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俄罗斯地位不断上升
俄罗斯是名副其实的能源资源丰富的世界大国。2013年俄罗斯探明原油储量930亿桶,占世界储量的5.5%,居世界第七位;天然气探明储量31.3万亿立方米,占全球储量的16.8%,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伊朗);煤炭储量1570.1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7.6%,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因此,可以说俄罗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源资源储量大国。
俄罗斯不仅是能源资源储量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大国。2013年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原油生产国,产量为1078.8万桶/天,占全球产量份额的12.9%;俄罗斯也是世界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产量高达6048亿立方米,仅次于美国,占全球产量的17.9%。同时,俄罗斯也是世界第七大煤炭生产国,产量为16510万吨,占世界产量的4.3%。
俄罗斯不仅在能源资源储量上得天独厚,而且在世界能源产量格局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俄罗斯积极利用本国的能源优势谋求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影响。21世纪以来,俄罗斯制定了全方位的能源战略,提出“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总体战略思路,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俄罗斯成为21世纪能源地缘政治新格局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其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
首先,恢复对传统势力地区中亚-里海地区的影响力。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失去了对中亚-里海地区的影响力,面对美欧政治、经济势力的渗透及“颜色革命”的发生,俄罗斯几乎无力应对。但俄罗斯与这些国家地缘政治联系中的能源因素使俄罗斯寻找到了恢复在该地区影响力的突破口。一是与里海国家加快解决里海法律问题。2002年初,俄罗斯提出以“划分海底、水域共享”的原则共同开发里海,同年5月和6月,俄罗斯分别与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达成了里海部分资源分配的协议。二是利用能源基础设施加强对中亚 -里海国家的控制。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能源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出口外运主要依靠俄罗斯的能源基础设施。俄罗斯在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签署的天然气开采协议中规定,45%所开采的天然气由俄罗斯支配。2002年6月,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签署15年的能源合作协议,规定每年经俄管道外运哈石油1750万吨。俄罗斯通过这样的方式控制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生命线”,使这些国家在面临美欧拉拢的时候,不敢贸然造次。同时,俄罗斯还利用军事力量威慑另外两个不愿意合作的里海国家——伊朗和土库曼斯坦。2002年8月在里海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名为打击地区恐怖主义,实际上是对伊朗和土库曼斯坦施压。在伊朗核问题上,近年来俄罗斯改变了支持伊朗的政策,公开表示支持联合国制裁伊朗,这无疑也是俄罗斯打压这位不听话伙伴的重要手段。
其次,俄罗斯掌控欧盟“气”门。
欧盟能源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4.5%。但欧盟地区是能源资源最为贫乏的地区,其大多数成员国均依赖能源进口,21世纪初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和石油的比重分别为41%和16%, 2009年欧盟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分别占该地区进口量的50%和30%。欧洲国家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成为俄罗斯拉近与欧盟的关系,提升其在欧洲地位的重要基础,也是俄罗斯与欧盟展开博弈与合作的重要利器之一。由于欧洲地区能源资源储量非常少,未来的能源产量也必将随之减少,因此,2010年6月11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列克谢·米勒表示,欧洲天然气进口量在2020年前将达到4150亿立方米,2030年突破5000亿立方米。这就意味着,未来的欧洲不得不从俄罗斯进口更多的天然气。从这个意义上讲,俄罗斯掌握着欧洲“血液”及“生命线”,极有利于俄罗斯提升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力。
再次,俄罗斯成功地吸引了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大国与其加强能源合作。
2003年俄罗斯出台了《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能源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加强与东方国家的能源合作作为能源外交战略的重点,决定把其出口到亚太地区的石油比重从3%提升到30%、天然气提高到15%。针对当前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大国开展的多元化能源外交战略,俄罗斯也提出了丰富能源出口市场多元性的应对之策。近年来,俄罗斯成功地与世界主要大国建立了能源合作关系。
