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灸除百病刮痧保健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灸感可用来测知经络的畅通与否

灸感,是被施灸时自我所感知的热、风、凉、寒、麻、胀、酸、沉、痛等经气反映的现象。灸感的发生是在艾火物理与药理的双重作用下,使体内的经气被艾火激发和推动,经气在运行的过程中与病灶的邪气相搏和邪气外泄而引发的一系列灸感现象,这些现象是艾火循环和经气与病气自身真实存在的体现。灸感的发生与否直接会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感传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深浅之状”。感传的各种感觉,会因深浅不同而有所差别。处于身体表面的病变,感传线的全程都是沿皮行进,因而多数能为患者自己用手比划出来。有时所出现的蚁行感好像是在皮肤的表面,以至患者不断用手去抚摸,认为是虫爬到身上来了。在四肢的感传线当行经关节处多是屈曲弯转;在躯体的表面则是直行向前。感传进入胸腹腔以后,必然是横穿斜达不受内腔的遮隔,畅行无阻。体表的浅感传,每与胸腹腔的深感传互相衔接,构成一体,才能寻取捷径而奔赴患处。

艾灸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通窜到其他经脉或是其他部位而出现小疙瘩、疹子等现象。仔细分析这些现象,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疾病的信号。病邪进入身体,一方面和正气争斗,一方面会在经络和脏腑中潜伏下来。也许一时三刻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积少成多,到正不压邪的时候,病就表现出来了。而艾草的药性和灸火的热力是阳性的,有生发的特点,会在经络里巡行,一旦发现哪里潜伏着病邪,它们就起到卫士的作用,把沉淀潜藏的病邪搅动起来,顺着经络到达脏腑,排出来。比如灸中脘穴时,如果肝、脾、胃肠等有潜伏的疾病就会出现通窜,哪里有病就通窜到哪里。这是按摩、放血、拔罐、吃药等方法不具备的,因为艾灸不仅调用人体自身的力量,还借用了艾草的药性和灸火的热性。人体的元阳之气如果损耗了,是不能再生的,只能补充,而药性和热性都是强大的外援。

具体讲,灸感有七种感觉:第一种是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穿透到远深部组织,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第二是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第三是传热,灸热以施灸点开始循经络向远部传导,甚至直达病灶;第四是局部不热(或微热)而远部热,也就是施灸部位不热(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感觉很热;第五是表面不热(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很热;第六是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其他非热感觉,例如酸、胀、麻、重、痛、冷等;第七是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缓解,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七种感觉说明艾灸的纯阳之气沿着经络传导了。

在感传尚未到达患病区域,能在远离感传线之外出现某种一过性浮越反应,如轻微的头晕耳鸣,某处肌肉发跳,面部、耳部或是全身发热。对感传线并不干扰,可自数秒钟以至数分钟迅速消失。经穴体系在病理情况下就更为鲜明而活跃,因而经穴感传的存在和出现,既是一种病理反应的体征,也是一种病理反应的产物。因此凡是其他病理体征愈明显,经穴反应也就愈明显。随着病情的好转和消退,各种反应也就随之减弱与消失。

figure_0060_0050
◎使用灸治疗的话病理体征愈明显,经穴反应也就愈明显。

感传与病程的长短及病势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凡属新病,代偿功能良好及症状鲜明者,则与之相应的经穴也就增多,感应性也就增强,而灸感与感传作用也就易于出现;久病功能低落者,则各种感应自然就会迟钝与减弱。但久病感应良好,新病感应迟钝的现象也是很常见的。值得注意的是,灸感与感传都是随着病情的好转与痊愈而逐步减弱与消失,也能因病情的深化和恶化,各种感应均趋低落而逐步迟钝与不复发生。感传与灸疗效果的关系,应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而分别对待,不是每一种病都能出现感传,也并不是每一种病必须有感传出现才能生效。感传作用的决定因素,主要是以病患部位为转移,即不论是不同的病原、不同的病种,凡属感传所止之处,乃是局部组织受损最重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