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欧洲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俄罗斯及普鲁士之兴起奥地利

第一节 俄罗斯之起源

欧洲二新国之兴起及其重要 在路易十四以前,所谓《欧洲史》者大都以法国、英国、尼德兰、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及意大利诸国为限。二百年来欧洲有新国二:一为普鲁士,一为俄罗斯,在欧洲及世界上均占极重要之位置。欧洲大战之发生实以普鲁士为中坚,而现代俄罗斯之“多数人”几有倾覆全世界秩序之势。故吾人不能不将吾人之注意自欧洲西部移至欧洲东部。

欧洲斯拉夫民族及俄罗斯之领土 东部欧洲一带地虽大半为斯拉夫(Slav)民族所占——如波兰人、波希米亚人、塞尔维亚人及俄罗斯人等——然在十八世纪以前与西部欧洲无甚关系,故在历史上之地位不甚重要。至十八世纪初年,俄罗斯方参入西部欧洲之政局,渐为世界强国之一。其疆域之广即就在欧洲方面者而论已硕大无朋,而欧洲之俄罗斯实仅占全国领土四分之一而已。

俄罗斯之立国 俄罗斯之立国始于九世纪时之北蛮。相传路列克(Rurik)于八六二年统一诺弗哥罗(Novgorod)附近之斯拉夫民族而成为一国。继其后者大扩国土以抵于聂伯(Dnieper)河上之基辅(Kiev)城。俄罗斯之名似自牢斯(Rous)一字而来,牢斯一字为芬兰人对于北蛮之通称。十世纪时,希腊派之基督教(即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假使俄罗斯无外患之频仍,则因与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交通之故其文化或早已发达矣。

十三世纪时蒙古人之入侵 俄罗斯之地势平坦实为亚洲北部平原之一部。故至十三世纪时蒙古人有自东来犯之举。蒙古之成吉思汗(一一六二年至一二二七年)既征服中国之北部及中央亚细亚,其子孙遂西向侵入俄罗斯。其时俄罗斯国中小邦林立,无不远仰蒙古人之鼻息。蒙古人只求其入贡而已,对于俄罗斯之法律宗教初不问也。

蒙古入侵之影响 蒙古汗对于俄罗斯诸王独宠莫斯科(Moscow)之王子。迨蒙古势衰,莫斯科诸王有杀死蒙古使臣之举,时一四八〇年也。自后俄罗斯遂离蒙古而独立。一五四七年,伊凡第四(Ivan the Terrible)自称皇帝。因久附于蒙古之故,俄罗斯之服制及王宫仪式多仿自蒙古。

第二节 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一六七二年至一七二五年) 自伊凡第四称帝以后,俄罗斯之领土虽时有扩充,然至彼得(Peter)即位时尚无通海之孔道。风俗习惯与亚洲同,政府组织仿自蒙古。彼得对于君主权力之宏大虽无疑义,然深知本国之文化远不如西部欧洲诸国之发达,而军队组织之不完备又不足以抵抗西部欧洲诸国而有余。假使俄罗斯而无良港与海军,则将永无参预西部欧洲政局之希望。故彼得即位之始即以引入西部欧洲习俗及开通与西部欧洲交通之孔道二事为职志。

彼得之游历西欧 自一六九七年至一六九八年,彼得亲赴欧洲西部,游历德国、荷兰、英国,以考察文学、美术及工艺为目的。在珊达姆(Saardam)地方船厂中工作者凡一周。经过英国、荷兰、德国时,聘请美术家、文学家、建筑家、航海家、军事家等,携之回国以备改革国政之用。

旧党之抑服 其时国内之贵族及教士因彼得力革旧习,与禁卫军合谋叛乱,彼得闻之急返国。旧党人所最不喜者即若彼所谓“日耳曼之观念”(German ideas),如短衣、吸烟、薙须等。国内教士并谓彼得为“反耶稣者”(Antichrist)。彼得怒,力平叛乱,相传手刃旧党人不少。

