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以云南元江哈尼族“哈巴”为个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元江哈尼族口头传统概况

在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末尾,苏格拉底讲述了一个从传闻中听来的埃及神话故事:埃及瑙克拉太斯(Naucratis)地区居住着发明神泰悟特(Theuth),他发明了数字、运算、几何学、天文学、象棋等许多东西,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还发明了文字。有一次,泰悟特和全埃及的至高之神塔姆斯(Thamus)讨论起文字的问题,泰悟特希望塔姆斯将其推广到全埃及。泰悟特说他发明的是记忆和智慧的秘诀,要是学习了这种文字,埃及人的智慧就会提高,记忆力大概也会增强。塔姆斯却回答道:

……文字与实际具有的效能恰恰正相反。因为人们如果要学习这种文字,由于忽视记忆训练,在那些人的灵魂当中大概会养成易忘的毛病。那主要是因为他们信赖写出来的东西。要想出东西来,靠铭刻在自身以外之物上的标记,形成好像从外边想起来,而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从内部想起来一样。实际上,你发明的不是记忆的秘诀,而是想起的秘诀。[16]

哈尼族也像当时的埃及人一样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他们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记忆秘诀,将所有的文化传统和民众智慧都凝结在世代相承的口头传统中。在重大的民族节日里,在关键的人生仪礼中,我们都能听到莫批或长者吟唱的“哈巴”;每当家里有人生病或是出什么事情时,哈尼人会请来法术高强的莫批,只要做过仪式,有过“尼哈拖”(ni33xa31tho31[17],他们就相信家人能避过灾祸,化险为夷;家里家外,房前屋后,只要有闲暇时间,寨子里的老人就会给孩子们或是喜欢听的年轻人们“哟理格”(ʑo31li5531[18],说故事,讲道理,让年轻一辈接受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熏陶。

根据我的田野调查资料,元江哈尼族的口头传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歌唱传统总称“哈巴”,根据不同场境应该唱什么再具体唱什么。除了各种比较重要的场合外,去田间地头或到山上放牛时一般唱的也是“哈巴”。因为民间认为“哈巴”是高兴了就唱的,是唱来娱人的。一般译为山歌或情歌的“阿白”(a3331[19]也包括在“哈巴”这个总称里面,它只是引句及唱的音调与下一分类级别中的“哈巴”不同,内容几乎一样[20]。不过二者在演唱地点和演唱对象上有着严格的区分:因为哈尼人认为“阿白”里下流的内容比较多,因此不能对同一个家族的人或是在屋子里唱;而“哈巴”则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面前演唱,而且演唱者没有限制,只要会唱,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唱。不过人死时开路的那一部分就只有莫批能唱。唱“哈巴”叫作“哈巴卡”([21],这个“卡”只与“哈巴”搭配使用,意思是“唱”。哈尼语中只有“卡”才能译为“唱”。对于会唱“哈巴”的人,哈尼人还有个特殊的称呼——“哈巴拉其”(),即“哈巴”能手,“拉其”就是师傅、能手的意思。

2.“哟理”(ʑo31li55):“哟理”即故事,民间一般称呼其为“哟理格”(jo31li5531)。“格”即讲,同样只用于与“哟理”搭配,“哟理格”就是讲故事给你听。这是给大家讲述道理的,公开的,可以给任何人讲。

3.“诶笃囔”(e33tu33naŋ31):教给你。“诶”,说,说话,语气上较为随意。“诶笃”有保密性质;“囔”,教,真真正正地教给你。不让别人知道得太多,就给自己人讲。举个例子,比如“哈巴”里最重要的那一点内容,也就是唱出来就可以压过别人的压轴部分,一般都不教给别人,只教给自己人。这就叫“诶笃囔”[22]

4.“尼哈拖”(ni33xa31tho31):“尼哈”,妖魔鬼怪,鬼神;“拖”,说,念,元江汉语方言又将其叫作“呗”,是专属于莫批做仪式时的念诵方式。“尼哈拖”就是退鬼、驱鬼。一般说的“哟拉枯”([23]也包括在“尼哈拖”里。还有一种专用于长辈祝福晚辈的,叫“黑莫莫”(xe31mo31mo31)。据倪立生说,“莫”就是“大慈大悲,好的东西,给你福气,让你长命百岁”,是“以吉利的方式讲,不讲不吉利的东西”。“黑莫莫”在喜事、丧事、搬新房或是过年过节时都可以讲,但讲法却各不相同,而且丧事喜事所讲内容一定不能相混。“黑莫莫”比“哈巴”更具吉利色彩,是从“尼哈拖”里单独分出来的吉利的那一部分。例如孩子出生三天后哈尼人一般会请莫批来家里做个仪式,这时莫批就会讲起“黑莫莫”,

图14 潘郎壳协力者:李江燕一家

为孩子祈福,让他(她)一天天长大,长命百岁。讲述时不分长短不分高下,讲述者会说几句就说几句。

5.“斯扯扯”():“斯”,血。“斯扯扯”即止血。刀砍到或是别的东西弄到时用来止血的。跟鬼神无关,不属“尼哈拖”。但只有莫批能用,使用的也是“拖”的腔调。

6.“岌岌”(t»i33t»i31):被戳到或是碰撞到后念了用来止痛的,与“斯扯扯”一样,不属“尼哈拖”但使用“拖”的腔调,不同的是除了莫批外其他人也可以用“岌岌”。例如草医一类的人也有会的。

7.“密息”(mi51»i31):开水烫到、火烧到后念,让伤口不要太烫,缓和一点。莫批专用,也是不属“尼哈拖”但使用“拖”的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