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地理集聚:分工-空间外部性的理论视角与实证检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农业产业集群的相关文献研究

一 关于农业产业集群概念和特征的研究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农业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组在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向会娟、曹明宏等(2005)从产业集群成因的角度,宋玉兰、陈彤(2005)从产业发展和关联产业的角度,郑风田、程郁(2005)从农业产业区的角度,王龙锋等(2005)从特色农业的角度,张丽等(2006)从产业持续发展的竞争力角度,尹成杰(2006)从龙头企业发展的角度,任青丝(2007)、李东升(2008)从网络集合群体的角度,谢方、王礼力(2008)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分别界定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因为不同学者的角度各异,内涵也有所不同,以致还没有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但是,这些定义都有着一些相同的内容和共同的特征,即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生产单位、农业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相关支撑机构以网络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有机集合,在地域和空间上具有集聚特征。

农业产业集群既具有产业集群的一般性特征,又因各地具体情况具有地方性特征(任青丝,2007)。有些学者研究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一般性特征,宋玉兰、陈彤(2005)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具有网状的产业链、内生的灵活专业化、农户是基础单位、农业合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现代化、良好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地方文化根植性等七方面特征。兰肇华(2006)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具有以农户为基本单位、地域性、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风险特征强等四方面特征。尹成杰(2006)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程度高,农户间、企业间协作配套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程度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快,核心力量是龙头企业,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具有敢于创新的领导机构,产业基地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高等八方面特征。有些学者研究分析了特定区域农业产业集群的地方性特征,Joseph Cortright(2003)认为美国俄勒冈州食品和农业产业集群主要有两方面的特征:基于产业的专门资源和企业集中。王昀(2006)基于江苏南通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表明,农业产业集群具有较大的集聚区域范围、特色明显、较大的生产和销售规模、较强的龙头企业推动力、与专业市场互动发展、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等六方面特征。

二 关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类型的研究

农业产业集群由于主导因素、集群结构,以及各地区地理位置的根植性、资源禀赋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类型(见表2-1)。

表2-1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类型

img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三 关于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所决定的。宋玉兰、陈彤(2005)认为,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合作需求、规模经济以及路径依赖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尤晨等(2007)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结论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产生是自然、区位、技术、市场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消费需求是决定因素,市场竞争是内在动力,农业资源禀赋差异是基本条件,路径依赖是制度因素。高峰、亓秀华(2008)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和条件有自然禀赋优势、政府支持、生产要素供给、市场需求等,形成机制有区位要素、政府科研投入、外部性等。周新德(2008)的研究结论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先天禀赋,包括土地、资本、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内在动力有“根植性”、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学习效应等;外在推动力有政府行为和外部竞争环境等。

还有些学者从某个特殊角度研究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郑风田、程郁(2006)通过对云南斗南花卉集群的案例研究认为,创业家在中国农村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李志刚(2010)研究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因素,认为,中国农地流转制度和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农地流转制度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企业家要素、劳动力要素和市场竞争机制;而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会促进农地流转制度的多样化。

杨丽(2009)从乡土性技术创新[2]视角研究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以乡土性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集群成长机制理论。研究结论认为,乡土性技术创新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演化的主要驱动力。并且,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乡土性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不同,在集群初生期,乡土性技术创新的本地化经验、低成本特点及其乡村社区网络传播渠道促使集群快速形成;在集群成长期,乡土性技术创新引发的政府制度供给与乡土性组织的发展,为集群成长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障;在集群的升级期,乡土性技术创新引发了与专业性技术创新的合作,为集群引入了高级生产要素,促进了集群的升级。

四 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研究

农业产业集群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业发展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尹成杰,2006;王碧峰,2008);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的新途径(刘建鹏、高峰等,2007);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黄海平、龚新蜀等,2009; South Dakota Department of Labor,2002)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张霞、蔡根女,2007);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David Zepponi,2003; Peter Zashev and Peeter Vahtra,2006),具有较强的经济效应。Henry,Mark and Drabellstott(1996)的研究结论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早期,产业集群是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对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农村企业员工收入的明显的促进作用。尹成杰(2006)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会产生集聚效应、竞争效应、分工效应、协作效应、区域效应和品牌效应等六个方面的经济效应。张小青(2009)基于集群机理和农业产业集群自身特点的研究分析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创造竞争优势、识别农产品市场、提高城镇化水平、创造区域经济增长“乘数效应”等多方面的经济效应。黄海平、龚新蜀等(2009)深入探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就业创造效应,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延长就业链效应、就业结构升级效应、就业吸聚效应、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效应、拓宽农民就业空间效应、就业乘数效应、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具有示范效应和连带效应。黄海平、龚新蜀等(2010)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研究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结论表明,农业产业集群在成本、技术创新、人才、就业、制度环境、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品牌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