改革计划 彼得在位始终以改革为事。禁止国人不得留长须,服长衣。凡上流女子设法使之与男子有社交之会,一反旧日男女隔绝之旧。凡西部欧洲人之入居俄罗斯者无不加意保护,并许其信教自由。同时并遣国内青年前赴西部欧洲留学。并以新法改组其政府及军队。

新都圣彼得堡之建设 又因旧都莫斯科为旧党之中心,古来旧习不易骤改,乃有建设新都之计划。择地于波罗的海上。建都曰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移国民及外人以实之。

瑞典王查理十二之兵力 彼得既抱获得海岸之野心,其势不能不与瑞典起冲突。盖介于俄罗斯及波罗的海间之领土皆属瑞典故也。其时瑞典王查理十二以善于用兵著于世。当一六九七年即位时年仅十五岁。四邻诸国以瑞典王冲龄易与群思一逞。故丹麦、波兰及俄罗斯三国缔结同盟以侵略瑞典之领土为目的。不意瑞典王用兵神速几可与古代亚历山大(Aexander)埒。转瞬之间攻克哥本哈根(Copenhagen),丹麦不得已而求和。乃东向俄罗斯,以八千之众而战败五万之俄罗斯兵(一七〇〇年)。不久波兰亦为瑞典所败。

查理十二之失败及其逝世 查理十二虽长于用兵,然短于治国。彼以波兰为三国同盟之祸首故逐其国王而以新主代之。其时彼得征略波罗的海沿岸一带地,瑞典王再率兵东向以拒之。长途跋涉士卒劳顿,于波耳多瓦(Pultowa)地方为彼得所败(一七〇九年)。瑞典王遁入土耳其,力劝其王北攻俄罗斯而不听。数年后返国,卒于一七一八年阵亡。

俄罗斯获得波罗的海沿岸一带地及侵略黑海之计划 瑞典王查理十二死后数年,瑞典与俄罗斯遂缔结条约。俄罗斯因之得波罗的海东岸里窝尼亚(Livonia),爱沙尼亚(Esthonia)及其他诸地。至于黑海方面彼得之志殊不得逞。其始虽得阿速夫(Azof) ,然不久复失。不过于里海沿岸得占数城而已。唯此后俄罗斯驱逐土耳其人之志渐形显著。

彼得殁后之俄罗斯 彼得死后三十年间,俄罗斯之君主多弱懦无能之辈。至一七六三年女帝喀德邻第二(Catherine)即位,国势为之复振。自此俄罗斯遂列于强国之林。

第三节 普鲁士之勃兴

霍亨索伦族 勃兰登堡(Brandenburg)选侯国立国于北部欧洲者盖已数百年,初不意其有为欧洲强国之一日。当十五世纪初年,勃兰登堡之选侯无子,皇帝西祺门(Sigismund)乃鬻其侯国于霍亨索伦(Hohenzollern)族,即他日德意志帝国之皇室也。历代相传英主辈出。一六一四年选侯受有莱茵河畔克理甫斯(Cleves)及马可(Mark)两地,是为扩充领土之第一次。四年以后又得普鲁士公国。普鲁士公国其始原系斯拉夫种人所居地,当十三世纪时为条顿骑士团(Teutonic Order)所征服,德国人移居者渐多。然其西部于十五世纪初年为波兰所夺。至十六世纪初年(一五二五年),条顿骑士团改信新教并解散其团体,乃建设普鲁士公国而举其团长(Grand Master)为公,附属于波兰王。至十七世纪初年(一六一八年),普鲁士公国之霍亨索伦族绝嗣,其领土遂入于勃兰登堡选侯之手。

大选侯之领土 勃兰登堡选侯之领土虽大有增加,然当一六四〇年腓特烈威廉(Frederick William)——世称大选侯(Great Elector) ——即位时国势殊不甚振。盖其领土虽多,形势散漫。军队力薄,又不足恃。加以贵族争雄,时虞跋扈。其领土以勃兰登堡为中坚。在极西者有莱茵河畔之马可及克理甫斯,在极东者有维斯杜拉(Vistula)河东为波兰附庸之普鲁士公国。

