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探索与创新:金铁霖从教50周年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金铁霖“中国声乐”理念在男低音教学中的实践

赵明

很多从事美声唱法的声乐演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多会注重外国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的研习,对于中国歌曲则抱着有些轻视的态度,在这一点上我也曾持这种想法。歌者往往觉得唱好外国作品之后,再演唱中国作品会像水到渠成一样简单。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美声唱法源于欧洲,外国作品配合舶来唱法会显得更加合拍,“血统”也显得更加纯正;又或许因为汉语是从不离口的母语,自觉唱起来无需更多钻研便能应付自如。然而在2010年我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攻读艺术硕士研究生学位,开始跟随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老师学习之后,改变了此前肤浅的认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金老师让我演唱了大量的中国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金老师一直坚持的理念——“唱好外国作品不一定能够唱好中国作品,唱好中国作品才能真正唱好外国作品”。

金老师对于每个“新鲜”的声音都不会贸然地下定论,但在对某个声音有了全方位的了解之后,他就能敏锐地捕捉到演唱者最优美的音色和最适合的状态,并且会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将相应的演唱理论和方法强化、灌输给学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原来很多的既定概念和演唱习惯开始被颠覆。在演唱了一些以前从未尝试过的民族声乐作品之后,我意外地发觉自己的声音有了一些非常明显的变化,这使我对演唱中国作品和外国作品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思考。作为一名男低音,这个过程说来简单,其实并不轻松。一些全新的尝试必将带来一系列的不适与迷茫,在这个过程中,金老师既严格而明确地指出我存在的各种问题,又不断地肯定并鼓励我的每一点进步。对于男低音的民族化问题,用金老师的话说,既是针对我的一次探索和尝试,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还渗透着他对中国声乐未来的一些期望。

刚开始跟随金老师学习的时候,在练声的过程中他就发现了我演唱上的很多问题。于是在之后选择具体训练曲目时,金老师为了让我跳出过去的一些思维模式和歌唱习惯,特意不让我演唱比较熟悉的曲目,而是目的性很强地选择了一些民族声乐作品,第一首就是地域风格非常鲜明的《山西牧歌》。山西、陕西等地区的民歌有着典型的西北风格,这里最为著名的信天游、花儿热情豪放而又朴实自然。《山西牧歌》虽然是一首创作歌曲,却也非常充分地体现了当地民歌的特点。歌曲内容纯朴而真挚,又带有一些诙谐的调侃,曲调前后部分舒缓悠长,中间段落欢快热烈。刚开始演唱这首作品时我并没有太在意,但真正演唱时却发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简单。歌曲开头第一句就是一个衬字“呦”的长音,金老师要求我要演唱得尽量直白,不要颤音,而在演唱这个很简单的乐句时我的声音却出现了难以控制的“摇摆”。这就是金老师之前发现的问题之一:作为一个男低音,当时我的气息并不是非常稳定,起音时呼吸太高,没有完全“放”下来,而且发声位置习惯性地靠里、靠后,也就是俗称的有些“抠”。所以当要求比较直白的用声时,我反而调整不过来,声音出现了“摇摆”。金老师很有针对性地向我提出了调整呼吸的办法——“叹到哪儿,从哪儿吸,吸到哪儿,从哪儿唱”。呼吸之前不要紧张,要把肌肉尽量放松,以“叹气”的状态为标准,然后在这种状态下自然地吸气。在吸气之后不要有停滞的感觉,随着气息的带动把声音顺着唱出来。虽然描述略显烦琐,但实际操作的时间也就是一瞬间,要准确地做到还是需要练习的。而有了稳定的气息基础,发声位置就有了调整的空间。金老师要求演唱长音的时候,声音在平稳的前提下更直白,位置更靠前,用声更加直接。在演唱《山西牧歌》中间较为欢快的段落时,金老师要求我不但要注意咬字的清晰,更要注意不能因为字的频繁转换而丢掉呼吸的支持。虽然很多外国作品也有非常拗口的段落,但就中国作品来说,汉语很多字的结尾需要归韵而不是结束在元音上,所以变化更多,如果同时还要兼顾歌曲中一些具有民族风格的甩腔和衬字的话,演唱难度也会增加。而作为男低音,在语言的转换上要做到像男高音那样轻巧和平顺确实不容易,因为毕竟客观上男低音的发声腔体要比男高音更宽、更大。我按照金老师“放下呼吸,更直接地用声”和最为重要的“去掉保护”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在演唱《山西牧歌》时终于感到比较流畅自如了,并获得了金老师的肯定。

金老师为我布置的第二首民族声乐作品是《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这首歌曲是作曲家吕远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反映了当时蒙汉人民并肩建设新草原的时代场景,曲调借鉴了蒙古族长调的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首歌的音域接近两个八度,相比《山西牧歌》在难度上大了不少。开头的部分非常低沉,金老师要求我把气息完全“放”下来,运用自身最自然的共鸣音色,充分展现男低音在这个音区独特的力度和表现力。但紧接着就是一段舒展开阔、比较高亢的乐句,当时我唱到这里声音有些“撑”,声音位置明显不够稳定、统一,中高声区的音色显得有些发“空”。金老师认为我在这里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上过于“保护声音”,想要刻意地做出一个过渡和转换,反而失掉了中低声区漂亮的音色,这也是很多歌手非常容易犯的错误。很多人在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巧之后,反而因过于注重维持自身统一的歌唱通道,在声区转换时刻意地做出一些音色。这样表面看来似乎是对的,但实际上却失掉了最自然的音色和最舒展的状态,气息也跟着“浮”了上来,声音出现明显的破绽。于是,金老师要求我在稳定气息的基础上,丢掉喉咙里那些刻意的动作,去掉一切对声音的保护,这样反而稳定住了声音的位置,使音色变得自然通透。

