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钱还是要命:《道德经》的启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3 不失其所者久:“国在山河破”

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创造了令世界叹为观止的经济增长奇迹。然而我们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破坏自然、追求物质、践踏道德的事件层出不穷,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物质、精神的三重污染。

1993年,作家谌容到香港出席一个研讨会时曾这样说道:当年杜甫曾感叹“国破山河在”,而今我们却面对“国在山河破”的局面——至少部分山河是“破”的。[1]

山河既破,气候和环境日益恶劣,精神上的困顿也越来越多。长此以往,有钱、有车、有大房子又有什么用?如果我们再不及时反省,那就真的是“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小小的地球很快将不再适合人类生存。

面对环境、物质、精神的三重污染,我常感困惑:难道人类寻求“发展”、追逐“利益”就是“自掘坟墓”吗?人之“常”情,天地难容?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强行者有志”(做生意要有恒心和魄力),但对“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做人要对得起自己,更要对得起后人)的参悟只是模模糊糊(见1-1)。我认为,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志”、“久”和“寿”三者的关系:这里的“志”、“久”、“寿”分别代表人、地、天,即儒家所谓的“三才”。三者要想“合一”,必须服从于更大的“道”(老子将人、地、天、道叫做“四大”,其中道“最大”),毕竟自然才是终极的平衡。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我们现在缺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我们只有遵从道,对“山河”“尽孝”,将已“破”的加以“修复”、对未“破”的施以“保护”,这样人人都“久”了,“国在”也才有意义。

所以,“不失其所者久”。

金银虽大把,垃圾比山高。近看似胜,远看是败。我是喜忧参半。

环境、物质、精神的三重污染

从“有所为有所不为”到“无为而无不为”


[1] 徐迅雷,“绝不能‘国在山河破’”,《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