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神奇的60个经典定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墨菲定律

墨菲的一句玩笑话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对他的某位运气不太好的同事随口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坏,让他去做就一定会更坏。”

一句本无恶意的玩笑话最初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含义,只是说出了坏运气带给人的无奈。或许是这世界不走运的人太多,或许是人们总会犯这样那样错误的缘故,这句话被迅速扩散,最后竟然演绎成: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因为它起源于墨菲的一句玩笑,所以就被人们命名为“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怕啥来啥。也就是说,人们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现了会犯错误的苗头,还深知犯这样的错误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于是就会在心里莫名地担心着这一切发生。可是,不幸的是,每每这种担心都会变成现实,给人当头一棒,让人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后悔不迭。

这简直是在对人进行精神摧残。

“墨菲定律”好像是冥冥之中的上帝在跟人开玩笑,所以人们面对墨菲定律的时候总会有啼笑皆非、无所适从的感觉,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把它归于运气,否则,也真的无法解释“墨菲定律”的存在。

于是,消极的人就会把它当作借口——既然难以避免,那就顺其自然好了,心存侥幸,根本就不去管它;或者只是一味地抱怨自己的运气太差,变得消沉,毫无斗志。很显然,消极的人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怪圈,其结果只能是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岂不知,虽然“人类有一个难以避免的弱点,就是容易犯错误,永远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虽然“错误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与错误共生是人类不得不接受的命运”,但是消极的人似乎忘记了“错误是成功的垫脚石”、“只有多犯错,人们才会多进步”,况且“即使上帝关上所有的门,也会给你留扇窗”。

真的没有必要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只要接受错误,并从中不断学习,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好了。

一切与运气无关

想象你有10双袜子,尽管你细心保管,可结果还是丢了6只。这种情况下,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结果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太好判断,但最幸运的和最不幸的两种情况,却是可以想象得出的。

最幸运的:丢掉的6只袜子刚好来自3双袜子,所以还剩下7双完整的袜子;最不幸:6只丢失的袜子来自6双不同的袜子,所以只有4双完整的袜子。而用概率论进行分析后发现,最终得到最坏可能的结果比得到最好可能的结果的可能性要大100倍。

所以,这并不是运气好坏决定的,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概率问题罢了。

正如同西方人注意到的一件经典怪事:早餐时,在餐桌上所吃的面包片,如果不小心掉了下去,大部分情况下总是涂了奶油的一面着地,弄脏面包倒是小事,弄脏地板可实在烦人。

针对这一怪现象,1995年,英国记者马修斯借助自己擅长的数学工具,运用力学原理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计算后得出的结果是:面包一定把地板弄脏的客观原因是——地球引力、餐桌高度和面包片被碰出桌边的水平速度三者联合作用,使面包片在落地的过程中恰好翻转180度,结果就是涂奶油的那一面着地。如果把餐桌高度或者地球的引力改变一下数值的话,就不会出现“涂了奶油的一面着地”的结果了。

也就是说,“墨菲定律”的存在,并不是坏运气在和人捣乱,而是客观条件起了决定作用。同样,由于受人的身高的决定,餐桌不可能改变高度,地球的引力更不可能改变,所以“墨菲定律”就不可避免地一次一次地出现。

这一切告诉我们:不管你愿意与否,出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与错误共生,是人无法回避的状况。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

这是人类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所以最好的对策就是正视它,接受它,并尽可能地避免或把损失降到最小。这是一种最可取的积极的心态。

而自顾自地祈祷上帝的福佑,是于事无补的。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美国心理励志大师卡耐基的事业刚起步时,在密苏里州举办了一个成年人教育班,在美国各大城市开设了分部。卡耐基花了很多钱在广告宣传上,而且别的各项开支都相当大,尽管当时的收入不少,但他发现连一分钱也没有赚到,一连数月的辛苦劳动竟然没有回报,卡耐基不由得陷入了苦恼之中,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整天里闷闷不乐,神情恍惚,他甚至不想再继续他的事业了。在矛盾心理的折磨之下,他找到了自己中学时代的生理老师乔治·约翰逊。

听了卡耐基的诉说,约翰逊只说了一句话:“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只一句话,卡耐基如醍醐灌顶,苦恼顿时消失,精神也振作起来:“牛奶漏光了,怎么办?是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还是去做点别的?打翻的牛奶已成事实,不可能再装回到瓶子里去了,而我们要做的,是找出教训,然后忘掉这些不愉快,把要做的事做得更好。”

