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本章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对于企业国际化意愿以及企业的国际化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从企业国际化意愿来讲。创新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国际化意愿,推动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中国企业虽然开始逐步转型,但是其发展策略依然是以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为主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策略为主。随着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中国企业如果想继续发展,必须采用“走出去”的发展策略,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而研究结果显示,创新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国际化意愿,因此创新在中国企业的转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从企业国际化绩效来讲。技术创新对于提升企业出口绩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与出口的紧密关系对于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技术创新是有别于价格竞争的出口扩张方式,依靠技术创新打造出来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对于出口产品结构相对较低的中国而言,出口行业的产品、技术结构必须转变,在技术上由引进模仿型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转变,在产品上由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以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从而提升出口绩效。除此之外,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但是在国际分工中仍主要处于生产加工环节和低附加值状态。因此,需要推动海外投资,通过资金、管理、技术等的协同效应来获得发展,逐步走向产业链的中高端位置,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持续发展。虽然在本研究的初步描述统计中,创新与非创新企业的海外投资绩效的差异并不大,但实证研究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创新投入对于海外投资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我国企业目前的创新投入或高科技性质还不足以在海外投资绩效上有突出表现。同时,这也说明我国企业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来推动海外投资绩效的提升。
此外,本研究还着重研究了企业的资源因素、产业因素和制度因素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能给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一些启发,比如在企业进行创新决策和国际化决策时,需要结合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发展决定;在选聘高管时,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选拔标准;女性高管在国际化绩效上的表现同样能够十分出色;培养国际化人才对于企业国际化决策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企业还必须注意制度因素,尤其是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这是因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对于企业国际化绩效有着重要的直接作用,并且对创新投入有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但由于政府对企业的作用存在“互补机制”和“替代机制”,因此企业还必须拿捏好与政府关系的“度”,不能让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成为限制企业自身发展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江雅雯,黄燕,徐雯.政治联系、制度因素与企业的创新活动.南方经济,2011(11):3-15.
[2]易靖韬.企业异质性、市场进入成本、技术溢出效应与出口参与决定.经济研究,2009(9):106-115.
[3]Caves, R E.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Economic Analysi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4]Helpman E, Melitz M J & Yeaple S R.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1):300-316.
[5]Ingram, P L & Silverman, B.S.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trategic Management.Amsterdam Boston:Elsevier,2002.
[6]Kindleberger, C P.American business abroad.The International Executive,1969,11(2):11-12.
[7]Peng M W, Wang D Y & Jiang Y.An institution-based view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A focus on emerging econom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8,39(5):920-936.
[8]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9]Wolf B M.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Some empirical evidence.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77,26(2):17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