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西方列强入侵时期

一 与西方殖民者首次较量

随着15世纪国力日益强盛,文莱在本地区成为颇具主导地位的伊斯兰国家和伊斯兰教宣传中心,加上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和在通往“香料群岛”(Moluccas,也称“马鲁古群岛”)贸易通道中的战略地位,文莱在贸易往来中不可避免地要和欧洲入侵者打交道。

公元1511年,马六甲地区沦陷到葡萄牙人手中。之后葡萄牙人开始入侵文莱,西班牙人也相继而至。16世纪后期,西班牙已在菲律宾的吕宋岛一带站住了脚,他们还取得同马鲁古群岛、中国进行贸易的垄断权。但当时文莱在这一地区具有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因此西班牙人把文莱视为其扩张势力的一大障碍,力图除之而后快。文莱则把西班牙人视为其传统势力范围的入侵者和挑战者,也一心想削弱西班牙人对吕宋岛的控制,粉碎其入侵的企图。

文莱反击西班牙人采用的是双刃策略。它一方面在吕宋岛、宿务等地组织反西班牙人的起义,另一方面大力进行伊斯兰教的传教活动。西班牙人为了报复,于1578年出动海军对文莱进行“讨伐”,西班牙驻菲律宾殖民地总督要求文莱苏丹停止一切敌对活动,允许传播基督教,并向西班牙称臣纳贡。这些要求遭到拒绝后,西班牙军队便进攻并占领了文莱都城。文莱苏丹与民众一道退入内地继续对抗西班牙军队。西班牙军队进入文莱都城后,很多士兵染上了疾病,西班牙总督不得不下令回师马尼拉。

1579年,西班牙总督改变策略,派使臣去文莱劝说苏丹,要他承认西班牙的霸权,并与西班牙缔结一项协定。但文莱苏丹的态度极为强硬,不愿接受西班牙人的要求,西班牙使臣空手而归。1580年西班牙军队再度进攻文莱。这一次文莱人民在文莱苏丹的领导下赶走了西班牙人,文莱也很快从两次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在击退西班牙人之后不久,文莱九世苏丹穆罕默德·哈桑继位。他是一位强有力的统治者,登基后不仅巩固了他在国内的地位,而且还加强了文莱对苏禄的控制,文莱再次达到鼎盛时期。他甚至于1617年派兵进攻桑陶的西班牙前哨基地,使西班牙守卫部队全军覆没。九世苏丹的统治时期是文莱国势发展的最后一个高潮。在他去世之后,文莱开始走向衰败。

二 国力日渐衰落

虽然文莱在与西班牙人的斗争中未受到太大的伤害,但西班牙人占领吕宋岛和征伐苏禄等行动终归使文莱的势力范围缩小,贸易优势受到削弱。尽管九世苏丹恢复了文莱对苏禄的控制,一度扭转了局势,但西班牙人又于17世纪30年代夺取了苏禄。17世纪40年代西班牙人从苏禄撤走后,苏禄苏丹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了与文莱在婆罗洲一带竞争的有力对手。随着双方实力的消长,苏禄甚至介入文莱国内贵族间争权夺利的内战。

文莱的内战始于1662年,起因是首席部长阿卜杜尔·穆宾杀死了十二世苏丹穆罕默德·阿里,企图篡夺王位。十二世苏丹的侄子穆海丁起而攻之,并宣布自己为苏丹。阿卜杜尔·穆宾被迫逃离都城,来到克鲁明岛,争取到该岛王公的支持,发动了一场内战。这场内战一直持续了12年,苏丹穆海丁向苏禄寻求援助,打败了阿卜杜尔·穆宾。内战结束后,文莱把文莱湾北部地区割让给苏禄,以报答其援助。这一割让不仅为以后文莱与苏禄之间的领土争端埋下了伏笔,而且成为文莱分裂的开端。

除了西班牙和苏禄外,造成文莱衰落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17世纪初荷兰人初次出现在婆罗洲时,婆罗洲南部的坤甸、马辰、三发等地都已形成若干个独立的苏丹国。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婆罗洲的西南部建立霸权,19世纪取得了对这一地区的实际控制。这样,在文莱沦为英国“保护国”前夕,其一度辽阔的疆域已缩减到现今的文莱本土、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和沙巴的范围了。

