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生命化的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做有思想的校长

“思想”一词,对我们大家来说,既是那么熟悉、贴近,又是那么深邃、难以捉摸。对校长而言,如何抓住问题的本质,形成校长独特的办学个性,即做一个有思想的校长,值得大家深思。

一、校长教学观与形成

校长只有拥有专业与广博相结合的知识,方能引领教育大潮,把握局面,并清亮地洞测未来。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校长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对教学工作实施宏观管理,下面以“学为主体”为例来谈校长教学观与形成。

(一)教学观基本内涵

校长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教育思想是“学生中心”和“学习中心”的综合体,既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又关注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这种教育思想包括三方面的基本要点。

1.学生本位

“学为主体”教育思想研究,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的现有经验和生活视为组织学生学习的起点,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当作教育的归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让学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增进学生的个人价值。

2.经验中心

经验既是一种直观体验,也是一种思维和反思。“学为主体”教育思想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时刻关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积极关注如何创设环境、营造条件来激发学生表现自我,为学生主体新的经验的构建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亲身的感受、直接的体验,以达成经验生成、经验改组、经验改造的目的。

3.活动导向

教学的内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依据,与学生的社会活动相协调。提倡“做中学”,从学习内容上,让学生学会选择;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完成学习任务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在学习评价上,让学生主动参与挑战性学习评价。让学生通过“做中学”——活动教学,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运用知识技能,从而发展情感态度。

(二)教学观基本特征

校长教学思想核心的确立,是结合“学为主体”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而展开的,这种教育思想具有六大基本特征:体验性、选择性、合作性、独立性、差异性和表现性。

1.体验性

体验是现代学习活动心理机制的突出特征。它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一个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经历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体验主要有以下三种:自身体验、创设情景体验、转换角色体验。

2.选择性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学习活动的独特方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定会自觉地根据学习内容及环境等因素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最有效发挥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在不断的反思中加以完善。学生学习活动的选择往往表现在对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的选择上,遵循“优”中求“新”的原则,即善于针对当前学习内容和发展要求,反思先前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选择最适用而有效的学习活动方式从事当前的学习活动。

3.合作性

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具有主体性的学生进行沟通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互动协作是教学对话的基本手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不断产生新的视界。“学为主体”教育教学是在互动协作中实现的。

4.独立性

独立性在小学生学习中表现出来即是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每个学生作为主体人,都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教师应遵循学生学习活动的独立性,相信学生学习活动的独立能力,使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在其特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要想充分地利用学生活动的独立性而产生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就要培养学生驾驭学习的意念。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立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树立主体意识和驾驭学习的意念。

5.差异性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人,这就势必形成学习活动的差异性。每种学习活动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只要在适合的环境中,就能取得学习上的最大成功。这就说明学生学习活动的这种差异性往往无优劣之分,只是学习方式上的差异。

6.表现性

“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主张儿童中心论的教学,其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个体的自由发展,并坚信自然的发展就是最好的发展;教育目的的重点不是纯粹的传授知识,而是给予学生一种生活的体验和对知识经验的自我建构;学生有发展的自由,也完全有权利决定自我的发展方向;学生知识的生成和自我建构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经验取代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学生自身的需求和兴趣成为教学的方向。

(三)教学观策略导向

“学为主体”教育思想三方面的基本要点,落实在策略导向上主要有三个方面:在学生学习活动的优化,全新学习角色的确立,做学习结果的欣赏者。

1.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指导学生独立或与同伴合作选用合适的方法主动探究课内外知识。学会信息的获得和运用,并在应用过程中学会收集材料、处理信息,学习分类、保存信息,学习积累、运用信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才能使自身成为真正可持续发展的人。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开展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广泛的语言交际。指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参与评价的学习方式,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2.确立全新学习角色

明确学习内容的设计者——教师要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别具匠心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教师备课时不仅要胸中有“纲”,而且要目中有人,从所面对的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把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给学生全面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学成为蕴涵着审美价值,洋溢着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

3.做学习结果的欣赏者

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在他的起点上前进,在他的优势上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做教师的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哪怕是初听起来莫名其妙的答案,也应给学生一个补充的机会。

二、校长课程观与领导力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反映了学校文化的个性,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只有着眼于课程领域的改革,才能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创新学校课程,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的价值。

(一)校长在课程开发中的角色定位

校长在保证学校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外,应当建构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以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长对课程有着怎样的领导力,决定着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直接体现在校长的课程观之中。

