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微表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FBI探究五官(1)

不同器官的不同微表情有时可以表达同一种心理。所以,只要我们能将五官的微表情一一掌握,就一定可以轻松地、有配合地做到准确辨识谎言,从而识破人心。

第一节 眼睛神态

眼睛神态,就是我们常说的眼神,是一个多义词,通常指我们通过眼睛所传达出的心理信息。当我们在面对一个陌生人时,一般会通过观察他的形态和神态两方面来获取信息,对他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形态以观察外形为主,神态则以观察“神”为主,而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自然就成了人类最传神的器官,所以神态的“神”,主要就是指眼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在需要辨别他人心意的时候,第一时间去观察对方的眼睛,以希望看到对方的真实情感。简单地说,眼神是心灵之窗,心灵是眼神之源。

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就认为,通过观察他人的眼睛,可以辨识出他人的善恶。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由此可见,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经能通过观察他人的眼神来辨别善恶忠奸,而且在对方说话的时候,人们也可以通过对方的眼神变化判断对方到底在讲真话还是在说谎话。

FBI通过科学实验发现,直径仅有大约2.5厘米的眼睛中,却蕴含着大约1.37亿个细胞。它们负责采集外界的光敏信号,采集人类所处的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传递给大脑。这些感光细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也就是说,即便是人类一个转瞬即逝的眼神,都蕴含着千万条信息量。不仅如此,眼睛的底部还具备三级神经元,其功能和大脑皮质细胞一样,有着强大的分析综合能力,可以说,眼睛就是大脑的直接延伸产物,它的一切变化都受到大脑的实时操控,所以,只要人类产生了心理变化,这些心理变化的内容都会通过眼睛传达出来。它是当之无愧的最复杂的人体摄像机,也是人们表达丰富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秘密的工具。

FBI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通过观察他人的眼神变化,可以轻松做到了解内心状况的目的。通常情况下,眼神一般分为清澈和浑浊两种类型。虽然眼神的清澈与浑浊很容易区分,但是在清澈的眼神中又有“奸邪”和“忠直”之分。如何分辨这两种眼神,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辨别手段了。如果我们想要从对方的眼神中区分出奸邪和忠直,就应该先观察他的眼神在动态和静态时的表现。比如说,有的人在静态时眼神沉稳有光,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时眼神则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像春天树木抽出的新芽,这种在静态时清澈沉稳,在动态时锋芒外露的眼神,就是属于纯正正直而且不加掩饰的眼神。

如果在静态的时候眼神如萤火微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在动态的时候眼神像流动的溪水,虽清澈但游移不定,那么可以判断,这个人在静态时的眼神是掩饰的眼神,在动态时的眼神则是心中别有想法、奸心内萌的眼神;而如果一个人在静态时眼神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在动态时眼神像受惊的麋鹿一样惶恐不安,那么他静态的眼神就代表有智慧却不愿利用,动态的眼神则代表了想要图谋取巧,却又惧怕被人发现。这最后一种眼神正是FBI在审讯中最常见到的一种眼神神态。

FBI在总结了众多实验数据之后发现,如果我们在征求他人意见时,对方目光坦诚、清澈、温和,那就说明,他在真心思考我们提出的问题;如果他的目光狡黠隐晦,那么很可能他在敷衍我们,甚至对我们另有所图。在生活中,我们还常常会遇到一种清冷的眼神,经常使用这种眼神的人,通常谨慎多疑,性格冷漠,喜欢置身事外。所以这种人在生活中很少有朋友,因为他的这种眼神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不和善,实际上这种人是没有歹意的,只是他多疑的性格让他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眼神。如果对方的眼神暗淡,没有光泽,那通常表明他的性格比较软弱,对生活多持逆来顺受的态度,不会主动为自己争取机会和利益,面对生活困境时态度消极,缺乏意志力和决心,只会怨天尤人。这种人其实就是鲁迅先生笔下“怒其不争”的代表。

FBI就曾利用眼神的含义破获了一起变态杀人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一个声名狼藉的变态杀人狂魔——哈维·瑞莫·格拉特曼。在那个时代,他的作案手法和作案思路可以说是属于“开创性”的,后来的许多心理变态杀手和罪犯都以模仿他的作案过程为荣。

