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理论与现实意义
收入分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中历久弥新的热点问题,也是经济学研究领域中最具争议性问题之一。古典经济学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最先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特别是李嘉图在斯密研究的基础上,把收入分配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研究了工资、利润、地租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矛盾对立的功能性收入分配关系。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其创立的科学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功能性收入分配关系及其两极分化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工资与利润对立的制度根源。
新古典经济学摒弃了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所遵循的“社会关系”分析,仅从“技术关系”分析的角度,在萨伊“三位一体分配”公式的基础上,[1]创立了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即工人的工资来自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资本家的利润源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源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尽管后来斯拉法等新剑桥学派遵循古典经济学传统来研究收入分配问题,但由于新古典的主流经济学地位,在既有的社会制度框架下,从资源配置的技术关系出发研究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主线。
自库兹涅茨[2]提出倒U形假说以来,收入分配格局演变问题就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之前,学者主要是对倒U形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多国截面数据检验支持这一假说,[3]但时间序列数据检验的结论分歧较大,Lindert和Williamson利用欧洲国家和美国的长期数据,研究跨时不平等变化问题,结论支持倒U形假说,[4]而Feilds对亚洲四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则对倒U形假说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5]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引入异质性假设[6]和内生增长理论,[7]学者们开始注重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互动关系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后,虽然也有学者研究了二元经济转型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收入分配对二元经济转型的影响,但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动态演变机理,以及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演变的经验实证检验,仍然是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
总之,经过古典、新古典、凯恩斯主义,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理论与新方法的引入,收入分配研究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多是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角度对收入分配格局演变问题进行研究,并把注意力放到了对倒U形假说的检验上,收入分配研究领域重经验实证、轻理论实证的现象十分突出,众多研究成果与相互对立的研究结论形成了颇为耐人寻味的鲜明对比。即使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重视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互动关系研究,但由于忽视了结构因素的影响,从而难以形成兼容不同理论、很好解释收入分配动态演变的理论框架。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我国二元经济转型进入关键阶段——刘易斯转折区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扩大,到2008年基尼系数达到最大值0.491,在之后几年逐步回落。上述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究竟是契合了倒U形假说,还是统计误差所致?基尼系数的回落究竟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变动趋势?如果是长期变动趋势,政府如何顺应这一趋势,处理好二元经济转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果只是短期波动,政府又该如何加快推动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长期趋势到来?显然现有的收入分配理论由于忽略了结构转型的因素,不可能对上述问题给出现成的答案。
无论是弥补现有理论的不足,还是解释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都需要把结构转型、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纳入一个理论框架进行研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把三者结合起来最合适的理论框架莫过于二元经济转型。因此,研究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动态演变,不仅对于收入分配理论和二元经济转型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促进中国二元经济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