俄美能源合作。俄罗斯国际政治影响力的不断恢复迫使美国在进军黑海地区的能源合作时考虑与俄罗斯加强合作。2002年5月24日,俄美两国签署了《俄美能源对话联合声明》,规定双方能源合作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同年10月1~2日,俄美首届实业界能源峰会在休斯敦成功举行。2004年俄美能源对话发展到新阶段,6月9日,两国能源工作组在莫斯科讨论了扩大双方能源合作问题,两国计划依据产品分成协定规定的条件开发俄国巴伦支海什托克曼天然气田,并建立了一座面向美国市场的液化天然气厂,俄美两国之间的能源合作主要是扩大俄罗斯能源出口美国的市场份额。2009年9月,新上台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希望加强与俄罗斯在里海和黑海地区能源问题上的合作,与小布什政府勾画能源走廊,孤立俄罗斯的做法明显不同。2010年6月17日,俄罗斯石油公司与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签署合作开发黑海大陆架石油的协议。根据该协议,双方将成立一家在俄罗斯注册的合资公司,共同开发黑海大陆架的沙茨基海岭,雪佛龙石油公司将对前期的地质勘探工作进行投资,勘探阶段的投资总额将达到10亿美元,如果勘探工作顺利,双方将继续实施后续的合作项目,整个项目的总投资额可能超过1万亿卢布(1美元约合30卢布)。虽然俄美能源合作各有所图,但表明能源资源极为丰富的俄罗斯的影响力正不断得到提升,美国希望通过各种外交战略手段“孤立”俄罗斯的企图失败后,不得不寻求新的手段向该地区渗透和施加影响,至少在能源领域,美国这个能源消费大国已经不能完全无视俄罗斯的重大影响了。美国同时意在警告其中东盟国,美国有力量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俄罗斯获得足够的能源资源保证自身的能源安全。2010年7月,俄罗斯与美国就开展能源合作达成了重要共识。在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两国表示双方的能源部门将在能源合作方面加强协调统一行动,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节能、能源安全等。不过近年来,随着欧亚地区局势的变化,尤其是乌克兰局势的影响,美国联合西方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双方的能源合作陷于停滞阶段。
俄国与东北亚能源消费大国的能源合作。俄罗斯是东北亚地区中日韩蒙俄五国中唯一具有油气出口潜力的能源大国,俄罗斯战略决策者已经充分意识到俄罗斯的这一优势地位,能源牌成为俄罗斯与这些国家开展博弈与合作的战略利器。中国、日本、韩国等能源消费大国显然也意识到了俄罗斯的这种战略地位,因此,21世纪以来,加强了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的步伐。俄罗斯充分利用该地区诸消费大国尤其中日之间的竞争,待价而沽,提升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中就启动了两国的能源合作。1996年,俄中双方签署《中俄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政府间协定》,俄罗斯提出了建设两国石油管道计划,但此后几年时间里,双方石油管道计划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2000年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决定修建一条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直达中国东北大庆的石油管道(“安大线”),总长2400公里,预计2005年铺设完成,每年可输油2000万吨,以后逐步增加到3000万吨。但日本的介入最终使“安大线”流产。2003年6月,日本提出了“安纳线”,即从俄罗斯的安加尔斯克直到海参崴地区的纳霍德卡,日本承诺如果建成这一管道,日本将接收该管线所有的石油运量,并愿意出资参与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地区的油田开发项目。然而随后日本未能兑现承诺,从而使它提出的“安纳线”未能最终胜出。2004年3月,俄罗斯宣布了远东石油管道的新方案:建设一条西起西伯利亚的泰舍特,东至俄罗斯太平洋沿岸的科济米诺湾,全长4000多公里,被称为“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即“泰纳线”。
虽然泰纳线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俄罗斯曾先后以拒绝提供贷款、破坏生态、提高要价等使该线建设处于不确定状态中。2009年4月,泰纳线建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泰纳线的中俄原油管道境外段正式动工,双方共同签署了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双方管道建设、原油贸易、贷款等一揽子合作协议随即生效。此后,中俄能源合作进入了快车道。