大选侯之性质 然腓特烈威廉颇具有统一国家之能力。生性粗鲁而残忍,行事尚诡诈,一心以扩充军队为事。并解散地方议会,夺其权以予中央官吏。扩充领土亦复不遗余力。

大选侯之扩充领土 大选侯意所欲为之事业无不大告成功。当三十年战争告终西发里亚和约缔结时,竟得民登(Minden)及哈伯司达(Halberstadt)二主教之领土及上波美拉尼亚(Farther Pomerania)公国。同时并将普鲁士公国脱离波兰及帝国而独立。

大选侯之改革事业 大选侯深知巩固王室之势力端赖军队,故不惜尽其财力以扩充军队,人民反对不顾也。又改革政府,集其权于中央。不久与英国、荷兰二国合力以抵抗法国王路易十四,勃兰登堡兵力之强乃著于世。

大选侯始创军国主义之普鲁士 勃兰登堡大选侯腓特烈威廉实创军国主义之普鲁士。普鲁士历朝君主贤愚不一,而国土时有增加,卒统一德国诸邦而成为世界强国之一。雄霸中部欧洲之基础实肇于此。

普鲁士王国之建设(一七〇一年) 一六八八年大选侯死,传其位于其子腓特烈第三。其功业虽不如乃父之彪炳,然能变其公国为王国,亦可见其能力之何如。此事成功之易盖因当日西部欧洲各国方有合力攻击法王路易十四之举,大有赖于腓特烈之援助也。故一七〇一年德国皇帝不得已承认其称王权利。

勃兰登堡选侯腓特烈第三改称普鲁士王腓特烈第一 至于腓特烈第三不称王于勃兰登堡而称王于普鲁士,则因普鲁士所在之地不在帝国疆域之中,为普鲁士之王可以离皇帝而独立也。腓特烈第三改称王,行加冕礼于普鲁士都城哥尼斯堡(Königsberg)地方,改称号为第一。

腓特烈威廉第一(一七一三年至一七四〇年) 新王国之第二君主为腓特烈威廉第一,即他日大王之父也。性情粗野,壹意以训练军队修明内政为事。治家治国皆以严厉闻于世。

军队 腓特烈威廉第一自幼即好驰马试剑。尤好强勇之兵士,不惜出重资以招致之。自二万七千人增至八万四千人,几可与法国、奥地利二国之军队相埒。凡军官之黜陟一以成绩为标准,杜绝奔竞之路。常以训练兵士为乐,呼兵士曰“吾之青衣孩子”。

政治设施 腓特烈威廉第一不但长于治军,亦且善于治国,虽大权独揽而政治修明。加以节俭性成,国用大裕。裁汰宫内之冗员,拍卖内廷之珠玉;甚至镕御用之金银器具为铸币之用。故当其子腓特烈第二即位时,不但军队精良,而且府库充实。他日腓特烈第二功业之盛皆乃父之遗泽有以致之。

第四节 腓特烈大王之战争

腓特烈第二之即位(一七四〇年至一七八六年) 一七四〇年春,腓特烈第二即位。腓特烈第二幼时好读书,喜音乐,而不好武事,其父不喜也。尤嗜法国文字。即位之后忽变其好文之习,而为穷兵黩武之人。当腓特烈第二即位前数月,哈布斯堡(Hapsburg)族之皇帝查理第六卒,无嗣,传其位于其女马利亚德利撒(Maria Theresa)。德国皇帝未死以前,西部欧洲诸国曾承认其遗嘱曰基本敕令(Pragmatic Sanction)者遗其领土于其女。不意女王即位之始四邻诸国即有跃跃欲试之意。腓特烈第二之野心尤著,其意盖在勃兰登堡东南之西利西亚(Silesia)一地也。不久竟无端率兵入占布勒斯劳(Breslau)城。