文莱不仅领土受到西方列强和邻近国家的蚕食,其商业贸易也遇到竞争。西班牙人立足吕宋岛等地以及苏禄的崛起,大大限制了文莱在这些地方的贸易。荷兰对东南亚地区主要苏丹国家实行贸易垄断政策,并对东南亚地区与外部世界的海上贸易实行管制,也严重影响了文莱赖以繁荣和强盛的贸易。尽管文莱自身未被直接纳入垄断贸易的桎梏之中,但它的市场间接地受到了冲击。与此同时,文莱还面临英国人的竞争。英国人为了获取东南亚地区的特产以便同中国进行利润丰厚的贸易,于1773年在巴朗奔冈岛建立了据点,想把中国商人从苏禄和文莱吸引过去。到17世纪70年代时,文莱的贸易市场几乎完全遭到排挤,文莱经济也就随之衰落了。

文莱封建朝廷再度出现的争权夺利进一步加剧了文莱的危机。1806~1852年,王公贵族内部两派势力的争斗一直困扰着文莱。1806年,文莱苏丹穆罕默德·塔贾丁去世,其嫡孙奥玛尔·阿里·赛里夫汀的外祖父穆罕默德·罕·祖尔·阿拉姆自封为苏丹,由此引发了争夺王位的斗争。穆罕默德·罕·祖尔·阿拉姆一直当政到1822年去世为止。他死后,他的儿子罗阇·阿佩在争斗中失败并被处死。已长大成人的奥玛尔·阿里·赛里夫汀名正言顺地登上了苏丹宝座。但两派势力之间的相互敌视和仇恨并未因此而消除。罗阇·阿佩一派的势力投靠英国殖民者。苏丹奥玛尔·阿里·赛里夫汀遂于1846年展开了一场大屠杀,罗阇·阿佩的家族成员几乎都被杀死。苏丹奥玛尔·阿里·赛里夫汀1852年去世后,文莱国内政局未再出现大的动荡,但王公贵族之间的你争我夺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这样,正当文莱面临列强的入侵和蚕食的历史关头,其国力已经变弱,而宫廷内部的权力争斗更加速了文莱的衰败。

三 英国插足文莱

英国殖民者早就想在婆罗洲一带为其与中国的远洋贸易找寻一个中转站。18世纪中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派人到这一带活动,1762年他们与苏禄苏丹订立协定,得到巴朗奔冈岛。但英国人在该岛建立的据点不久即被苏禄海盗彻底摧毁,英国殖民者便把目光转向了文莱。英国东印度公司先是在1774年派约翰·杰西去文莱谈判胡椒生意,取得了胡椒专卖权;接着又于1775年以对文莱提供保护为交换条件,使文莱同意割让纳闽岛给英国东印度公司,英国人后来因故又放弃了该岛。

1838年在沙捞越爆发的起义使英国人插足文莱本土有了可乘之机。起义的原因是文莱朝廷派驻沙捞越的省督残酷地剥削压迫当地民众,他强迫陆上的达雅克人在他开办的锑矿中做苦工,所给的报酬却少得可怜。他还对锑的生产和与陆上达雅克人的贸易实行垄断,使沙捞越的社会经济生活严重恶化。当地的马来人和陆上的达雅克人不堪忍受压迫,便一道揭竿而起。文莱朝廷派官兵前去镇压,却未能奏效。文莱统治者希望借助外力打败起义者。正是在关键的时候,一个叫詹姆士·布鲁克的英国人来到了沙捞越,他从此就扮演了使文莱一步步沦为英国“保护国”的推动者的关键角色。

詹姆士·布鲁克1803年出生在印度贝那勒斯一个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的家庭,曾作为英国殖民地军队的一员参加英缅战争,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殖民者。在动身来文莱之前,他就公开赞扬英国殖民者莱佛士在东南亚地区实行的政策,并主张英国应从葡萄牙和西班牙手中把帝汶岛和吕宋岛夺过来。他是继莱佛士之后为确立英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地位而发挥重要作用的核心人物。

1839年布鲁克初抵文莱的沙捞越时,正值那里的起义方兴未艾。束手无策的文莱官员向他求援,并许诺一旦镇压成功,就让他担任文莱朝廷驻沙捞越的省督。布鲁克在为文莱官员出谋划策和保证要出力相助之后便前往苏拉威西。

第二年,他重返沙捞越。在他的帮助下,那里的起义被镇压下去。1841年9月,文莱朝廷履行诺言,让詹姆士·布鲁克当上了沙捞越省督。次年文莱苏丹颁布敕令,正式确认了对布鲁克的任命,并封他为沙捞越的罗阇,但同时也规定了一些条件,如要他每年向文莱苏丹纳贡2500文元;遵守当地居民的习俗和伊斯兰教规,不得加以干涉;未经苏丹同意,不得把沙捞越转让出去;等等。