于是,卡耐基不再想以前的苦恼,而是把精力全部放到了这项事业中去,后来终于取得了应有的回报。

已发生了的事不可能再从头开始,如果一味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之中,只会使事情越做越糟,不如从这些事情中总结经验,把要做的事做得更好。

有三只青蛙不小心掉进鲜奶桶里。第一只青蛙说:“这是神的意志。”于是,它盘起后腿,等待着。第二只青蛙说:“这桶太深了,没有希望了。”第三只青蛙说:“糟糕,怎会掉到鲜奶桶里,幸亏我的后腿还能跳。”于是,它奋力往上跳起来,一边在鲜奶里划,慢慢地,它觉得自己的后腿碰到了硬硬的东西,原来是鲜奶在青蛙的后腿的搅拌下,渐渐变成了奶油。凭着奶油的支撑,这只青蛙奋力一跳,出了奶桶。

既然危机和失误是不可拒绝的,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事前想得更加全面细致,尽量防止人为失误;使失误在事中造成尽可能小的损失,及时补救;事后认真总结,积极探求反败为胜的方法并努力去实践它。

在现代社会,对于失败的容忍精神已成为一个积极、创新、追求成功的企业的精神内涵之一。埃默生电器公司的奈特说过:“你要有承担失败的能力。除非你肯接受错误,否则你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突破。”微软的比尔·盖茨曾经对他的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说:“如果你所有的研究项目都是成功的,那你的工作就是失败的。”

微软公司甚至提出“没有失败说明工作没有努力”,向每个员工灌输正确对待失败、尊重失败的思想。微软员工中没有人惧怕失败,他们都习惯于将失败看做是走向成功的垫脚石。微软的管理层也是一样,一旦员工出错,他们所采取的方法不是批评、斥责或扣发薪水,而是冷静理智地分析出错的过程。

微软的做法是对失败的尊重,所以,失败也就成就了微软的成功。用微软的话说:“失败是成功的一种需要。”当我们用“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来做自我安慰的时候,微软已经把它当作了一种理念,用来指导工作。这确实是一种境界,难怪微软会取得令人胆寒的成功。

作为管理者或个人,会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变得越来越聪明,但是仍然会犯错,甚至失败。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不可避免的失败视为成功的前奏,客观辩证地面对、接受失败,从自己的不足中吸取教益,对自己的力量重新估价,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继而找到自己新的位置。因为一次重大的失败,往往预示一次重大的变革,一次取得更大成功的机遇。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说得真好,因为“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是在无端地浪费时间、精力、机会,是在做无用功。

不要害怕失败

南方的森林中有一种张飞鸟,它对自己要求非常高,决不允许自己犯错误。有一天,它无意中飞到一户人家的屋子里,这位主人外出时随手把门给带上了。张飞鸟找不到出口,十分自责。它懊悔地一次一次以头撞墙,以此来惩罚自己。它越撞越气,越气越撞。当主人归来时,在地上捡到了一只撞破脑袋的死鸟。

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应该吸取张飞鸟的教训,永远不要害怕失败,永远不要丧失尝试的勇气。当你连连失败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要知道,你距离成功的距离是越来越短了。因为虽然我们又一次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但是换个角度思考一下,我们难道不是成功地找到了行不通的途径?

医学科学家乔纳斯·索尔克博士就是通过200次不成功的试验成功地发现了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的疫苗,结束了这一病症对人类的肆意蹂躏。在第201次实验中,有人问他:“你怎么看待先前的200次失败?”索尔克博士回答说:“我并不把前面成功的200次试验看作是失败,那只不过是尝试而已。就是那200次的尝试让我增加经验,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没有前200次的尝试,我不可能有第201次时的结果。”

很多事业成功的人都有过失败的经历,但是他们并没有意志消沉、丧失斗志和畏缩不前。成功之路就像饥饿的人去吃饭一样,当你已经吃了5个馒头但是还没有饱的时候,不要放弃,因为你只要再吃一个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不再饥饿了。5个馒头都吃了,再吃一个又何妨?已经失败多次了,再失败一次又何妨呢?

