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创业导向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对策建议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变化、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将使得企业经营的生态环境约束更加趋紧,追求经济效益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两难”问题将会更多显现。本研究成果立足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绿色创业导向与路径优化研究”,通过对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调查研究和理论探析,认为要改变这种“两难”局面,应该激发企业内部绿色创业潜能,通过绿色创业活动将生态导向内化为企业核心价值,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对此,提出以下五点对策建议:

第一,突出绿色价值创造,引导企业树立绿色创业理念。绿色创业不同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非一种公益事业,而是企业为开拓新事业、创造新价值而对绿色机会进行识别和开发的过程。要突出企业的绿色价值创造导向,引导企业树立绿色创业理念,自觉引入、识别和开发绿色技术,寻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激励兼容”的契合点,不断创设新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使企业对保护生态环境从“不得不为”转化为“主动而为”,成为良好生态环境的创造者。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以高新技术引领企业绿色创业。具有绿色特征的高新技术,是新兴科技知识与企业生产运营活动紧密结合的产物。要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外部约束条件,紧紧围绕企业所处的行业、成长时期、发展规模,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寻找企业生产经营与绿色高新技术的契合点,充分把握高新技术转移的动态特征和关键环节,通过企业内部研发、技术市场转移、产学研联盟、中介组织联络等多种途径,使高新技术引领企业实现高效绿色价值创造。

第三,强化信息平台建设,畅通企业与社会组织的绿色创业多领域合作。随着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逐步深入,一些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宣传和技术推广为主业的社会非营利组织正在蓬勃发展,为企业绿色创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助力。要进一步强化企业与社会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建设,通过政府和市场多种有效耦合手段,一方面,使企业能够充分借助社会组织的绿色技术和成熟产品,借鉴社会组织的相关组织范式和重点开发方向,借力社会组织的人员、信息、服务和运营流程;另一方面,也使社会非营利组织能够借道企业的市场网络,加快自身公益目标的实现,形成双赢格局。

第四,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绿色创业提供坚实保障。绿色创业投入回报期长,一些投资可能会形成外部正的溢出效应,却不能转化为当期收益。除了需要企业经营者保持很强的战略定力之外,需要从绿色创业的回报周期和效应特征入手,通过完善绿色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绿色创业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绿色创业资源,优化政府与市场的相关要素配置,降低企业绿色创业活动成本,提高企业绿色创业活动稳定性。

第五,加强绿色创业教育,提供知识保障和智力支持。企业绿色创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价值认知水平,而且受制于各方面的相关知识和专业能力。要积极引入绿色创业教育的理念、体系和方法,加强北京市的绿色创业教育,把首善之区打造成为绿色创业之都:一是强化企业经营者知识培训,学习绿色创业的体系架构,通过典型案例剖析、现场操作和情境实验等方法,掌握并不断提升绿色创业能力;二是加强对绿色创业管理教学科研的支持引导,加大对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普及全社会的绿色创业理念;三是将绿色创业知识培训引入政府管理人员知识培训体系,提升相关管理的自觉性、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