1.校长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决策者

校本课程顾名思义是以校为本的课程,一定要凸显学校特色,满足本校学生的需求。因此,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其教育特色,主要取决于校长的办学理念。在当今这种尊重文化多样性与个性化发展的时代,学校的持久生命力越来越取决于学校自身的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是校长引领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能使学校的办学层次得到提升,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校长和教师也拥有了更多的课程自主权,当然责任也相应地增加了。因此,校长的决策定位尤为重要。

2.校长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创新者

校长要肩负起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领导重任,引领校本课程建设的健康发展。如何使校本课程在学校生根以及变成现实,需要校长带头弘扬、积极参与和指导。学校校本课程的发展,一般说来是渐进的、潜移默化的,只有当校本课程成为班子成员、教职员工的一种精神动力和行为方式时,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学校校本课程。

在现代教育中,校长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成为校本课程与教学的引领者,充分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在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及现实需要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改革,进而使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学校三方形成合力,开发出对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学校环境文化等建设有利的校本课程,使学校的办学层次得到提升,促进学校的成长与发展,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

3.校长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协调者

作为一校之长,在塑造和建构学校文化的过程中,除了是精神上的推动者,还要在与学校文化内涵相匹配的自然环境、教育设施,或者说是物质推动上多花心思,要有一套合适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会引起学校组织机构的某种程度的变革,而且还会触及学校原有教育经验的方方面面。为此,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应该注重协调性。

一是校本课程并不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割裂的,它们的内容无论从难度上,还是从选择与组织上都应该相互协调、相互平衡,成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和均衡发展,以获取支持。

二是就课程开发主体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既包括教师、校长,也包括学生和课程理论工作者以及家长、社区人士等。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大家应该秉持一种整体的观点,要尊重参与,相互调适,形成合力,从而既可避免彼此间的冲突与抗衡,也可避免将校本课程变为个人本位的课程。就课程实施而言,校本课程的实施突破了“学校—教室—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而融入了社区、家庭等外在因素。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处理好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之间的整体性协调。

(二)校长课程观的基本内容

在课程建设中,校长作为总设计师、决策者、践行者,要引导教师做有思想者,逐步将课程研究变成教师自己的自觉行动。课程建设需要循序渐进、调整完善、继承创新,不能急于求成、一哄而上,要坚持不懈,苦干巧干,才会出成效,出成果。

1.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包括学科延伸性课程、选择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三方面的内容。

2.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开发建设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重要议题,有其重要意义。它关系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国家、民族以及地方的未来。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今天,校本课程越来越被提到重要的位置。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有健全的课程开发督导、评估制度,做好课程的规划、开发与管理之间相互配套。为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合理性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科学性,减少其随意性和盲目性,以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用,就需要确立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3.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

校本课程主要起源于学校,实施于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从课程目标的制定,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体系的确立等,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和改进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是其主要任务。正确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不仅有利于顺利开发校本课程,更有利于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

4.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方式

在校本课程开发价值不断地从主观上被人们所认可,课程开发实践因为评价问题没有妥善解决而步履艰难的今天,校本课程开发评价问题已经引起了不少理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学校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不是为了学校本身,也不是为了教师本身,而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所以学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该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教师也应该对校本课程进行客观的评价。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对象和主体,对校本课程的质量评价最有发言权,更应该对校本课程进行客观的评价。而家长的评价参与,能更好地检验校本课程受欢迎程度和可接受性。

综合所述,校长课程观与领导力,其共性与独特个性在于校长带领教师创造适合本区域特点的校本课程所展示的引领力、辐射力、创新力。校长在引领教师开展课程建设中展示的魅力,更能诠释校长的课程观与领导力。

三、校长管理的全局观

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校长的管理思想决定学校的发展模式、发展品质。不同的校长可能有其不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会深刻影响学校师生的行为,影响学校的文化,也直接决定着学校办学的成功与失败。

(一)校长管理中的研究思想

作为一校之长,不仅要精通学校的管理工作,还要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教育功底、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赢得教师的信任,博得教师的首肯。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合格的校长应该是一名研究型校长。校长要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通过经常性的研究行为,改进自己的思想和领导行为,促进学校的积极变革,成为学校这一学习共同体的有效的领导者和激励者。

校长在日常的管理中,要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工作,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用研究的思维对待问题,用研究的心态解决问题,通过科学的分析、整理,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者。校长在做研究时,更应是一个行动者。行动的意义重于研究的意义,研究为行动服务,在行动中研究,研究将改善其行动水平,行动与研究是不可分的,没有行动价值的研究和没有研究支持的行动,都不能体现研究的核心要旨,这是一种人生境界和生活境界,是一种有价值的底蕴和气质。