格拉特曼在每次作案前都会先伪装自己,将自己打扮成一个成功的经纪人形象,然后在报纸上刊登一条广告,说自己正在寻找合适的女性,会协助她发展模特事业等,之后就坐等受害人上门。在接待这些闻讯而来的女孩子时,格拉特曼会通过高超的骗术,骗取部分女孩的信任。之后,他会以模特事业的需要为借口,要求这些女孩在与自己独处的情况下脱去衣服,一步步瓦解这些女孩的心理防线。如果有女孩子这样做了,他就将女孩的行为解读为是对自己的引诱,继而强暴她们。为了防止这些女孩在事后将自己的罪行说出去,他还会将她们杀死。

在格拉特曼被警方抓捕之后,他拒绝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再加上当时有很多杀手也在争相模仿他的作案过程,因此,警方不能确定哪些案件确实与格拉特曼有关,法院也因此无法作出有效判决。正在此时,FBI了解到格拉特曼喜欢在作案时将受害人痛苦的表情拍摄下来,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变态心理。于是,FBI在审讯时将警方收集到的所有作案照片拿出来,一张张让格拉特曼指认,并悉心观察他的眼神变化。虽然格拉特曼一直沉默抵制,几乎不说任何话,但是,敏锐的FBI还是通过他的眼神变化判断出哪些是他犯下的罪行,哪些是其他模仿者犯下的。依据就是,当FBI提供的照片正是格拉特曼的作案证据时,他的眼神中明显带了回忆和喜悦(心理病态式)的情感。而当照片与格拉特曼无关时,他的眼神中则更多带着感兴趣的色彩,并且对照片的内容关注度也会提高很多。

最后,FBI将整理出来的照片和格拉特曼的其他罪证相对照,最终将他所犯下的罪行一一落实。1957年,法院对格拉特曼的罪行做出最终宣判,这个变态杀人狂魔最终在断头台上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第二节 瞳孔变化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之窗。”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想探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时,总会下意识地去观察他的眼睛。美国著名作家艾默生就曾说过:“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任何字典,就能够从眼睛的‘言语’中了解整个世界。”鲁迅先生也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由此可见,眼睛对人类情感的传递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实际上,眼睛也有着自己的“窗口”,这个窗口就是——瞳孔。

瞳孔是眼球中间的圆形小孔。这个小孔是光线进入眼睛的唯一渠道,它可以控制眼睛的进光量。通常情况下,瞳孔的直径变化范围是2.44-5.82毫米。如果瞳孔直径小于2毫米,就称为瞳孔缩小,如果瞳孔直径大于6毫米就称为瞳孔扩大。瞳孔缩小和扩大的极限,分别是1.5毫米和8毫米。在不同的年龄段中,10-19岁的青年人的瞳孔是最大的;中年人的瞳孔最小,比青年人大约小10%;老年人的瞳孔则比青年人小约4%。通常情况下,人在情绪活跃或者恐惧的时候,瞳孔会扩大,而在睡觉、安静或感到疲劳时,瞳孔会缩小。

FBI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种有意思的瞳孔变化现象。他们发现,在从事一些比较耗费脑力、需要人多动脑子去思考的事情时,人的瞳孔会慢慢放大,而如果人们已经进入到超负荷用脑状态时,瞳孔又会慢慢缩小。这种变化其实和人的生理机能相联系,当人在进行比较费脑筋的运动时,通常处在精神亢奋、大脑活跃的状态中,此时,瞳孔会放大,以便帮助大脑收集到更多信息资源;如果人正处于超负荷的脑力运动中,精神状态及大脑活跃程度一定是低沉的,此时人最需要的是休息,所以瞳孔会自动缩小,以此来减弱外来信息对大脑的刺激程度。

FBI经过整理总结后发现,当人们产生了喜爱、愉悦、兴奋等情绪时,瞳孔会变大到正常瞳孔的四倍左右。相反地,当他们产生排斥、厌恶、消极等负面情绪时,瞳孔又会马上缩小。如果瞳孔没有任何变化,就说明他对所看到的物体不关心或是感到无聊。

FBI研究发现,一些特殊的情况也会使瞳孔变大,比如疼痛。这实际是一种生理反应。因为人在产生痛觉的同时,会下意识地想要找到痛感的来源;吸食毒品也会使瞳孔放大,所以吸食毒品的人普遍畏光;酒精也会让人的瞳孔放大,有些交警就是通过观察瞳孔来判断司机是否饮酒的;人在脑死亡的时候瞳孔则会完全扩散,所以在医学中,瞳孔扩散就代表着死亡。

