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圆字正 悦耳动听
——我跟金铁霖老师学习声乐的体会
郝宝珠
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中,有一对突出的矛盾,那就是“腔圆”与“字正”的关系。这对矛盾的凸显,是由我国语言表现的丰富性与歌唱艺术展现的细腻性所决定的。
5 000年的文明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也形成了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就我国汉语的语言文字来讲,其特点是单音节,即一个字只有一个音(韵母)。每个字由于组成结构不同,又可以将其细分为各种因素。例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语普通话,一般是由字头、字颈、字腹、字尾这几种成分的部分或全部所构成:
1.仅用字腹构成的字:如“啊”等。
2.字腹加字尾构成的字:如“安”等。
3.字头加字腹构成的字:如“里”等。
4.字颈加字腹构成的字:如“夜”等。
5.字头加字腹、字尾构成的字:如“样”等。
6.字头加字颈、字腹、字尾构成的字:如“娘”等。
此外,汉语发音还有发音阻气部位,即唇、齿、舌、牙、喉的区别,以及声调、音变、高低、快慢、停顿、重读等的细微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区别和差异,才构成了我国汉语言丰富、细致、准确、传神的表现力。
我们说,凡事均具有二重性,汉语言的丰富性一方面形成了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丰富细腻,另一方面,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口头表达技巧方面的相对的繁难性。这种二重性特征,在歌唱艺术表达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演唱传统和艺术表现要求。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有声必有音,有音必有韵”。
大学毕业的最初几年里,尽管自己在舞台演出中一直比较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但我还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演唱时“捏”的成分比较多,唱高音时感觉还是比较“紧”,咬字发声还时不时会出现“里出外进”的情况。
跟随金老师进修学习的过程中,他首先肯定了我演唱的“混合声”的声音特点,同时,从解决当时我存在的演唱的问题入手,引导我从思想上正确理解“腔圆”与“字正”的辩证关系,学习掌握解决这一对矛盾的正确途径,从而,使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金铁霖老师在给我们解决这对矛盾时,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先求歌唱“通道”的协调统一,再来突出字音的个性清晰。
一、先求歌唱“通道”协调统一
金老师主张歌唱发声应当沿着一个相对稳定的“通道”进行。这是声乐演唱艺术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所谓歌唱“通道”就是指发“u”母音的那个声音通道,从感觉上讲,也就是顺着耳朵后边、脖颈根部、后腰一直到脚后跟这样一个相对垂直的“管道”。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歌唱中有这个“通道”与没有这个“通道”是大不一样的。过去我在唱《五哥放羊》时,大门外的“外”字和手里拿着伞的“伞”字很容易“出来”,这就是通常人们说的“里出外进”。金铁霖老师在为我解决这个问题时,主要是通过“哼鸣”的感觉,使声音始终保持在“通道”内,在“通道”内咬字吐字,在“通道”里演唱。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记忆,金老师特地为我们总结了:大哼鸣加“u”,叹在气上唱,喉咙开、嘴巴张,所有字都一样。
金铁霖老师所说的“大哼鸣加‘u’,叹在气上唱”,是指在假声的位置上来唱“哼鸣”。但是,这个“哼鸣”唱的相对要空一些,还要保持发“u”的感觉,同时,把气息叹下去。这样的训练结果,一方面容易使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协调贯通,成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有利于解决“换声区”的问题,使所有的声音演唱起来上下贯通、能实能虚。经过这样一番训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歌唱机能,而且能够大大提高歌手驾驭不同类型声乐作品的能力。金铁霖老师所说的“喉咙开”,是指歌手在演唱时,喉咙应当始终保持着“吸开”的状态。保持着“吸气”的状态,用嘴轻轻地吸,感觉脖子里有一股凉风进去,这就是打开喉咙以后“开”的状态。歌唱时需要始终保持这种“吸开”的状态。
金铁霖老师所说的“嘴巴张”是指在歌唱时,嘴巴里面要注意保持相对固定的空间。
金铁霖老师所说的“所有字都一样”,就是不管加什么字头,所有的字都在相对统一的位置上。也就是“打开喉咙,吸着唱”。这要求演唱者咬字时要把脖子根吸开,所有的字“贴”在脖子根上,说响唱响——这就是金铁霖老师所研究总结的“开贴”唱法。自从我在金铁霖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歌唱发声就能够沿着“通道”进行。这时的歌唱发声,声音色彩清澈明亮,音域变得宽广而且上下声区贯通了。
二、突出字音的个性清晰
在我基本上能够掌握并初步建立起歌唱“通道”之后,金铁霖老师就开始引导我把这种感觉运用到歌唱当中,进一步解决突出字音的个性清晰问题。
首先,金铁霖老师引导我深入理解抬起“笑肌”在歌唱发声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民族声乐在演唱过程中,一般大都需要抬起“笑肌”。抬起“笑肌”的意义,一方面有助于保持歌唱的发声;另一方面,是方便塑造歌曲艺术形象所需要的各种面目表情。同时,抬起“笑肌”演唱,还有利于保持声音的色彩和声音的高位置。此外,“笑肌”一抬起来,声音就会自动往前走,从而得到民族声乐演唱中所需要的“甜”、“脆”、“亮”、“水”的声音特点。演唱者抬起“笑肌”来演唱,是得到这种声音特点的关键性要素之一。
在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我常常在“惰性”的支配下,由于笑肌抬得不够而被金铁霖老师叫停。他针对我个人的具体情况,要求我在抬起“笑肌”时,嘴角要尽量往耳朵上挂,这个感觉对我来讲是很适宜的。
经过金铁霖老师耳提面命式的启发教学,使我感悟到:抬起“笑肌”的正确感觉是面部要保持着微笑。不习惯这么做的人“笑肌”这个部位会感觉有点酸,正确的感觉是好像要提到耳朵上去。与此同时要张开嘴巴,露出上牙。在金铁霖老师这番精心调教后,我在歌唱时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了,声音也不往下坠了,同时还克服掉了歌唱时单纯嘴上使劲的毛病。
接下来金铁霖老师针对我在演唱过程中时常犯的声音“里出外进”的毛病,引导我在抬起“笑肌”的演唱的过程中,换字的位置始终保持相对的集中统一。为了方便记忆,金铁霖老师总结出“外笑里抬加叹气,所有字在哼鸣”的顺口溜。他研究总结的方法是:在歌唱咬字发声时,歌者的自我感觉是面部的外在表情要保持抬起“笑肌”的微笑状态,嘴巴里面始终保持着“哼鸣”的状态,在保持“笑肌”和“哼鸣”的状态下再往下叹气,而且要一直叹到底。
金铁霖老师考虑到我来自北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北方民歌及与其相近的创作歌曲,作为训练我的初级教材。除了《五哥放羊》、《北风吹》外,还指导我练习了《故乡情》、《勿忘我》、《金秋美》等歌曲。
在这个阶段,金铁霖老师始终要求我在练唱时喉咙要一直开着,嘴巴是一直放松的,位置是一直挂着的,气是一直往下叹的。
经过金铁霖老师的精心调教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后,我感觉自己在演唱中,无论是开口音还是闭口音,也不论是高、中、低音,基本上都能做到声音的上下统一、连贯、强弱的准确控制和吐字清楚、音色甜美明亮。
以上只是我个人跟金铁霖老师学习的一些体会。在我从事教学将近20年的时间里,始终铭记金铁霖老师的教诲,运用金铁霖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的在专业团体做演员,有的在学校当老师,不断延续着金铁霖老师的教学方法。我希望有更多的声乐爱好者了解并运用金铁霖老师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民族声乐事业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