文莱统治者之所以让布鲁克来治理沙捞越,是因为他们自己再也无力维持在那里的统治了。他们看到,不仅沙捞越当地民众对朝廷持敌视态度,而且还有荷兰等一些外国势力公开支持欲把沙捞越从文莱分离出去的活动。文莱统治者以为拉拢了布鲁克之后,凭借其装备精良的军队的力量,就可以防止文莱的分裂,就可以保住甚至加强文莱朝廷的统治。文莱统治者的本意是,让布鲁克充当苏丹手下的一名官员而不是一个独行其是的统治者,即让他为苏丹效力,同时又把他限制在传统官僚体制的框架之内。但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文莱统治者的如意算盘完全打错了。布鲁克上任后着手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一方面寻求英国政府承认他经营的这个小王国,另一方面力图排除文莱朝廷对沙捞越的统治权。

1843年,布鲁克以沙捞越遭到沿海海盗袭扰为借口,召来了英国军舰“迪多号”,剿灭了一个名叫萨里巴斯的海上达雅克人部族。接着,他又搭乘另一艘英国舰只“萨马兰号”来到文莱都城,逼迫文莱统治者与他达成一项初步协议。其中,文莱方面许诺开放其贸易,不与除英国之外的其他大国结盟,还保证要镇压海盗活动。更重要的是,苏丹在协议中被迫同意布鲁克有权把沙捞越省督的职位传给他的继承人,这个继承人又可以将省督职位再遗赠给其后代。这样,布鲁克乃至英国便获得了对沙捞越的永久统治权。

布鲁克并没有满足于以上这些让步,根据他的授意,英国的“萨马兰号”舰于1844年把文莱苏丹的叔父穆达·哈希姆由沙捞越护送回文莱都城。穆达·哈希姆曾任文莱朝廷的首席部长,因其兄弟罗阇·阿佩在争夺苏丹王位的斗争中败北并被处死,他也受到牵连而遭贬,被派到沙捞越担任省督,是詹姆士·布鲁克的前任。英国人来到后,他与英国人联系紧密,是英国人在文莱的理想代理人。因此,英国人把他护送回文莱都城,用枪炮逼迫苏丹让他官复原职,重新当上了首席部长,英国人实际上控制了文莱的朝政。

英国人对文莱内政的干涉引起了许多文莱贵族的不满,他们推举苏丹的亲家乌萨普为首领,形成了一个反英集团。他们与占据马鲁杜湾一带的一股海盗势力联合起来,准备用武力赶走穆达·哈希姆及其英国支持者。但英国人先下手为强,于1845年动用英国远东舰队的力量剿灭了马鲁杜湾的海盗,并处死了反英集团的首领乌萨普。英国人的这一行动激起了几乎所有文莱贵族的愤慨,他们在苏丹的儿子哈什姆的带领下,诛杀了穆达·哈希姆及其家族成员,只有他的儿子和两个兄弟得以逃脱。

穆达·哈希姆被杀使英国人失去了其在文莱朝廷的代理人。布鲁克认为这对英国和他本人来说都是奇耻大辱,便要求英国海军上将科克伦再次动用其远东舰队对文莱采取报复行动。英军轻而易举地攻下了文莱都城。文莱苏丹及其朝廷官员都逃入丛林地带。后来经过谈判,苏丹又返回文莱都城重新掌政,但其地位已被大大削弱。

在英国人的威逼下,文莱被迫于1846年12月18日与英国签订了一项条约,把文莱的纳闽岛割让给英国。该岛煤炭资源丰富,而当时轮船的耗煤量很大,单靠船上装的煤不能远航,所以纳闽岛可以用作航船的加煤站,这对英国海军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条约签订6天后,英国人即占据了该岛。布鲁克由于索取纳闽岛有功而受到了英国官方的嘉奖,被任命为驻文莱及婆罗洲其他已独立国的总领事,英国政府则委任他为纳闽岛的总督,英国女王还奖给他一枚英国最高勋章——巴斯勋章。

四 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1847年,布鲁克按照英国政府的旨意,迫使文莱苏丹签订了不平等的《英国文莱友好通商条约》。条约规定:开放文莱各港口,以便于英国船只自由出入;对进入文莱领土的英国货物定出固定的关税税率,每吨征收一文元;英国公民在文莱享有治外法权,其所涉及的刑事案件一概交由英国驻文莱总领事审理;未经英国政府同意,苏丹不得将其领土转让给他国或他人;除英国人外,不得允许任何人移居北加里曼丹;双方协同防范和镇压海盗。条约还规定双方公民在对方国家均享有最惠待遇,但实际上当时能到英国去的文莱人寥寥无几,倒是英国人可以频繁来到文莱,所以享受这一优待的只是英国人。