校长的研究思想可以通过三方面的途径加以体现:

第一,研究思想体现在实行专业化、科学化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基于理性思考和科学理论支持的分析和行为选择,实现管理资源的最大效益,并且为校园人的发展提供优良环境。对科学管理的追求是自觉的,同时又不是机械的,校长要在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之间取得最佳结合点,表现出较高的专业化管理水准,做个人经验管理和行政决策管理的消化者和超越者。

第二,研究思想体现在学校教育科研过程中。校长的研究内容中,教育科研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把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教育研究课题。校长亲自参加教育科研,亲自主持学校重点课题的研究,不但能够开阔视野,了解教育最新发展动态,掌握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更有利于校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促使校长深入了解本校的教学实际,深入分析与开发学校的科研课题。校长参加教育科研的行为将促使和吸引教师加入到教育科研的行列。

第三,研究思想体现在建立学习型教师组织的过程中。学校不同于一般的工业组织,其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的共同体;学校适宜建立学习型组织,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这也是一种必然。校长不能局限于凭借行政管理的权威来管理学校,而是乐于建立一种共同愿景下的学校文化,通过领导学校文化实现对组织的管理,通过开放性的建设性的思想交流和教师个体自我成长,自我超越,形成充满活力的创造进取的教师组织。

校长研究思想的形成,需要其具备一定学历,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瞬间的直觉和感悟,是校长成为研究者的首要要求,校长应在理论修养、研究能力、专业意识等方面不断提高,形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究、不主观、不武断、不受制于行政框框的良好思维品质,并逐步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和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

(二)校长管理中的规划思想

任何一名校长,都渴望着他所管理的学校能取得成功,能被社会各界所认同。校长所具有的规划思想则有助于学校走向成功。规划思想实际上蕴含着目标管理与计划管理。

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模式中比较流行、比较实用的管理方式之一。它的最大特征就是方向明确,非常有利于把整个团队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同一个目标、同一个理想上来,是单位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而计划是管理者在特定时间段内为实现特定目标体系,对要完成特定目标体系而展开的活动所做出的统筹性策划安排。

第一,校长的规划管理思想体现在对规划制定前的调查与思考上。“规”是在特定时段内,为完成特定目标体系而对学校所处综合环境、内外影响因素以及学校自身发展历史性对比等多项因素的归纳总结和科学分析。“划”是依据“归纳总结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制定相应的措施、办法以及执行原则和标准。只有详细地了解学校的历史传统与发展情况,准确地分析学校的区域条件、生源基础、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特色建设、成功经验等,才能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学校特色的发展目标,制定出为实现目标所要实施的策略与措施。

第二,校长的规划管理思想体现在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统筹计划中。既要制定5~10年的长远发展规划,比如品质化学校发展规划、特色发展纲要性意见,也要制定学年、学期工作计划;要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学校文化发展规划、校园物质文化行动纲领等专业规划。所有规划要形成“纲举目张”格局,将学校最高的整体目标逐级分解,转换为各线、各处室、各教师、各专业项目的分目标。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明确权、责、利,使所有规划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规划目标体系。只有每个人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学校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同时校长要把规划思想渗透到班子同志的工作策略、工作方法之中,使他们养成做事前先规划的习惯。

第三,校长的规划管理思想体现在实现规划的过程中。在目标实施阶段,对各个科室甚至分线出现各种矛盾、问题与困惑,甚至是困难的局面要及时了解,对下级所遇到的困难、问题给予指导,提出建议。当规划实施进行到一定阶段,有必要对实施的情况进行检查,以确证目标实施是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和纠正,使工作恢复到正常状态。以目标为中心,以人为主体,注意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校成员的自我控制作用。在一个规划周期结束时要进行考核和评价,并接受上级部门的考核与评价,既作为学校规划管理活动的总结,又作为向新规划挑战的开始。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使学校或个体因达到或超过预定目标,得到工作上的满足感和增强向更高目标前进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为下一周期规划的设置提供依据。

