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章小结
本章对货币政策和区域效应本身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明确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对象,进而根据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模型的发展脉络归纳了货币政策的研究方法,比较了国内和国外研究中VAR模型中变量运用的差异;从多个角度梳理和对比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成因;并对区域非均衡的政策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评判。
已有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效应存在区域的差异性,但是大多数文献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成因的探寻仅仅停留在现象的经验总结上,没能从这些现象当中抽象出更具有一般性的理论分析框架。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货币政策是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对这些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回答的问题。可见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在理论上都还有进一步研究空间。从已有的实证研究看,由于变量、样本、方法等方面的种种缺陷,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程度有多大?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因素是否能够在经验研究上获得证实?有必要结合中国的经验数据,对这些问题加以定量分析。这些是本书在以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部分将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关于国外货币政策衡量指标的对比见表2.1。
[2]关于国内货币政策衡量指标的对比见表2.2。
[3]关于国外区域效应衡量指标的对比见表2.1。
[4]美国八大经济区域是美国BEA(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美国经济分析局)提出的划分标准,以下本书均简称为BEA八大区域。
[5]根据国务发展研究中心(2005)的报告,这八大综合经济区具体划分为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6]通过对第二个样本期间的估计,Friedman(1977)已经得出如果在样本中加入更多的数据,全国财政乘数将会增大,而货币乘数将会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