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背景
1.东盟的发展成就与面临问题
东盟,全称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于1967年8月8日在泰国首都曼谷成立。创始成员国有五个,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它们一起签署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宣言(ASEAN Declaration)》(也称《曼谷宣言》,Bangkok Declaration)。后来陆续加入的有文莱(1984-01-07)、越南(1995-07-28)、老挝和缅甸(1997-07-23)、柬埔寨(1999-04-30)。直至今日,东盟仍然只有10个成员国而没有扩大。[1]截至2014年,东盟地区人口有6.22亿,面积444万平方公里,GDP总量约有2.57万亿美元,贸易总额大约2.53万亿美元。[2]东盟已成为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七大经济体。
东盟在冷战中诞生,其初期的宗旨是“加速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合作”,直到1976年才正式加上政治合作的内容。但实际上,东盟从成立初期至冷战结束,一直以政治、安全合作为主,经济合作并没有被放在首要位置上,其成果也不突出。冷战结束后,东盟认为,一方面美苏力量从东南亚撤出,使该地区有可能实现持久的和平,从而为东盟发展经济创造有利环境;但另一方面美苏撤出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所谓的“力量真空”,而邻近的中国、日本、印度三个大国的势力会乘虚而入,构成潜在“威胁”。因此,东盟必须不失时机地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这就需要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对外关系战略,以增强内部凝聚力,掌握地区事务的主导权,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
在冷战结束后的短短几年中,东盟进行了以下五方面的战略调整:第一,积极推动经济合作,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倡导“东亚经济核心论坛”(East Asia Economic Caucus,EAEC),加强与印支国家的经济合作;第二,成立“东盟地区论坛”(ASEAN Regional Forum,ARF),确立在地区安全中的主导地位;第三,扩大自身组织,筹建东南亚10国共同体;第四,举办“亚欧首脑会议”(Asia-Europe Meeting,ASEM),开辟亚欧对话机制,扩大东盟在世界的影响;第五,增强参与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自主性,提高国际声望。经过战略调整,东盟在政治、经济、安全和外交各个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3]
第一,在政治领域,东盟积极与印支国家实现和解,将昔日的敌手变为今日的朋友,让越南、老挝、柬埔寨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he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TAC),并先后吸收它们为东盟的观察员,还与长期受孤立的缅甸加强了关系。1994年5月,东盟成功地将东南亚10国代表召集在一起,签署了《建立东南亚10国共同体设想的声明》,向“大东盟”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99年随着柬埔寨的加入,该目标得以实现。“大东盟”的成立是东盟历史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它用事实证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同样能够开展区域合作,改变了人们对东盟的性质和形象的看法,不再认为它是一个有政治和军事色彩的地区集团,而是一个具有共同经济、安全和外交目标的名副其实的地区合作组织。[4]进入21世纪以来,为应对内外挑战,东盟加速了一体化整合过程,决定在2015年建成由政治-安全共同体(ASEAN Political-Security Community,APSC)、经济共同体(ASEAN Economic Community,AEC)和社会-文化共同体(ASEAN Socio-Cultural Community,ASCC)等三大支柱构成的东盟共同体(ASEAN Community,AC)。这些目标的实现,将成为东盟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第二,在经济领域,东盟针对冷战后涌现的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潮流,特别是亚太地区已经出现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情况,积极推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盟自贸区自1993年1月1日起实施以来,虽然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但总体来讲进展较为顺利。2005年12月,东盟领导人又通过了《吉隆坡宣言》(Kuala Lumpur Declaration),决定于2015年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比原计划提前5年。2007年11月,新加坡东盟首脑会议签署《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Blueprint)(2008~2015),为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确立了指导方针。《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包括以下目标:建立单一的市场和生产基地,以及有高度竞争力的经济区,实现经济公平发展,充分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届时将在东南亚区域内实现货物、服务、投资、技术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今后数年内,东盟将把电子、医疗卫生、汽车等作为一体化优先行业,加强政府与企业界互动,加快与对话伙伴国的自贸谈判等。东盟经济共同体于2015年11月22日在吉隆坡召开的第27次东盟领导人峰会上被宣布已如期建成,这是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程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即,《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Blueprint 2025)也被批准。新的《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描绘了东盟经济共同体未来的五大特色:一是高度整合、紧密的经济体;二是竞争、革新、活力的东盟;三是增强互联互通与部门合作;四是弹性、包容、以人为本的东盟;五是全球化的东盟。[5]
对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东盟也持积极的态度,在APEC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1994年印尼担任APEC东道主时,果断地推出了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两个时间表,通过了《茂物宣言》(Bogor Declaration),表达了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要求。另外,东盟还呼吁建立没有美国参与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EAEC),强调通过东亚成员自己的合作,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尽管由于美国的强烈反对,EAEC未能建立起来,但东盟并没有放弃这一计划。事实表明,东盟通过与中国、日本、韩国构建的“10+3”合作机制,再进一步叠加上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3国构建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了EAEC的框架。
