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昭公出逃事件
鲁昭公身边的新老贵族、公子们策划除掉三桓的时候,是季孙家的族长季平子在位第十八年;叔孙家的叔孙昭子在位第二十一年,他们都正年富力强,如日中天。只有孟孙氏族长,孔子教授的孟懿子,还是个少年。
对于三桓寡头家族,鲁国的新贵族、老贵族、国君一家都不满,但乱子还是从三桓,特别是最有权势的季孙家里自己闹起来的。季孙氏家里的那些支庶子弟,不满季平子专权,颇有人想取而代之。
春秋时,列国贵族的动乱都差不多,根源是利益,导火线是女人。这原因也简单,后世官僚制度,是办公室(朝堂)政治,充其量发展到会议桌、酒桌上;贵族社会则是家庭政治,很大程度上是被窝里的政治。
季氏家族有个支房——季公氏,族长死得早,只留下一个寡妇和一个小儿子。这个寡妇原是从齐国的鲍氏娶来,就是成语“管鲍之交”的鲍家。季公氏的家产不少,由老族长的两个兄弟和老管家一起当家理财,准备孩子长大了再移交家业。
鲍氏风流,守不住寡,先跟家里的厨子私通。几位当家的看势头不好,商量着送她回娘家。鲍氏舍不得家产和厨子,先下手为强,去向大族长季平子告状,说几个当家的居心不良,想占她寡妇人家的便宜。按说季家这事儿已经是尽人皆知,但季平子认可了这女人的说法,当即派人到季公家,三个当家的抓起来杀了两个。这样一来,季氏家里的支庶旁枝都觉得季平子不公正,非常不满。
对季平子不满的,还有两家老贵族。一家是上面说过的臧氏,现在族长是臧昭伯。昭伯有个堂弟,是个小人,整天想把臧昭伯搞掉,自己取而代之。后来他阴谋败露,投靠了季平子家。臧孙和季孙从此失和。
另一个老贵族家——郈昭伯,跟季平子翻脸的原因更滑稽。这两人都喜欢斗鸡赌钱,还都耍鬼心眼,季家给鸡头上戴铜盔,郈家给鸡脚上装铜刺。结果郈家的鸡赢了,季平子越想越恨,觉得郈昭伯作弊耍无赖,就强占了郈家一处房产。两家反目成仇。
眼看着季孙家这么得罪人,最心动的是鲁昭公的儿子们。这些公子二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想趁着季平子不得人心,联合各路反对者一举除掉他,给自己争一份生存空间。所以公子们逮着机会就给鲁昭公吹风。鲁昭公刚听到这种鼓动,不是打就是骂,他怕季孙家权势太大,给自己惹麻烦。可经不住儿子们频频怂恿,他也就转了立场,暗中联络臧氏、郈氏,还有一个新贵族家——东门氏,要找机会下手。
这个东门氏,是三桓始祖的兄弟——鲁庄公的公子后人。几代人以前,这家就想反对季氏,失败后曾经流亡国外好多年。鲁昭公觉得东门氏值得争取,也拉了进来。
这年九月,叔孙家的叔孙昭子离开都城,到地方上办事。孟懿子还小,不用担心,所以鲁昭公身边的新老贵族趁这机会,一起起兵攻打季孙氏。
季平子连忙纠集家族武装,关门固守。开始时,国君一方声势浩大,季平子觉得这次绝对没希望了,吓得躲到了一座高台上,向鲁昭公求情,先说要离开都城,反思悔过,鲁昭公不答应。季平子又退一步,愿意辞去一切职务,回封地养老。鲁昭公还是不答应。
季平子最后的条件是:只要国君能留自己一条命,就带五辆马车离开鲁国,再也不回来。春秋时候的贵族政治斗争,这种彻底驱逐出境也算一种解决方案。孔子先人就是这么从宋国逃到鲁国,变成鲁国人的。
可鲁昭公铁了心要除掉季氏,这也不答应。但他没太大的权威,手下的各家贵族没有主心骨,有的主张斩尽杀绝,有的觉得灭了季氏,好处是别人占得多,就持观望态度,打仗不卖力气。一整天里,巷战就这么打打停停。
季孙家被围攻,最紧张的是叔孙、孟孙两家。叔孙家族长在外未归,他的管家们在一起商量对策,最后的结论是,国家大事,咱们当家臣的管不了,可季孙家要是垮了,叔孙家也没好日子过,咱们的饭碗就保不住了。
那怎么办?动手吧!