奥地利王位承继战争 普鲁士既有侵略马利亚德利撒之领土之举,法国亦尤而效之,联合巴威(Bavaria)以攻德国。帝国存亡正在千钧一发之秋,幸女王胆识兼全,人民忠于王室,卒败法国人。然不得不割西利西亚一地于普鲁士以求其停战。不久英国、荷兰二国缔结同盟以维持均势之局,盖二国均不愿法国竟夺奥地利之尼德兰也。数年之后诸国厌乱,遂于一七四八年媾和,以恢复战前原状为目的。

腓特烈第二之提倡实业 唯腓特烈第二仍占有西利西亚之地,普鲁士之国土因之增加三之一。战事既终,普鲁士王乃专意于开辟草莱,提倡实业,编纂法典诸事。同时并提倡文学,敦请法国名人服尔德来居于柏林。

七年战争 马利亚德利撒对于腓特烈第二之强占西利西亚心殊不甘,思有以报之,遂引起近世欧洲之极大战争。东自印度,西至美洲,无不干戈云扰。此次战争(自一七五六年至一七六三年)之经过,另详下章。兹所述者关于普鲁士王国者也。

反抗普鲁士之同盟 马利亚德利撒所派驻法国之大使手腕敏捷,竟能于一七五六年使二百年来与哈布斯堡族为仇之法国与奥地利同盟以攻普鲁士。俄罗斯、瑞典及萨克森三国亦有合力以攻普鲁士之协议。就当日众寡之形势而论,普鲁士之灭亡几可拭目以俟。

腓特烈第二之善于自守 不意腓特烈第二极善用兵,不特无亡国之忧,而且得“大王”之号。彼既洞悉敌人之目的,遂不待宣战长驱入占萨克森。再向波希米亚而进,中途被阻。然于一七五七年大败法国与德国之军队于洛斯巴哈(Rossbach)。一月以后又败奥地利军于类腾(Leuther),瑞典及俄罗斯之军队均闻风而退。

腓特烈第二竟战胜奥地利 是时英国正攻法国,腓特烈第二遂得尽其力以战其敌人。然彼虽以善于用兵著,几罹身败名裂之祸。幸其时俄罗斯初易新帝,极慕腓特烈第二之为人,遂与普鲁士和。马利亚德利撒不得已而停战。不久英国与法国亦复息兵,至一七六三年缔结《巴黎和约》。

第五节 波兰之分割(一七七二年、
一七九三年及一七九五年)

腓特烈第二之野心 腓特烈第二虽得奥地利之领土,雄心未已。其王国之要区——勃兰登堡,西利西亚,波美拉尼亚(Pomerania)——与东普鲁士之中间,介以属于波兰之西普鲁士。腓特烈第二之垂涎此地,已非一日。加以是时波兰之国势衰弱不振,一旦外力入侵,即无抵抗之能力也。

波兰之人种及宗教 其时欧洲诸国除俄罗斯外以波兰为最大。莽莽平原无险可守;人民稀少,种族混淆。波兰人以外有西普鲁士之德国人、立陶宛(Lithuania)人,及在立陶宛之俄罗斯人及犹太人。波兰人多奉旧教,德国人信新教,而俄罗斯人则奉希腊派之基督教。人种既杂,教派又多,国人感情遂多暌隔。

政府组织之不完备 波兰政制之不良诚为历史中所罕见。四邻诸国莫不中央集权以资御外,而波兰则贵族跋扈君主无权,对内对外两无实力。波兰王不得国会之同意不得宣战、媾和、征税及立法。而国会议员类皆贵族之代表,凡百议案非全体同意即不得通过。一人反对即无事可为。此即世上所传之自由否决权(Liberum veto)者是也。

王位系选举制 至于君主无世袭之权,一旦去世则由贵族公选一外国人充之。每当选举之秋情形极其骚扰,四邻诸国多以武力或金钱暗争选举上之胜利。

贵族及农民 国内贵族极多,数约百万,而贫无立锥之地者半。故有“贵族之犬虽踞于封土之中,而其尾可达邻封之境”之笑谈传于世。国内政权实握诸少数富豪之手。除德国人所居诸城以外绝无所谓中流社会。其在波兰及立陶宛境内者则工商诸业均操诸犹太人之手。然波兰政府不承认犹太人为国民,常有虐待之举。至于农民之状况困苦异常。已由佃奴降为奴隶,生杀之权操诸地主矣。