FBI发现,人在陈述事实的时候瞳孔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排除某些外界因素的干扰,比如疾病造成的疼痛、没有其他外界吸引元素等),但是,如果这个人试图编造谎言,瞳孔就会因为心理紧张而放大。这种现象已经被很多家长在无意中使用,他们在判断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说谎的时候,一般都会要求孩子看着自己的眼睛,以便于观察孩子瞳孔的变化,来确定孩子有没有说谎。

观察他人的瞳孔甚至已经成为某些职业不可或缺的谋生手段。比如说,魔术师在表演猜牌魔术的时候,通常都会紧盯着对方的眼睛,经过对对方瞳孔变化的观察,来判断出对方想要哪张纸牌,所以魔术才永远保持神秘,被观众们所喜爱;精明的商人也懂得观察顾客的瞳孔,如果顾客在挑选物品的时候,对某件物品产生了兴趣,那他的瞳孔一定会随着喜爱情绪的产生而扩大,这时,某些商人就会趁机在销售时上抬价格。

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想要在无形中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和态度,那就必须学会观察对方的瞳孔,而如果自己想要做到真正的不露声色,那就需要给自己准备一副墨镜。比如世界知名谈判专家阿里斯多德·亚娜西斯,每次在与他人谈判的时候,总会戴上一副庄重的墨镜遮挡住自己的眼睛,以此来掩盖自己真实的心理变化,让对手不能准确捕捉到他的真实情绪,所以他才能在谈判中永占先机。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是不善于观察他人的人,看不清楚别人的瞳孔变化怎么办?”实际上,我们用不着把别人的瞳孔变化看得清清楚楚。FBI早就证明了,虽然我们不能够看清和掌握所有的变化,甚至我们可能都没刻意观察过对方瞳孔的变化,可是我们的潜意识已经接收并且识别了对方想要表达的信息。所以说,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在想做判断的时候,迅速瞥一眼对方的眼睛,而不用一直盯着仔细看,就能让我们对对方的真实情绪产生一个初步判断。

第三节 视角变化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你可能喜欢拼搏,可能喜欢谋划,也可能喜欢顺其自然。其实,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和我们的认知有着直接关系,那些被我们的认知所认同的事物自然就被我们喜欢、选择,而那些不被我们的认知所认同的事物,就会相应地被我们厌弃、排斥。但是谁都知道,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我们的喜欢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也不会因为我们的厌弃就消失在我们的世界里,此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视角变化,来表达我们的喜欢或者厌弃。

FBI经过多次实验后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周边的客观事物,而且会通过这些视角的变化来传递人们的内心情绪。比如说,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喜欢俯视他人,而且享受他人用仰视的角度来注视自己。就好比一辆公交车和一辆小轿车“并驾齐驱”的时候,公交车靠近车窗的人大多喜欢俯视小汽车内的人,因为这种俯视的角度会给人带来一种奇特的优越感。而小汽车内的人则多会拒绝仰视公车内的人,即便他注意到有人在观察自己。因为仰视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崇拜,而他们不认为自己会崇拜一个搭公交车的陌生人。

仰视和俯视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算多,但是这两种视角对人的影响却是极深的。比如,男人在择偶的时候通常会带着俯视视角。FBI研究发现,大多数男人在选择妻子的时候都会倾向于选择“不如”自己的女性(比如学历、收入、地位比自己低等),而大多数女性则不具备俯视情结。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男性的征服欲望比较强,一旦这种欲望不能得到释放,对男性的心理或生理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女性则多带有仰视情结,一旦对某种事物取得认同,她们就会经常使用仰视的方式注视对方,这不仅会让被注视的人产生愉悦感,还可以增添女性自身的魅力。

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视角还是平视和斜视。这两种视角被用于日常交际中的各个场合,并不局限于某些特定场景中。在正常的沟通交流中,采用平视也就是正视的视角观察对方,既是一种交际礼貌,也是对沟通者的尊重。如果我们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不正视对方,那很容易会引起对方的疏离感,对方会因此认为我们没礼貌,从而在内心中拒绝我们。所以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应该尽量正视对方,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