叔孙家的臣子们马上武装起来,朝被围困的季孙家冲去。鲁昭公一方的联军,本来在三心二意等谈判结果,被打了个冷不防,纷纷逃命。
这时,那位斗鸡的郈昭伯正在孟孙家。他是来监视孟懿子,不让他们乱动的。孟家的人站在楼顶上,遥看季孙家那边,只见叔孙家的人打着旗子冲过去了,国君一方被打得四散奔逃,忙偷偷报告了孟懿子。孟懿子才14岁,可挺有主见,听到这个消息,立刻纠集家人把郈昭伯杀了,也起兵支持季孙氏,一起攻打国君。
鲁昭公见势不妙,忙带了众公子、家眷和支持他的那些新老贵族,连夜出城逃奔齐国。鲁国不大,马车跑了一夜,第二天他们就到齐国境内了。
齐国国君这时是齐景公,按当时习惯,国家间都有互相救助的义务。他忙派人到边境上招待鲁昭公一行,又派人到列国报信:鲁国大臣叛乱,把国君赶到了齐国,希望列国速速救援。
这时的中原列国,还顾不上鲁国这档子事儿。为什么?因为洛阳天子家也在打仗,王子朝和王子匄兄弟俩争夺天子宝座,打得比鲁国还凶,各国都在忙不迭地调停说和,暂时没人顾得上鲁昭公。
齐景公想,鲁昭公住在齐国寄人篱下,难免觉得委屈,时间长了也不是个办法,就派兵占领了鲁国边境的一个城市——郓城,把鲁昭公安置在了那里。后来有一次,齐景公和鲁昭公宴会,喝得高兴,又把靠近郓城的一个齐国城市——阳谷,也给了鲁昭公。《水浒传》里的好汉,宋江是郓城人,武松是阳谷人。
春秋时,这种贵族叛乱,赶走国君的事很多,特别是郑国、卫国,史不绝书。但在鲁国,这是头一次。贵族翻脸打内战,鲁国也是最少的,二三百年里屈指可数。据说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后人,最知书达理。现在闹到这种地步,各方都不知道如何收场。
叔孙昭子回到曲阜,发现国君没了。季平子请他出面调停,叔孙昭子就跑去请鲁昭公回国。鲁昭公自己没个准主意,身边人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还有死硬派,准备暗杀叔孙昭子,吓得他忙跑回曲阜。
不久,叔孙昭子就病死了,《左传》说他是觉得对不起鲁昭公,羞愧而死,这是溢美之词。因为赶跑昭公,三桓家族都是受益者。郈昭伯追随国君被杀,他家的封地郈城,就作为战利品分给了叔孙家,成了叔孙家的大本营。这也是季平子拉拢叔孙家的措施。
昭公一党出逃,三桓乘机打击异己,再度瓜分鲁国,这是一个例子。
季平子知道,万一鲁昭公回来,自己的日子肯定难过,但鲁昭公在外面流浪,自己就是千夫所指的叛臣,哪天列国联军赶来平叛,自己就有杀身之祸。所以他一面跟鲁昭公继续打,同时一批批地派人去给鲁昭公赔罪,劝他回家,想着鲁昭公在外面过日子缺什么,都置办了让人送去。
鲁昭公却又硬起来,季平子派来的人都抓起来不放,送来的东西坚决不要,又舍不得扔掉,怎么办?卖给齐国人。
天子家内战之事平定后,中原列国开始过问鲁国的事了。宋国、卫国的国君,都派人到中原霸主晋国去,请晋国出兵送鲁昭公回国。晋国派了一位执政的卿——范献子(范鞅),带兵处置鲁国的乱局。
范献子军队到了齐鲁边境,季平子连忙赶来迎接。他先通过私人关系给范献子送了厚礼,又表示忏悔,穿着孝服,光着脚,跪在范献子面前认罪,说一定改正错误,迎接昭公回国。
这时的晋国,基本上是荀(中行)、范(士)、智、韩、赵、魏六家贵族垄断政权。范献子在国内的地位、处境,和季平子相似,骨子里同情季平子,所以首选和稀泥,调停了事。
范献子带着季平子去见鲁昭公,想劝他跟季平子和解。鲁昭公一万个不同意,发下毒誓:只要季家的人还在,就坚决不回国。范献子看不好办,就带兵回晋国去了。
鲁昭公在外面住了七年后死去,尸体拉回国内。季平子不让鲁昭公的太子即位,而是选了鲁昭公的一个弟弟,就是后来的鲁定公。这次鲁君和寡头的战争,国君一方完败,因为列国普遍是寡头当权了,这是当时中原的政治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