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爵风波
庆郡王绵慜死后,永璘一支出现了家族继承危机。
从历史资料来看,庆郡王绵慜去世前应没有留下自己亲生的子嗣。
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月,绵慜离世。道光皇帝赐银四千两为他治丧,同时以仪顺郡王绵志之子奕彩过继给绵慜为后,让绵慜这一支再袭郡王一次。由此可见,嘉庆、道光两代君王对永璘、绵慜这两代庆王还是相当满意的。这很可能与这两代庆王远离高层权力纷争、小心谨慎的作风有关。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了前代的基础,按理说庆王后代应该顺达才是,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嗣者奕彩是一个纨袴膏粱之人,他完全没有先辈那样的忧患意识与小心谨慎的处世态度。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道光皇帝念及两代庆王的风范,特意任命奕彩在御前行走,这是有意重用他的前奏。不料,这个第三代庆王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奕彩以服中纳妾,下宗人府议处。奕彩行赇请免……事发,奕彩夺爵”。这就是说,奕彩违反了大清律例中不得在国丧期举办婚庆之事的规定。尽管奕彩认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但金屋藏娇,服中纳妾不是一件小事,不满与觊觎他王位的大有人在,在事发交宗人府议处后,他还敢于行贿,企图过关。奕彩在太后大丧期间纳妾的举动,惹恼了道光皇帝,一道谕旨,“奕彩夺爵”。奕彩终于因为不检点而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被撵出了庆王府。
事情到此还远不算完。
在奕彩被逮下交宗人府议处之日,有人欢喜有人愁。
叔伯侄子奕彩被夺爵的消息,引起永璘第六子绵性的贪念,他掐指细算,有了舍我其谁的冲动。
于是,绵性也蠢蠢欲动,上下奔走,“亦行赇觊袭王爵”,就是找路子往宗人府送钱。不料,有人将绵性所为密奏道光皇帝,道光皇帝由奕彩太后大丧期间纳妾而起的无名火尚未消散,如今又闻绵性贿赂宗人府败坏朝廷风气,勃然大怒,斥之“赇觊王爵”,接着下谕:“遣戍盛京。”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绵性不但没有能袭得庆王王爵,反而被发配到盛京(今沈阳),亦落得个凄凄惨惨戚戚的下场。
不久,道光皇帝下旨,“以永璘第五子不入八分镇国公绵悌奉永璘祀。旋又坐事,降镇国将军”。本该袭爵的绵性花钱买祸,自毁前程,这让庶出的永璘第五子绵悌捡了个便宜。不过,绵悌没袭上贝勒爵,连降三级,只承袭了个辅国将军的爵位。但是爵位虽降却没下令迁居,因为按定制,一降至辅国将军就得搬出王府另觅住处了。
绵悌奉嗣永璘后,很快又因犯法而被降为镇国将军。在郁郁寡欢中,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卒。
事情往往出于偶然。
就在庆僖亲王永璘嫡支后代屡因犯罪被夺爵以后,道光皇帝特命永璘第六子绵性之子奕劻为永璘的继承者,奉祀永璘。道光三十年(1850年),袭辅国将军。一夜之间,原本袭爵无望的奕劻反倒成为了这个家族丑闻事件中的幸运儿。奕劻本为永璘第六子、袭爵不入八分辅国公的绵性的长子,按理他可能承袭的最高爵位只能是镇国将军了。不料,造化弄人。原祀永璘的绵悌(奕劻的五伯父)辞世后,诏命奕劻为嗣子续奉永璘之祀。这对奕劻来说,无疑是天上掉下了个大馅饼。从此,奕劻一反前辈几代命运多舛的坎坷人生,从他开始,官阶爵位历年有加,顺风顺水,庆王府以此显贵,逐渐走上了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