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城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扬州琼花观社区为样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已收集的丰富的研究资料(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建设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关于文化建设的文献著作,党的文件、政府档案、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扬州的报刊资料、社区档案、口述记录、访谈等)基础上,将史料辨析与理论阐释相结合。

2.历史研究法

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放入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历史与现实的实践当中,从具体城市历史时代、社会环境去分析评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成果,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和内在规律。

3.比较研究法

既进行各历史时期城市建设实践的纵向比较,也结合国内外城市建设实践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得失,探讨城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未来方向。

4.跨学科研究法

采用历史学、政治学、大众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方法和视角,综合不同学科研究手段,并突出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时期城市建设的组织管理者、亲历者进行访谈,注重个案分析与总体性研究相结合,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研究城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

(二)创新之处

目前国内学术界明确的关于传统城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还没有相关专著出现,仅有俞世兰俞世兰:《传统城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沈蓓绯和赵蓉沈蓓绯、赵蓉:《马克思主义在城市社区的大众化传播》,《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郭俊敏郭俊敏:《城市社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等学者从传统城市或城市社区的一般层面上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本书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城市区域——琼花观社区为研究样本,对城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从历史的、文化的视角展开剖析,既梳理、分析、总结城市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和现实成果与经验,也研究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不足和历史教训,以此为基础,探讨在城市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方向。本书希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

第一,通过城市建设实践研究,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领域。目前实证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研究领域多集中于高等院校、理论机构、主流媒体、知识分子阶层等方面。本书以扬州建设实践历程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样本,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如何通过城市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以推进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有机契合,以此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第二,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建设的内容、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整体性地把握我国城市建设历程。目前城市发展建设的研究多从不同历史分期来展开,对我国1949年以来城市建设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把握。即便个别著作涉及1949年以来整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基层实践,也是总体的一般性描述,没有把城市建设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研究,并与经济、政治联系起来,存在研究深度和实践依据不足等问题。

第三,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与城市建设研究结合起来,分析不同阶段城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总结城市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教训,通过城市建设实证研究,研究探讨未来在城市工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