2009年10月,王岐山在人民大会堂与俄罗斯副总理谢钦举行中俄能源会谈,进行第五次会晤,中俄原油管道项目进展顺利,中方向俄方提供的贷款也已落实,标志着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进入长期战略合作的新阶段;2010年9月,王岐山在天津同谢钦举行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六次会晤,双方签署了有关石油、煤炭和电力等方面的协议和备忘录;2011年1月,中俄原油管道投入运营,通过管道俄每年对华输送1500万吨原油,为期20年;2011年5月,王岐山与谢钦在莫斯科举行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双方签署了天然气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议定书;2012年4月,俄中500千伏输电线路投入运营;2012年6月,王岐山与德沃尔科维奇在北京举行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八次会晤,共同签署了《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八次会晤纪要》; 2012年12月,王岐山与德沃尔科维奇在莫斯科举行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九次会晤,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和俄罗斯联邦能源部关于开展能源市场态势评估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俄煤炭领域合作路线图》《中俄煤炭合作工作组第一次会议纪要》《中国国家电网与俄罗斯东方能源公司关于2013年供电量和电价的协议》有关能源合作的四项合作文件;2013年10月,中俄双方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能、核电站、水电站等多个领域均达成合作意向并解决了许多之前积压的问题;2014年5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并见证了能源、电力、航空、通信、地方等领域多项合作文件的签署。
图1-2 泰纳线走势示意
俄罗斯抛弃安大线的目的在于利用地缘政治的优势,强化东北亚能源消费大国之间的竞争,从而不仅使俄罗斯获得石油收入,而且提升它在该地区的国际政治影响力。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俄罗斯同样加强了与日本的能源合作。2010年6月,俄日两国的伊尔库茨克石油公司和丸红公司签署了能源领域合作备忘录。合作备忘录旨在确认双方在天然气和伴生石油气上的战略合作关系,包括建造天然气管道、天然气精炼厂和天然气化工设施。2013年5月29日,日本国际石油开发公司INPEX与俄罗斯国企“俄罗斯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将在俄远东马加丹州近海的鄂霍次克海开采海底油田。
俄印能源合作。俄印能源合作历史悠长。1947年印度刚独立,苏联专家不仅帮助印度进行勘探、打井和开采石油,而且为印度建立能源产业的基础设施,如在兰契、科亚里、巴拉马尼和马图拉等建成了炼油厂,苏联一度成为印度最大的原油供应国。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印度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能源开发潜力巨大的俄罗斯吸引了印度的注意力。2000年10月俄印两国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双方决定进行大规模的能源合作,普京做出决定让印度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参与“萨哈林-1”项目,占其股份20%。近年来,印度一直在谋求扩大从俄罗斯进口原油的份额。2007年1月,俄印双方开始商谈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参与“萨哈林-3”项目的合作。但迄今为止,印度尚未实现从俄罗斯扩大原油进口的目标。俄印双方的核能合作是两国目前能源合作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前苏联帮助印度在其南部地区建立了一些核反应堆。2010年3月,俄罗斯与印度核能合作得到加强,双方签署了建造最多16个核反应堆的合作协议,同时签署了库丹库拉姆核电站第3个和第4个机组建设协议。印度加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的意图不仅是因为经济发展需要获得能源“血液”,而且也是因为看重俄罗斯的国际政治地位可以对印度提升国际地位及影响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借助俄罗斯的力量来遏制中国的影响。2014年12月,俄印加快能源合作,俄罗斯决定在2035年之前为印度至少建造12座核反应堆,其中两座位于库丹库拉姆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将于2016年前完工。2014年12月11日,两国就库丹库拉姆核电站建设和设备运输框架签署协议。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在出席印度新闻发布会时表示,俄印两国签署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协议,俄将为印度总计建造20多座核反应堆。他表示,“我们两国在贸易和服务领域,以及新开辟的核工业领域的合作都已上升到了新的水平”。
最后,挑战OPEC的垄断地位。
20世纪70~80年代,OPEC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是垄断性的,但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在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崛起,OPEC在推行提价政策时必须要与俄罗斯进行协调。但俄罗斯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在处理与OPEC的关系时,主要采取竞争的态势,抢占国际能源市场份额,削弱OPEC的国际影响。21世纪初,OPEC劝俄罗斯共同“限产保价”,俄罗斯一方面提出OPEC向俄罗斯投资500亿美元的要求,另一方面抓紧机会增加原油产量,挤占国际原油市场份额,从而达到支配世界石油市场的目的。现今俄罗斯已经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生产国,占全球原油生产份额的12.9%。随着俄罗斯加大对亚洲市场的倾斜力度,OPEC的地位还将进一步受到俄罗斯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