ren Vermittlung)的方式进行了修改:我们首先作为交通工具的顾客便可到达要去的地方;作为媒体的使用者便可获取我们需要的数据信息;作为支付手段的所有者便可获取有形的物资;而我们接触到人员则更多的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支付得起进入或许能够遇到他们的场所的门票。【485】
在斯洛特戴克看来,当我们的世界“转型到特定的金钱关系(geldbestimmten Verh-ltnissen)之后”,一切人与物的存在方式都成了“自我买卖”(Sich-Einkaufens)以及连接到报价者或是公开的网址的行为。所谓成功(Er folg),就是能够卖出。这样,存在本身特定的归属性(一种本有的自然属性)反倒成了“21世纪失败者”的标识。
在资本主义的宇宙空间中,个体就是要适应不断增长的商品供给,适应越来越丰富的角色扮演,适应越来越有入侵性的抱怨以及越来越任意形成的人为环境。市场生活让人们随时随地地意识到存在着各种选择可能性以及替代的道路,从而取代了原有的信念、一元论和粗鲁的纯朴。【486】
斯洛特戴克说,现代资产阶级心理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合法的利己主义欲望的释放。人成了自由的选民和消费者,现代性的主体中,“弥漫着一种作为顾客、作为观点的拥有者以及个性载体的自以为是的倾向”【487】。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内部空间中,人们缺乏真实的内心想法,只有永无止境的消费冲动,这是一种真正的灵魂中的虚无主义(Nihilismus)。并且,当一切都由消费者来决定的时候,新犬儒主义(Neo-Kynismus)就是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中主人话语权的支撑者。
说到底,今天的上帝就是金钱,“金钱已经在操作上证明自己是之于上帝的一个成功的替代选项。金钱对于今天的社会关系来说,比创造了天地的神祇裨益更大”【488】。这就是斯洛特戴克告诉我们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