第三,在安全领域,1976年2月,东盟在巴厘岛举行首届首脑会议,并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南亚国家协调一致宣言》,进一步明确了东盟成立的宗旨,即在东南亚国家之间实现和平、中立、友好、合作的政治框架,促进经济发展。采取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遵循联合国宪章和亚非会议精神,促成东盟成员国的合作,成为东盟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对维护东盟内部的团结合作发挥了关键作用。这种独特的“东盟方式”,主要包括“不干涉内政”和“协商一致”原则以及东盟决议和执行机构的非强制性。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东盟在维护内部团结和一致对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一是东盟成员国之间近50年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二是在涉及成员国和地区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成员国能够协调立场、一致对外。1993年,东盟在与西方“对话伙伴”会议的基础上创立了“东盟地区论坛”(ARF),可以说是冷战后东盟所取得的一项最突出的成就。东盟利用中小国家集团对地区不会构成威胁的同时又能游刃于各大国之间的特点,建立了由自己主导的亚太地区安全论坛,在冷战后的国际舞台上开创了“小国引领大国”的崭新范例。东盟不但从中获得了安全利益,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
第四,在外交领域,东盟通过与各大国开展对话,实行了“平衡外交”战略,提出有国际影响的倡议,举办亚欧会议等大型国际会议和活动,增强了对地区事务的发言权,同时使自己成功地进入了亚太外交舞台的中心位置。除了上面提到的颇有国际影响力的“东盟地区论坛”外,1995年东盟还完成对《东南亚无核区条约》的签署,获得核大国对东南亚无核国提供双重安全保障的承诺。1996年,东盟倡议并主导召开了有25个亚欧国家出席的亚欧首脑会议。1997年以后,又创立东盟与中、日、韩的“10+1”和“10+3”合作机制,2005年12月主持召开了首届“东亚峰会”,以及多次主办APEC会议,都体现了东盟在亚太事务中的主角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在1976年东盟首脑会议上签署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其内容涵盖签署国承诺相互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等。除了东盟10个成员国外,中国是第一个加入该条约的域外国家。随后,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国也在该条约上签字。美国此前一直没有签署,担心不能对该地区的国家,诸如缅甸、柬埔寨等国进行施压和干预。2009年7月2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泰国普吉岛出席东盟地区论坛(ARF)部长会议时签署了TAC,继而成为签署TAC的第16个域外国家。日本共同社认为,由于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美国的加入“体现出了奥巴马政府对亚洲的重视及与东盟建立亲密关系的愿望”。[6]美国加入后,27个ARF成员国和机构中已有包括朝鲜在内的26个国家加入TAC。同时,欧盟也有意加入该条约,这就使得东盟在地区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空间进一步增大。此外,东盟国家还积极弘扬亚洲价值观,在人权、民主等问题上敢于与西方大国唱对台戏,独立自主地处理国际事务。
当然,东盟短时间内不可能发展成为类似欧盟那样水平的共同体,很多东西都只能停留在宣誓性的起始阶段。这主要是由于东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首先,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东盟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悬殊,既有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已跻身世界发达国家的新加坡,也有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的老挝、柬埔寨、缅甸等贫穷国家。[7]虽然东盟自贸区计划已经实施20多年,但内部贸易水平仍然很低,根据东盟秘书处的数字,2014年东盟内部的贸易额仅占其总贸易额的24.1%。[8]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东盟各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趋同,经济关系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再加上经济资源的差异给各国带来的发展条件和机遇也不同,因此东盟不可能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战略,其实现经济共同体仍面临许多阻力。
其次,东盟各国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民族宗教和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东盟国家内部及邻国之间矛盾和冲突普遍存在。东盟成员在国家利益与区域利益之间优先考虑的往往还是国家利益,如新加坡分别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分别与缅甸、柬埔寨等,多年来经常为各自的利益发生争吵。对于外部势力的介入与驻军以及西方势力对缅甸的制裁,意见也往往不完全一致。而金融危机爆发后印度尼西亚政局急剧动荡,东盟一度出现领导“空心化”,也不利于内聚力的增强。“东盟方式”的非强制性原则往往使问题得不到解决,东盟在一些地区问题和危机面前的束手无策,难以完全以“一个声音”对外,损害了自己的形象。
2.中国与东盟的睦邻友好关系
东盟是中国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长期以来,中国和东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在国际事务中一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所有国家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后,双方便开始了对话进程。双方经历了消除疑虑、对话伙伴(1996年7月)、睦邻互信(1997年12月)、战略伙伴(2003年10月)等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来的共同努力,双方政治互信明显增强,经贸合作成效显著,其他领域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我国周边外交的一大亮点,也是东盟与所有对话伙伴关系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成果的一组关系。