《英国文莱友好通商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文莱已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变为受英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尽管条约未明文规定文莱的政治统治权归英国掌握,但有关共同抗击海盗和不得割让领土的条款,使英国有权在镇压海盗的借口下镇压文莱国内的反英势力,干涉文莱的内政和外交,所以英国实际上已把文莱划归自己的势力范围。19世纪末期,当英国感到它在东南亚的利益受到其他西方列强的威胁时,它便以1847年订立的这个条约为依据,把文莱变为英国的“保护国”。

1847年条约签订之后,布鲁克及其侄子查理士·布鲁克便在英国政府的默许和纵容下,肆无忌惮地扩张其沙捞越领地,先后吞并了当时文莱的一大半领土,其中包括穆卡、民都鲁、巴兰、林梦等地,把这些地区都纳入了沙捞越的版图。布鲁克所采用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利用和支持地方争端,破坏文莱的主权,拒交割让费,用金钱利诱,实行炮舰外交,直至公开侵略。面对布鲁克的扩张野心,苏丹曾想通过外交途径来保住文莱领土,他呼吁英国政府制止布鲁克的侵略行动。英国政府根本不予理睬。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文莱转而求助于美国。美国一直想同东南亚国家建立贸易关系,早在1845年,它就提出要同文莱缔结一项保护性条约,但在当时被文莱拒绝。文莱于1850年同美国订立了一项贸易协定,但未得到执行。1865年,美国派C. L.摩西担任驻文莱总领事。苏丹便利用这一机会争取美国的支持。摩西到任后,文莱苏丹就把文莱北部的沙巴租借给他,想借用美国的势力来制约布鲁克对文莱领土的蚕食。但摩西不久便把他的租借地转卖给美国商人约瑟夫·W.托里。托里因不善经营,面临破产,又把沙巴转卖给奥地利驻香港总领事巴伦·冯·奥弗贝克和英国商人艾尔弗雷德·登特。这样,文莱苏丹争取美国人支持的努力便告落空。

1877年12月,奥弗贝克为了延长沙巴的租借期限前往文莱谈判,结果与文莱苏丹和海务部长达成一项协议。文莱方面把沙巴租借给奥弗贝克和登特,每年获得1.5万美元租金。但这片72.5平方公里的土地已在18世纪初被文莱苏丹赠予苏禄苏丹,以感激苏禄苏丹帮助文莱平息了一场叛乱。但后来的历任苏丹均不承认苏禄对这片土地拥有主权。当得知苏禄与文莱对这一地区有争议时,奥弗贝克便争取奥地利政府出面支持他的租借权,但奥地利政府对这片土地不感兴趣。他只好作罢,于1879年卖掉了他的租地股份,让英国商人登特独自经营这一地区。

1881年8月,继英国保守党执政的自由党政府授予由登特组织的“英国北婆罗洲公司”一份特许证书,并于同年11月公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英国自由党人曾一向批评保守党人的殖民政策,本来登特是不会得到英国政府授予的特许权的。但当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加剧时,正是自由党人政府以公文形式肯定了北加里曼丹的殖民地化。当登特知道问题将如愿得到解决时,未等正式文件下达,就组织了一个有80人参加的“英国北婆罗洲公司筹备处”,把北加里曼丹的所有权出卖给它。特许授权新建立的“英国北婆罗洲公司”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英国北婆罗洲公司筹备处”的全部权利。此外,英国特许证书还强调,未经英国政府允许,公司不得转让其权益;公司准备废除奴隶制,不干涉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及其他习俗;当公司与当地居民或外国居民之间发生争执时,公司也要同英国政府磋商。特许证书规定任命公司驻北加里曼丹的总代表,必须得到英国政府的认可。该公司还应保证为皇家舰队建立基地提供必要的条件。

英国政府对“英国北婆罗洲公司”租借地的承认和支持,虽打消了西班牙等西方列强染指沙巴的企图,但拉开了英国人之间对文莱剩余领土争夺的序幕。以查理士·布鲁克为首的沙捞越王朝和以登特为代表的“英国北婆罗洲公司”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虽然他们都是英国人,但他们之间争夺地盘的激烈程度并不亚于西方国家之间对殖民地的争夺。1882年,查理士·布鲁克统治的沙捞越兼并了巴兰地区。1884年,“英国北婆罗洲公司”获得了巴达斯地区的租借权。但海务部长不同意,未在租约上盖章。同年,海务部长把楚桑和林梦两地割让给沙捞越,但未得到文莱苏丹的批准,因而也不合法。