喀德邻第二与腓特烈第二之协商(一七六四年) 波兰国内之政情既如此不良,而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强环伺,又皆抱欲得而甘心之志。其亡国之祸固不待识者而知其近在眉睫也。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国早已屡屡干涉其内政,曾阻其宪政上之改良,盖若辈固不愿波兰之重振也。当七年战争告终时,波兰王奥古斯都第三(Augustus)死,腓特烈第二遂与女帝喀德邻第二协议,以女帝之宠臣坡纳托甫斯岐(Poniatowski)入承王位,称斯坦尼斯罗第二(Stanislas Ⅱ)。

斯坦尼斯罗之改革 斯坦尼斯罗第二既即位,颇专意于改革,俄罗斯大失望。波兰王并有废止国会议员自由否决权之意。俄罗斯得普鲁士之同意尽力干涉之,以不得废止为要求之条件。自此以后,内乱迭起,俄罗斯常播弄其间。

奥地利赞成分割波兰 奥地利与波兰接壤,对于波兰之国情关怀甚切。乃商之普鲁士,协议如俄罗斯允退出自土耳其夺来之领土,则分割波兰之举当三国共之。奥地利应得波兰之一部分,西普鲁士则归诸腓特烈第二。

第一次分割(一七七二年) 一七七二年三国遂实行分割之举。奥地利所得之领土内有波兰人及俄罗斯人三百万。奥地利人种语言本已复杂,至此益甚。普鲁士得西普鲁士之地,居民多属信奉新教之德国人。俄罗斯得波兰东部俄罗斯人所居之地。迨俄罗斯军队直逼其都城华沙(Warsaw),波兰国会不得已而承认其分割。

波兰之中兴(一七七二年至一七九一年) 波兰自第一次为强邻分割后,国人颇有所警惕。此后二十年间(自一七七二年至一七九一年),教育、文学、美术等,无不具有中兴之气象。维尔那(Vilna)及克拉科(Cracow)两地之大学力加刷新。而国立学校之新设者亦复不少。波兰王斯坦尼斯罗坡纳托甫斯岐(Stanislas Poniatowski)广聘法国及意大利之美术家多人赴波兰以资提倡。同时并与法国哲学家及革新派名人书札往还,征求意见。史家诗家人才辈出,足为波兰王国末造之光。宗教专制渐形减销。废止宪法,以新者代之。

一七九一年之新宪法 新宪法宣布于一七九一年五月三日。废议员自由否决制,王位定为世袭;设国会,其性质略与英国国会同——即君权有限,使君主及国务大臣对于国会负责任是也。

喀德邻第二之破坏革新事业 其时国人中颇有反对革新事业者,诚恐一旦佃奴释放则地主之权利行且扫地以尽也。乃求援于喀德邻第二,喀德邻第二大喜,宣言“波兰之共和政制,行之已数百年而无弊”,今反更张,实为谬举。又谓:波兰之改革家实与法国当日之雅各宾(Jacobin)党人无异,其意无非欲剥夺君权耳。遂派军队入侵波兰,废新宪法,恢复议员自由否决制。

第二次分割(一七九三年) 俄罗斯既阻止波兰之改良,再与普鲁士商议第二次分割之举。是时普鲁士王为腓特烈威廉第二,率兵东入波兰。其理由以为但泽(Danzig)城实有接济法国革命党饷糈之嫌,而波兰又有暗助法国雅各宾党人之意;而且波兰之行动实足以扰乱欧洲之和平。遂占波兰领土,得有波兰人口五十万之众,并占托伦(Thorn),但泽及波森(Posen)三镇。俄罗斯得人口三百万。奥地利则因俄罗斯及普鲁士有允其代向波兰商议以其领土尼德兰交换波兰之巴威,故不与此次分割之事。

