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吗?
有机体类比是社会学的一种非常典型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在功能主义社会学传统中,当然,如果追根溯源,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在孔德的老师圣西门所发明的诸多术语中,就有“社会生物学”一词。孔德自己在构建社会学这门学科时,也常常从生物学中借用术语和概念。孔德认为,社会学和生物学的亲和性就在于这两门学科都关注有机体。他说:“我们可以这样看待社会有机体,把它分解为家庭——它们是社会真正的要素或细胞,然后是阶级或种族——它们是社会真正的组织,最后是城市和社区——它们是社会的器官。”继孔德之后,斯宾塞通过对社会和有机体的系统对比进一步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的理论:
第一,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一样,其体态能够不断增长,随着体态增长,其结构也日益分化而复杂化;
第二,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一样,结构的分化伴随着功能的分化,每一分化出来的结构都为整个系统之“生命”的维持承担一定功能;
第三,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一样,分化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相互依赖实现整合;
第四,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一样,每一分化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故整体受其组成部分的系统过程所影响;
第五,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一样,其机体结构在整体解体后仍能“存活”一段时间。
在指出社会和生物有机体的相似之处的同时,斯宾塞也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第一,与生物有机体相比,社会在整体与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关联程度上相对比较松散,较少直接的和连续不断的物理性接触;
第二,与生物有机体相比,社会系统在联系方面需要更多地依赖符号;
第三,在构成整体之部分的自觉意识方面,社会有别于生物有机体,它的所有单元都是有意识、有目标、能反省的。
与孔德相比,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的突出特点是,他将结构分析与功能分析结合起来,进而又将社会历史进化的考察与结构-功能分化的考察结合起来,将社会历史进化主要理解为结构-功能的分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复杂性、相互依赖性的增加,而不是像孔德那样将历史的进步主要理解为精神的进步。在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中,已包含了日后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
在斯宾塞之后,本科时一开始学生物学的结构功能主义大师帕森斯在其理论体系中同样采用了有机体类比的方式。实际上,包含着功能分化、功能对应、功能动态、功能交换诸意义的“A(适应)G(目标获取)I(整合)L(潜在的模式维持)”分析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有机体类比的产物。
当然,也有人明确不赞同社会是个有机体的观点,如由土木工程专家转而为数理经济学家、再转而为社会学家的帕累托。帕累托承认社会是一个系统,但反对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体。在他看来,社会这个系统相当于力学中由位置、方向、大小不同的各种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链——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如同这些各不相同的力对链的质点的作用大小不同一样,组成社会的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也互不相同。由此,帕累托继承了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提出了他的精英和精英循环理论。
社会究竟是不是个有机体?也许很难做出截然的结论,它有类似有机体的地方,也有明显不同的地方。不过,我们不妨用“社会的有机性”的概念来代替“社会是不是一个有机体”的讨论。在此,所谓“社会的有机性”指的是一个社会在面临环境以及自身构成部分的某种变化时所表现出的自我调整、自我适应的灵活性和能力。事实上,从涂尔干“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的概念中,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领会到“社会有机性”的意涵。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社会,其有机性程度是不同的。从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和当今世界现实来看,大体上,那些市场开放自由、社会力量发育充分并自主、政治实行民主法治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包容并吸纳各种反对抗议的社会,相对来说,其自我调整、自我适应的能力比较强,也即,有机性程度比较高。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无论是有机体类比,还是力学类比,尽管都可以给我们在认识、理解社会的构成、运行、发展方面以有益的洞见,但从根本上讲,类比这种思维方式只是一种比附的方式(传统的中国思维在“天人感应”的模式下将这种思维方式在论证天理人伦的统一性方面发挥到了极致),是一种先入为主、结论先行、自我论证的思维方式,与归纳、演绎不一样,更多地体现出修辞的特点,而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