政治上,中国于2003年作为域外大国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对话合作机制,主要包括领导人会议、12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和5个工作层对话合作机制。2009年,中国设立驻东盟大使。200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the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DOC),就和平解决争议、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开展南海合作达成共识。2011年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指针达成一致,为开展南海务实合作铺平了道路。双方致力于继续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增进互信,以加强海上安全,鼓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依据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公认原则,以友好磋商和谈判和平解决争议,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保持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或升级并影响和平稳定的行动。双方承诺在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朝着早日达成《南海行为准则》(the Code of Conduct on the South China Sea,COC)努力,支持落实早期收获措施,包括通过《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第一份共识文件、在各国海上搜救机构间建立热线平台及外交部门间应对海上紧急事态热线,举行海上联合搜救沙盘推演等,促进和加强地区各国间的互信。[9]
面对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国与东盟真诚合作、共同应对。双方召开了非典型性肺炎特别峰会和防治禽流感特别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合作措施。2005年,中国为遭受印度洋地震海啸袭击的东盟国家提供了无私帮助。2006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双方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纪念峰会。2011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和友好交流年,双方举行了纪念峰会、领导人互致贺电、纪念招待会等一系列纪念和友好交流活动。2013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双方举行了中国-东盟特别外长会、互联互通交通部长特别会议、中国-东盟高层论坛等一系列庆祝活动。2014年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双方在人文交流领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10]2015年是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双方在海洋经济、海上联通、科研环保、海上安全、海洋人文等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
经济上,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ACFTA)全面建成。中国自2009年以来连续6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自2011年以来连续4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5年11月,双方成功结束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商务与投资峰会自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行,已成功举办10届,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往来的重要平台。根据东盟方统计,2014年双方贸易额达3665亿美元,占东盟贸易总额的14.5%。双方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在贸易自由化方面不断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为此,双方期待实现双方贸易额2015年达5000亿美元,2020年达1万亿美元,以及双向投资额2020年达1500亿美元的目标。[11]
领域合作方面,双方确定了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卫生和环保等11大重点合作领域。在执法、青年交流、非传统安全等其他20多个领域也开展了广泛合作。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农业、信息通信、非传统安全、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交通、文化、卫生与植物卫生、新闻媒体、知识产权、东盟东部增长区、建立中国-东盟中心等10余个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合作框架。2011年12月,中国-东盟中心正式成立。2012年8月,中国驻东盟使团成立。双方设立了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和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用于支持中国-东盟领域合作。东盟10国均已成为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双方互为主要旅游客源对象。
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中国与东盟的协调与配合进一步加强。中国始终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双方共同推动东盟与中日韩合作、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亚洲合作对话、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东亚-拉美合作论坛等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机制的健康发展。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南亚国家,倡导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出商签“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倡议。同月,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市举行。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提出包含“深化战略互信、聚焦经济发展”这两点政治共识和政治、经贸、互联互通、金融、海上、安全、人文七个重点合作领域的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得到东盟国家积极响应。会议还发表了《纪念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东盟成员国和中国作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始成员签署了有关备忘录,同意密切合作,推动亚投行投入运营。双方期待亚投行向地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重点支持落实《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the Master Plan on ASEAN Connectivity,MP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