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特色小镇的作用
特色小镇是通过要素的空间最优化配置,破解城镇化过程中大城市与小镇脱节、需求与供给脱节、发展与保护脱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和市民化脱节等难题。
一、整合资源
随着城镇化进入成熟期,一些城市面临产业转型而进入衰退期,目前我国约有150座资源型城市面临产业转型。同时,很多城市已有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区(新城)以及产业聚集建设都因功能单一等原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源浪费、土地扩张过快等问题,需要进行资源整合。但城市往往因为面积广、人口多、市场和行政事务复杂,部门协调难度大,资源整合工作尚无明确头绪。
特色小镇可以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等融为一体,通过专业的城市运营,建设城市运营商务平台,对城市进行修复,即城市空间修复、生态修复、产业升级修复。通过在特定地区重新审视已有产业政策和土地开发政策,特色小镇将开发区和新区建设政策与经验融入地方发展实践中,选择合适的地点,以城市共同体的方式对这些政策进行空间整合,从而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对接、制造业与服务业对接、市场要素与政府服务对接、自然与人文对接、生产与生活对接、地方发展与外部资本对接、产业与人才对接、实业与商务服务对接、旅游开发与地方发展对接,提供平台和新的增长空间。
二、增加有效供给
我国经济面临的巨大瓶颈是有效供给不足带来的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对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这四大要素的提升,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但是,由于传统产业规模小、风险大,或者项目分散、发展粗放、标准低,在接续新兴产业过程中,改造升级过程所需要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及创新要素难以得到满足。此外,缺少有能力的劳动力、充裕的资本和创新要素分布分散(即需求和供给存在空间错配),这都不利于进行供给侧改革。如浙江省有大量传统制造业,绍兴纺织、大唐袜业、嵊州领带、海宁皮革等都曾是浙江省的产业支柱,并名噪一时。但由于这些传统制造业仍停留在“块状”经济状态,缺乏创新、产业低端、资源利用粗放,一直未能从“微笑曲线”底端走出来,导致产业转型升级滞后于市场升级和消费升级,从而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和消费需求外溢。
特色小镇可以选择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按照产业生态的竞争规律,在符合条件的地区,通过在产业链的某个优势环节构建复杂的横向联系网络,用特殊区域价值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的传承性,使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在特殊空间进行重组,对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要素进行高端聚合,创建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提升产品质量。
三、搭建城乡一体化桥梁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短板是小城镇和乡村发展过于滞后,尤其是小城镇产业空心化导致大量人口流向发达的大城市地区。事实上,根据梯度推移原理,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发达的城市地区在经过了30年高速增长后,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也已进行了若干年。目前中西部的大城市地区也相继出现了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的难题。与此同时,广大的乡村地区(包括乡村城镇)却由于人才等优势要素严重缺乏,发展梯度过低而不能承接需要转移的产业,甚至处于首都经济圈的河北广大地区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过程中都面临诸多困难。这说明,一方面乡村地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需要增强其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特色小镇一般地处城乡接合部,是在接近乡村的地区所选择的聚集中心。特色小镇应充分利用这个地区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土地等,通过有重点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探索一种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和发展路径,创造环境友好、具有文化特征和历史传承性的创新氛围,从而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在发展落后的乡村地区首先打造出一片“高地”,将承接产业转移和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最终实现“村镇如城市、城镇是乡村”的完美融合。特色小镇首先应实现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从而为城乡一体化开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