之后,我又演唱了蒙古族风格的歌曲《草原恋》,这首作品对声音技巧的要求更高,歌词所表达的情感也更为强烈,歌曲旋律在高低声区间的转换更加频繁。金老师要求我在演唱这首作品时要更加注意呼吸的稳定,因为气息是一切发声技巧的基础,呼吸出了问题,所有的技巧便无从发挥。在稳定气息的基础上,要更加大胆地运用声音,将前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发挥,去掉所有对声音的保护,用全身歌唱。头脑中对声音没有了太多保护和顾忌,声音位置和整体的歌唱状态反而更加稳定。这样即使在嗓音状态不是很理想的时候,技巧的发挥也不会受到过多的影响和限制。同时,在这首作品中,包含了长调的元素,演唱这种乐句主要凭借的是对真假声的控制和嗓音的灵活性,而这些都是男低音声部不太常用的技巧。但通过前一阶段金老师有针对性的训练,我在演唱这些长调风格的乐句时声音也变得灵活起来,高中低音区衔接也更加自然,进一步丰富了声音的表现力。

在这之后,金老师开始让我尝试再次演唱外国的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通过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训练,我的呼吸、声音位置和咬字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金老师认为,相比意大利语等外语来说,汉语可以说是歌唱中最难掌握的语言之一,如果能在歌唱中把汉语的声字结合运用自如,那么演唱其他语言的作品时,只要读音准确,发声上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我亲身的感受也的确如此。金老师认为我在重新演唱《破碎的心》、《我要报仇》、《造谣,诽谤》等歌剧咏叹调时,音色更加明亮,呼吸状态更加稳定,咬字的位置也更加统一,声音的控制力得到了加强,因用声过猛而“摇摆”的现象也几乎没再出现。我还尝试演唱了过去完成起来非常吃力的歌剧《灰姑娘》中的几首咏叹调,同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声音更加轻松自然。

尤其是咏叹调中极难的饶舌段落,依靠着课下的努力练习也完成了下来,并在之后的“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唱法决赛中,获得了评委专家的认可。歌唱状态的改变还带来了自信心的提高,而稳定的心理状态更有利于技术的发挥,这样就形成了非常好的良性循环。声音技巧的解放还释放了大量的表演空间,这使我在舞台上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角色当中去,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完整,同时大大增强了演唱和表演的感染力。

在2011年“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金铁霖老师的学术报告《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新时期》获得了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这篇报告并没有围绕具体的发声方法和歌唱技巧展开研究和探讨,更多提到的是有关民族声乐未来发展的一些设想。民族声乐的发展近年来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培养出了很多名家,新鲜“血液”也在不断涌现。民族声乐更因其既有较高艺术性又贴近生活的特点,真正发展成为了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受到各阶层观众的欢迎和热爱。但目前中国民族声乐依然存在着男女、高低声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而要想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声乐学派,各个声部都需要有丰富的艺术人才。所以探索研究中低声部民族化,逐步完善民族声乐各声部的演唱,就成为了金老师目前投入很大精力的新课题。金老师认为男低音民族化的最大问题在于字声协调,一定要在歌曲的咬字中体现中国风格与民族特色。金老师还提出,中国民族声乐不能满足于现状,一定要真正地走向世界舞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必将跨入“中国声乐”的新阶段。而“中国声乐”与“民族声乐”的最重要区别就在于覆盖的广度和内容的不同。现阶段,“民族声乐”和“民族唱法”在广大观众心中主要是针对演唱汉族民歌的一种唱法,这其实就把“民族声乐”限定得过于狭隘。“中国声乐”则是涵盖了多个民族、不同地域,包含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甚至戏曲、曲艺、原生态、流行、音乐剧等众多艺术形式唱法的具有更强包容性和科学性的艺术学派。而美声唱法民族化也就成为向“中国声乐”发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具体训练过程中,可以大量借鉴但不能直接套用国外的训练模式,一定要保持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的、优美清晰的吐字和音色。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美声唱法才能更加平易近人,获得更多普通观众的喜爱。

在跟随金老师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我亲身感受到了他对于声乐事业的执著和对于理想永不停歇的追逐。即使大病初愈,依然将全部精力毫无保留地完全投入到他一生挚爱的教育事业中。作为一位已是满园桃李、灿若星河的艺术大师,他仍然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前行。在课堂上,他会带着笑容、宽厚而略带调侃地帮助学生摆脱偶尔犯错时的窘境,也会毫不留情地斥责每一个绝不能姑息的根本问题;他会敏锐地指出学生最细微的毛病和缺点,也会发自肺腑地赞赏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和提高。能在金老师的课堂上获得他真诚的肯定和赞扬,自然会让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这种称赞是金老师在教授歌唱技巧之外给予学生的最为关键的支持,或许这也是他的众多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的开幕式上,回忆起民族声乐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金老师感慨万分、难以自持,数次哽咽失声。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们很难真正理解这份事业的发展至今究竟经历了多少艰难,但我们却真切地看到了民族声乐当前一片红火的现状。作为一名学生,我想我们不但要尊重前辈专家们倾注多年心血所钻研出的成果,更应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中国声乐事业的未来增添全新的色彩!

(本文原载于《歌唱艺术》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