(三)校长管理中的制度思想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学校制度,是学校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定的具有指导性与约束力的文本。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制度思想,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依法治校,建立各种制度。这种制度包括宏观的,如学校章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也包括微观的,推进各项工作的岗位性制度和法规性制度,如集体备课操作细则、考勤请假制度等。第二层是用制度去推进工作,强调制度的落地与执行力。这一层更显得迫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当今的学校不乏制度,每个学校都有制度,都有厚厚的制度之书或文档。而学校真正的生命力并不在于管理上要“五脏俱全”,而是强调管理的落地程度。执行力落地,制度落地是关键。

大自然中,一棵树,根系不够茁壮,就会在枝叶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和问题,甚至最终死亡。但是,由于根系深埋在土里,很难被人看到,反而不容易得到应有的关注,所以,当发现树的枝叶有问题时,人们往往只是在枝叶上做文章,从而,治标不治本。学校管理中,制度就是根系,执行力的表象是枝叶。我们很容易感知到执行力的问题,却总是就执行力而谈“执行力”,同样是治标不治本,执行力就总不尽如人意。树的问题要先看其根系,根系的问题不解决,枝叶就茂盛不起来。同样,学校制度是否真的产生实效,是否真的“落地”了,恰恰就像树的根系一样。如果制度只是摆设,那么其他管理就很难真正推行到位,也就很难真正获得期望的执行力。

第一,校长制度管理思想体现在制度制定前的调查研究上,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重大制度初稿拟定后,主动与相关科室、分线协商沟通,请求协助操作把关和支持;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各方面对于制度的修改意见,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奠定制度执行的舆论基础;制度内容要设置相应的操作程序和细则规定;制度发布前后和贯彻落实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宣传与总结。实际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就是各方群体与个体的思想再认识与再统一的过程。

第二,校长制度管理思想体现在对制度执行的表率性与严格性上。领导是管理者,同时也是执行者的风向标。校长的率先垂范,积极发挥“引领”和“指导”的作用,必将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制度执行力。奖惩机制是保障制度执行力的核心。特别在惩处时,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私交不错”而减轻处罚或不处罚,这样会极大削弱制度的权威性。制度发布以后,就要执行,谁都不能例外。制度执行中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反馈,按照规定程序适时予以解决或解释。制度制定部门要对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对于违反制度的,要及时予以解决处理。

第三,校长制度管理思想体现在制度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上。一个制度出台后,要组织制度执行情况调查,把制度执行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梳理,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实、完善和修订制度,使之更加切合实际;要根据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跟进建立新的制度;每一个制度出台前后,要以各种形式宣传和贯通,采取一定的措施监控落实情况,其中又酝酿着下一个层级制度或相关制度的出台。

(四)校长管理中的人本思想

被人称为“摩托罗拉之父”的保罗·高尔文有一句名言:对每一个人都要保持不变的尊重。他在管理学上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人本管理思想。人本管理思想不但适合企业的管理,同样适合学校的管理。作为校长,要善于把这一重要的管理思想运用到学校管理中。

学校人本管理思想是把教职员工作为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根据教职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性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教职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学校文化建设,使教职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

第一,校长人本管理思想体现在把人的管理放在第一位,强调学校管理生命化。以人为出发点,尊重生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基本权利,追求科学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它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一是强调对生命体的尊重,关心教师的全面发展。充分关注教师的情感世界,关注教师的价值追求,关注教师的心灵感受,关注教师的生命状态,关注教师个体的成长过程。二是保障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利。学校民主是学校管理的生命线,是生命体管理文化的核心。三是引领教师健康生活方式,促进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二,校长人本管理思想体现在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的和谐校园建设中。人际关系,会影响到学校的凝聚力、工作效率、人的身心健康和个体行为。实行人本管理,就是为了建立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人际和谐,达成学校成员之间的目标一致性,以实现学校成员之间的目标相容性,以形成目标期望的相容从而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

第三,校长人本管理思想体现在学校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之中。培育团队精神,把学校建成一个战斗力强大的集体:一要在目标的认同上凝聚在一起,形成坚强的团队,以激励人们团结奋进;二要增强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形成学校的领导核心;三要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保证管理工作和人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四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通过信息和思想上的交流达到认识上的一致。

第四,校长人本管理思想体现在激励机制上。激励是领导行为的一个过程,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活动过程。人的需要,有精神的和物质的,因此激励也应有物质的和精神的,我们应该用不同的诱因刺激人们相应的需要。

第五,校长人本管理思想体现在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之中。学校民主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组成部分。民主管理工作的优劣,既体现着教育管理者的思想、作风、法制观念、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性修养,同时关系着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学校的发展前景。切实保障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着力点在于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健全并落实管理公开制度,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