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开放经济条件下,出口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出口企业作为出口贸易最重要的微观主体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产品内分工趋势日趋明显,各国都试图通过企业的技术升级来实现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出口与企业技术升级的讨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积极构建新型开放经济体制,努力在对外开放中争取更多的开放利益,需要对出口如何影响企业的技术升级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
本书试图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框架下,结合中国所具有的特殊国情,建立一个分析异质性出口特征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影响的整体框架,重点考察企业异质性出口特征的变化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同时,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从实证上对相关理论分析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不同于已有的多数研究其研究对象主要是非出口企业,注重探讨企业从非出口状态到出口状态的转变对其技术升级的影响,本书的研究对象集中于已经进入出口市场的出口企业,分析强调企业异质性出口特征(如出口持续时间、出口强度、出口贸易方式、市场垄断程度等)对其技术升级的影响。因而本书不仅为更好地分析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找到了新的视角,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同时,本书首次采用大型微观数据(包括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数据)对异质性出口特征影响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升级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考察,基于主要实证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今后相关的政策制定者采取措施来加快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步伐提供了政策思路。
本书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对以出口与出口企业技术升级为主题的文献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评述;其次在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架构下,通过引入内生的企业技术升级,构建了一个分析企业异质性出口特征影响其技术升级的整体框架;再次就出口持续时间、出口强度、出口贸易方式、市场垄断程度四个异质性出口特征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分别构建了相应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而揭示了异质性出口特征对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微观影响;最后得出本书的研究结论和相关政策启示,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书得到的结论主要有以下方面。
(1)企业的异质性出口特征(如出口持续时间、出口强度、出口贸易方式以及市场垄断程度等)通过影响出口企业的利润函数最终会对其技术升级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异质性出口特征影响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方式并不一样。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企业间异质性出口特征的差异将决定出口企业间技术升级程度的差异。
(2)总体来看,出口持续时间的增加对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边际作用递减,出口企业的技术升级程度实际上指的是出口企业生产效率的边际提高量,即随着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增加,出口企业生产效率的边际提高量会越来越低。
(3)出口强度对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积极影响相当明显,但并非线性单调的,而是呈“倒U形”:当企业的出口强度较低时,出口强度的增加有利于出口企业选择更高程度的技术升级;而当企业的出口强度达到一定临界值后,出口强度的进一步增加反而会促使出口企业选择较低程度的技术升级。
(4)出口贸易方式选择对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升级存在显著的影响。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的技术升级程度要显著低于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的技术升级程度,即对加工贸易出口方式的选择将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升级。同时,随着出口企业加工贸易出口程度的增加,出口企业生产效率的边际提高量会越来越低。
(5)市场垄断程度的降低对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升级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市场垄断程度越低(即市场竞争程度越高),出口企业生产效率的边际提高量相对越高;而市场垄断程度越高,出口企业生产效率的边际提高量相对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