科修斯古之叛(一七九四年) 是时有波兰志士名科修斯古(Kosciusko)者曾与美国独立战争之役,暗中布置革命之举,于一七九四年春间起事。普鲁士之波兰人起而响应之。腓特烈威廉第二之军队不得已而退出。

第三次分割(一七九五年) 喀德邻第二闻之,遣兵入波兰。大败其国中之叛党,科修斯古被擒。是年冬,华沙陷。波兰王退位,俄罗斯遂与普鲁士及奥地利分割波兰残余之国土。俄罗斯得立陶宛公国之大部,其面积倍于普鲁士及奥地利两国所得之总数。波兰遂亡,时一七九五年也。然波兰人之民族精神至今不灭,故一九一四年欧洲大战以后世界上又有波兰共和国之复现云。

第六节 奥地利 马利亚德利撒及约瑟第二

奥地利之哈布斯堡 当普鲁士霍亨索伦族扩充势力于北部德国之日,正奥地利哈布斯堡族统一领土而成大国之秋。昔日德国皇帝查理第五即位之初,曾让其奥地利领土于其弟斐迪南第一(Ferdinand Ⅰ)。斐迪南第一因娶后而得波希米亚及匈牙利两王国,奥地利之领土因之增加不少。然其时匈牙利王国之大部分均入于土耳其人之手,故十七世纪末造以前,奥地利之王室专意于抵抗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之武功 十四世纪初年,亚洲西部有土耳其人种,自东而西征服小亚细亚一带地。其酋长名倭脱蛮(Othman) (一三二六年死),故欧洲人名其族曰倭脱蛮土耳其人,所以别于十字军时代之塞尔柱(Seljuk)土耳其人也。长于战斗,兵力极盛;亚洲领土日有扩充。一方并侵入非洲北部一带。在一三五三年时已在东部欧洲方面得一根据地,征服马其顿(Macedonia)地方之斯拉夫族,而占据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附近之地,至百年后并陷落之。

欧洲诸国之抵御 土耳其人既有侵略欧洲之举,欧洲诸国大恐。威尼斯及德国之哈布斯堡族首当其冲,负有防御之责。此后相持不下者几二百年。一六八三年,土耳其人率兵围奥地利都城维也纳(Vienna),几陷之。幸波兰王率兵入援,土耳其人方率兵去。自此以后,土耳其人之势力日就衰微,奥地利遂恢复匈牙利及德兰西尔斐尼亚(Transylvania)诸地。一六九九年得土耳其王之承认。

马利亚德利撒在位时代 腓特烈第二既夺奥地利西利西亚之地,马利亚德利撒引为大辱,盖其地人民多系德国种,一旦失去,王族之威权为之大损也。他日分割波兰所得足以偿其所失而有余;然波兰人种本属异族,一旦入附民族益杂。哈布斯堡族领土之中有居于奥地利之德国人,波希米亚及摩拉维亚(Moravia)之捷克(Czech)种人,匈牙利之马札儿(Magyar)种人及罗马尼亚人(Roumania) ,加里西亚(Galicia)之波兰人,南部之哥罗西亚(Croat)种人及斯罗焚(Slovene)种人,米兰及多斯加纳(Tuscany)之意大利人,尼德兰之夫勒民斯(Flemish)种人及窝伦(Walloon)种人等。

约瑟第二 马利亚德利撒善于治国,以勤劳国事著于世。在位凡四十年而卒。其子约瑟第二已被选为德国皇帝。在位十年(一七八〇年至一七九〇年),力行改革。终以阻力过巨,故哈布斯堡族之领土始终无统一之机。十八世纪以来英国、法国诸国之民族观念极盛,而奥地利则因人种复杂之故,不但无民族精神之可言,而且常有四分五裂之危险。加以四邻强国多与奥地利国内之人民同种,故时有外力入侵之虞。一九一四年欧洲大战之近因即源于奥地利与其邻国塞尔维亚(Servia)之纷争。故吾人欲了然于今日欧洲之大问题,非先明了奥地利国史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