文莱在遭到英国人肢解的同时,内部也出现了新的动荡。1884年,林梦人民因不堪忍受苛捐杂税的重负而举行起义,杀死了两名征税官员,接着又向前去平息动乱的海务部长乘坐的船只开火,打死了5人。1885年,刚刚继任苏丹的哈什姆·贾利鲁尔·阿拉姆试图扭转局势,他要求查理士·布鲁克出兵帮他镇压叛乱,但遭到拒绝。苏丹哈什姆还曾试图收复巴达斯、楚桑及林梦地区,但均未成功。在查理士·布鲁克、“英国北婆罗洲公司”及英国驻纳闽岛总领事利斯等多方压力下,苏丹哈什姆被迫分别于1885年和1887年最后同意割让楚桑和巴达斯两地,但仍拒绝割让林梦地区。此时,利斯总领事向英国外交部建议,要彻底肢解文莱,只给文莱保留都城及穆阿拉两地。苏丹得此信息后,立即致函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要求她出面干预,阻止对文莱领土的进一步肢解。

1887年,英国政府派弗雷德里克·韦尔德到文莱解决其前途问题。韦尔德向苏丹建议,由英国对文莱提供保护,并派一名驻扎官帮助苏丹管理林梦地区。文莱苏丹同意接受英国的保护,但不同意派驻扎官的做法。英国政府也乐意提供保护,出于财政考虑,它也不愿派驻扎官。1888年9月17日,文莱同英国签订了保护协定,规定文莱接受英国的保护,文莱苏丹继续行使其国内统治权,其对外关系由英国政府代管,但英国享有关于苏丹王位继承的决定权,从而确立了文莱成为英国“保护国”的地位。协定还规定,把沙捞越和沙巴列为与文莱打交道的“外国”,文莱被迫明确承认了这两地的分离。

文莱变为英国的“保护国”后,其领土完整没有真正得到保护,林梦地区很快又成了英国人肢解的目标。林梦是文莱剩余领土中最富裕、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其生产的粮食养活了文莱大多数人口。1890年正当文莱苏丹准备最终平息那里的叛乱的时候,查理士·布鲁克抢先兼并了该地区,其借口是林梦的首领们决定接受沙捞越的统治。文莱苏丹及其部长们坚决不承认沙捞越对林梦的兼并,并拒绝接受其交付的赔偿金。林梦的丧失使文莱人生活无着,许多人举家迁往沙巴和其他地区,官吏们则乘机加紧勒索和贪污,从而引发了新的反抗和起义。

1899年,文莱剩下的两个较大的地区都东和白拉奕爆发了严重的动乱。起义者最初将斗争矛头指向文莱朝廷的征税官员,但后来在查理士·布鲁克的利用和鼓动下,起义者要求沙捞越提供保护,并要求把这两个区并入沙捞越。查理士·布鲁克见时机成熟,便要求英国外交部允许沙捞越兼并都东和白拉奕。英国政府被他说动,准备对文莱施加压力,逼文莱割让其剩余领土给沙捞越。但当时发生的两件事使英国政府改变了态度。

第一件事是1903年在文莱发现了石油,这使文莱的重要性陡然上升。英国殖民部函告英国外交部说:“要对文莱苏丹施加一切影响,以防这些石油的开采权落入私人之手。”也就是说,不能再让查理士·布鲁克兼并文莱剩余领土及油田,而要把文莱直接置于英国政府的控制之下。第二件事是文莱苏丹哈什姆顶住英国人的压力和利诱,坚决不割让一寸领土。尽管那段时间他本人的财政极度拮据,他也丝毫不为查理士·布鲁克许诺的大笔赔偿金所动。同时他还呼吁土耳其、美国等国家出面维护文莱的生存。

由于以上事态的发展,英国政府转而决定在文莱设立驻扎官,把文莱纳入英国官方的管辖范围之内。1905年11月,英国驻文莱领事开始与文莱苏丹谈判设立驻扎官问题。同年12月3日双方订立条约,规定英国对文莱实行全面的“保护”,派一名驻扎官管理文莱的内政和外交事务,同时文莱的苏丹王朝保持不变。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附加议定书,就文莱苏丹及其部长们所享受的待遇和赔偿做出明文规定。1906年1月,条约经双方签字后正式生效。

驻扎官制的建立虽然使文莱避免了彻底亡国的厄运,保住了其所剩不多的领土,但使文莱的行政、司法等内政大权继外交大权之后丧失殆尽,其对内对外政策都由英国驻扎官决定和执行,苏丹政权已名存实亡,文莱从此完全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