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货币政策的内涵与外延

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中,货币政策本身的含义相当广泛,有的学者以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的工具来表示,有的学者用基础货币来表示,有的学者用货币供给量或者信贷总量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来表示,也有的学者用联邦基金利率或者短期利率等货币政策的执行目标来表示。对于发达国家的研究大多使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衡量指标,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则倾向于货币供给量、信贷总量或者贷款总量,原因是货币政策的变动在发达国家基本是以利率的变动为执行目标的,而发展中国家则经常是用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外文文献大部分时候都是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衡量指标。例如卡里诺和蒂凡那(Carlino&DeFina,1998)对于美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使用的指标是联邦基金利率。德·卢西奥和伊兹奎尔多(De Lucio&Izquierdo,1998)使用了1980年1月到1995年4月的季度数据研究了统一货币政策对西班牙各地区的不同影响。并选用了利率、M3等作为货币政策变量。阿什克拉夫特(Ashcraft,2001)的美国各个州对货币政策实施反应的研究采用了联邦基金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变量。阿诺德和弗拉格特(Arnold&Vrugt,2004)在货币政策对于德国区域产出影响的研究中,使用了名义短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指标。佩尔斯曼(Peersman,2004)分析了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是否在欧元区国家存在差异,同样使用了名义短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指标。

表2.1 国外研究中货币政策和区域效应衡量指标、样本期间对比

img

续表

img

注:M表示月度数据、Q表示季度数据、Y表示年度数据。区域效应衡量指标都是地区范围的指标,货币政策衡量指标中未注明的都表示全国指标。

而发展中国家研究使用的是货币总量作为衡量货币政策的指标。纳恰内、雷和高希(Nachane,Ray&Ghosh,2002)在对印度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中,把真实货币供给定义为M3/P,用真实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作为衡量货币政策的指标[1]

国内的研究者大部分用的是M1/M2、贷款总量等指标来衡量货币政策。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利率尚未市场化,利率的变动只能代表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一部分,并没有M1、M2那么有代表性。于则(2006)的货币政策代理变量采用了货币政策供给量M2。张晶(2006)的货币政策变量选取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相应月度数据,通过同期全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把货币政策变量修正为真实货币供应量[2]

表2.2 国内研究中货币政策和区域效应衡量指标、样本期间对比

img

续表

img

注:M表示月度数据、Q表示季度数据、Y表示年度数据。区域效应衡量指标都是地区范围的指标,货币政策衡量指标中未注明的都表示全国指标。

也有部分文献从货币政策工具角度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耿同劲(2003)分析了区域间经济差异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基础货币投放和贷款效应的影响。焦瑾璞、孙天琦、刘向耘(2006)货币政策分为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再贷款、信贷政策四个方面研究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

在本书的理论和机理分析当中,人民银行为了实现最终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可以归结为货币政策。比如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作用机理分析当中,从货币政策工具角度分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作用机理时,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都属于货币政策的范畴。在实证分析当中,货币政策则主要是以广义货币M2作为衡量指标。

二 区域效应的内涵与外延

不同的文献对区域效应的衡量方式大多采用可以代表经济发展状况的各类指标。菲什坎德(Fishkind,1977)对比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于印地安纳州的经济效应和全国的经济效应,选择了总产出、个人收入、总就业量、失业率、转移支付等作为印地安纳州和美国经济的衡量指标;卢西奥和伊兹奎尔多(De Lucio&Izquierdo,1998)对西班牙统一货币政策区域影响的实证研究采用了就业作为最终效应的衡量指标;卡里诺和蒂凡那(Carlino&DeFina,1998)采用了个人真实收入和就业率衡量货币政策带来的区域效应;阿什克拉夫特(Ashcraft,2001)研究了美国各个州总收入对于货币政策的反应;纳恰内、雷和高希在对印度的研究中除了使用GDP之外,还用了食品价格与总体价格之比作为衡量货币政策效应的变量进行VAR分析。因为新兴市场化国家经济通常对于食品价格比较敏感。食品构成了他们消费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落后地区,大部分收入都被用于购买食品,因此,食品价格指数作为一个变量包含在内;欧扬和沃尔(Owyang&Wall,2005)对美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差异研究选用了CPI(消费者物价指数)、PI(个人收入总量)作为衡量区域效应的指标[3]。曾拥政(2011)采用实际投资来衡量货币政策的区域投资效应。

可见,区域效应是指各个区域对于货币政策冲击产生的不同反应,这种反应可以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来衡量,包括区域收入、区域就业以及物价等指标。最主要的两大指标就是价格和产出。本文的实证分析当中就采用了区域产出和区域物价水平来衡量区域效应。

三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内涵与外延

在不同的研究文献中,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含义并不完全一致。拜厄斯(Bias,1992)把已有的研究文献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货币政策对于区域金融变量的影响,另一类是统一货币政策对于区域非金融变量的影响。宏观货币政策对于区域非金融变量的影响是通过区域金融变量间接作用于区域非金融变量实现的。

具体来讲,货币政策对于如个人收入或者就业这样的地区非金融变量影响要经过这样的传导过程:首先是宏观货币政策影响如区域货币供应等这样的地区金融变量,然后再通过地区金融变量影响地区非金融变量,或者我们可以称为实际经济变量。我们可以把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货币政策到金融变量传导的阶段,也就是统一货币政策对于区域金融变量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从金融变量向实际经济变量传导的阶段。在国内研究中,周孟亮也提出类似的划分方法,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为内部传导机制和外部传导机制。

目前绝大多数实证研究都属于宏观货币政策对于区域经济变量影响的研究。例如卡里诺和蒂凡那(Carlino&DeFina,1998)就选用了联邦基金利率、非借入准备金等衡量货币政策,检验了对个人真实收入和就业率表示美国八大区域[4]真实经济的影响。阿什克拉夫特(Ashcraft,2001)研究了货币政策对于美国各个州产出的影响。埃尔伯恩和哈恩(Elbourne&Haan,2004)研究了10个EU国家价格和产出对于货币政策的反应。阿诺德和弗拉格特(Arnold&Vrugt,2004)估计了从1970—2000年间利率对于德国区域产出的影响。另外,弗兰坦东尼和舒(Fratantoni&Schuh,2003)、欧扬和沃尔(Owyang&Wall,2005)、汉森、赫斯特和帕克(Hanson、Hurst&Park,2006)等大部分研究都属于这个范畴之内的。

我国的大部分研究也是如此。例如,刘玄和王剑(2006)对于货币政策传导区域差异的研究,实证检验了M2对于实体经济最终产出的影响;丁文丽(2006)对于东中西部广义货币供给量和信贷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指数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周孟亮、李明贤(2007a)用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作为中央银行统一货币政策的指示变量,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全国和区域层面的产出指标,全国和区域层面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作为物价指标,选取全国层面的金融机构贷款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指示变量。

关于宏观货币政策对于区域金融变量的影响,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琼恩和米勒(Jeon&Miller,2003)检验了基础货币衡量的货币政策变动对于美国各个地区银行贷款变动的影响。周孟亮、李明贤(2007b)从两方面分析了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区域差异,他们所提出的内部传导是指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传导过程。

在本书当中,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是指统一货币政策冲击对一个国家各个地区经济的差异性影响。这个影响效果通常是由区域内的产出或者是价格来衡量。此外,本书把货币政策扩张对区域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界定为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正向效应,把货币政策紧缩对区域经济的负向冲击作用界定为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负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