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成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在这60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回顾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留下的足迹,探讨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教训,无疑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以及本书写作的缘由所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国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发表之后,国史研究逐步确立了其学科地位。国史是中国在现代或当代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继续和发展,属于历史学学科,而且属于中国通史中的断代史范畴。这里所指的“断代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上有断,下亦有断”的传统概念,而是仅指有上限的历史,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仍在继续发展着,并没有下限。
本书在编研新中国的历史时,紧紧围绕怎样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争取早日实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条主线而展开。并且,依据《决议》,将其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这7年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在全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进而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
这7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主要是统一祖国大陆,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后四年主要是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此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和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建立了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短短7年实现了革命性质和社会性质的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和伟大进步。
本书涉及这一时期的论题有“从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到祖国大陆统一”、“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巩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向社会主义过渡”、“以‘156项’为重点的工业化建设”、“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等8个。
第二个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9月至1966年5 月)。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开始,这10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开展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上和理论上缺乏准确的认识,对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这个时期党的指导方针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比过去取得了很大成就,党和国家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这是这10年历史的主导方面。另一方面,1957年以来的“左倾”错误是严重的,经济建设方面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这10年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6年9月到1957年底,《论十大关系》成为党和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点;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确立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针。但是,在反右派斗争中犯了严重的扩大化错误,造成了严重后果。第二阶段,从1958年初到1960年秋,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随后党开始纠正错误,但又中断,发动了反右倾运动,“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三年严重困难局面。第三阶段,从1960年冬到1966年春,中共中央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左”的错误在经济方面尚未彻底纠正,而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又有发展,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本书涉及这一时期的论题有“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1957年的整风运动”、“探索中的失误(一)”、“探索中的失误(二)”、“庐山悲剧之苏联因素”、“国民经济调整阶段的分析”、“七千人大会上的思想分歧”、“共和国十年巨变”等8个。
第三个时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至1976年10 月)。“文化大革命”10年使整个中国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民主被践踏,法制遭破坏,人身受侮辱,权利被剥夺,优秀文化遗产受到严重摧残,社会伦理道德水准下降,整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历史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历史的大倒退和大灾难。但1975年邓小平的第二次复出,和随后对各条战线进行的全面整顿,有力地加速了“文化大革命”走向终结的进程,对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具有深远影响。
第四个时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至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经历了徘徊中前进的两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正确路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这一道路进行了历史性的创造活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本书所涉及这一时期的论题有“在徘徊中前进发展”、“1978年的伟大转折”、“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对外开放的新成就”、“新时期外交战略的调整”、“‘一国两制’的嬗变和建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创新”、“新时期参政党的自身建设”等8个。
学习研究国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巩固和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揭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深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信念。
本书在编写中,笔者力图对重要的典型事件作尽可能具体的描述,使读者通过一个个“小窗口”,认识中国共产党留下的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光辉足迹。
本书力求与中共中央《决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代表大会决议的精神保持一致,史实准确,实事求是,并注重吸收新的科研成果。但对于有争论的问题,一般采用目前史学界的通说。由于资料的不足、研究的不够、思想理论水平的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欠妥之处,恳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本书的不足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