当杰克·韦尔奇在塞勒姆高中读最后一年的时候,在学校举行的冰球赛中,韦尔奇所在的班的球队击败了3个球队,赢得了这3场比赛,但在随后的6场比赛中,这支球队却连续败北,而且5场都是一球之差,所以,在第10场比赛中,韦尔奇极度地渴望获胜。当时韦尔奇是他所在队的副队长,在这最后一场比赛中,韦尔奇自己打进了两球,队员们顿时精神大振。双方在打成2比2后进入了加时赛,但是对方球队很快就进了一球,第10场比赛又输了。

韦尔奇沮丧极了,头也不回地冲进了休息室,大家正在那里换球衣的时候,门突然开了,韦尔奇的母亲大步走了进来,一把揪住了他的衣领,冲着他大吼道:“如果你不知道失败是什么,你就永远都不会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如果你真的不知道,你就最好不要来参加比赛。”在那么多球员面前,韦尔奇遭到了羞辱,但母亲的那些话他一辈子都没有再忘记过。后来他回忆说,正是母亲的热情、活力、失望和爱才使得她闯进了休息室,母亲一直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她教会了他竞争的价值,教会了他如何面对胜利的喜悦和前进中必要的失败。

不要畏惧失败,失败的背后所藏匿的往往就是成功,再坚持坚持,向前走一步,成功就会展露在你眼前了。

在纠错中成长

害怕犯错,就会停滞不前;停滞不前,同样是个错误。在竞争中的搏杀,需要谨慎,更需要勇气,小心翼翼不敢向前虽然可以少犯错误,但也会失去很多成功机会。所以,企业也好,个人也好,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事物就是在不断犯错和改错的过程中得以发展的。

雀巢公司的主打产品是巧克力棒和速溶咖啡两大系列产品,并且这两大系列产品堪称闻名遐迩;雀巢公司共有400多家工厂,分布于世界各地60多个国家中;雀巢公司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总部领导下的约200多个部门完成;雀巢公司年销售额达到477亿美元以上,销售额95%来自食品的销售,销售额98%来自国外……因此,说雀巢是世界最大的食品制造商,一点都不过分。但就是这样一个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在近130年的发展历史中,竟然遭遇了几次足以令雀巢“永世不得翻身”的风险和困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运输困难,使得进出口受阻,牛奶成了紧俏商品。雀巢决策层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于是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大量大笔借债购买工厂。1920年,雀巢又在巴西建厂。雀巢债务总额到这个时候已经高达8500万瑞士法郎。1921年1月,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汇率出现波动,原料价格飞涨。而此时的雀巢,更是捉襟见肘。一段时间以来的过度扩张给雀巢公司带来了严重的财务危害,雀巢公司损失惨重。

为挽救危局,雀巢做了两件事:

1.果断关闭部分工厂。

2.变革组织方式,任用瑞士金融奇才达普勒做公司总裁。

达普勒上任时,雀巢银行贷款达2.93亿瑞士法郎,股票总值跌去整整一半,美国市场的损失更是惨重。

达普勒的对策很简单:

1.各国分公司自理收支平衡,自行控制生产成本,想办法还清自己欠的债。这一招很快见效,一年之内,负债迅速下降。

2.整顿美国市场,回归欧洲市场,卖掉大批美国工厂,将更多关注投向欧洲民众口味。

1929年,雀巢恢复了元气。1977年,雀巢的销售额达到200亿瑞士法郎。然而,石油危机却使咖啡豆和可可的价格分别上涨4倍和3倍,然后又快速下跌而后又反弹,到1980年,雀巢公司的利润和销售额之比由3.8%下降到2.8%。造成这种损失的原因一方面是宏观环境变恶、通货膨胀、财政系统障碍,另一方面则是雀巢公司内部决策层对政府的反危机政策估计不足,某些环节反应不够灵敏。

在这种情况下,雀巢再行换帅。1981年,汉穆茂赫临危受命,他认为既然国际环境对大规模投资不利,公司正好可以精心雕凿内部结构和管理。在两年内,他裁员10%,压缩固定资产投资、不必要的生产线和负债太多的分理处,减少收购、兼并和利息负担,提高用于科研开发的资金比例和管理层的培训费用,力图使管理层减少教条主义,增加灵活性。

1983年,雀巢公司的利润与销售额的比重上升到4.5%。

概率论告诉我们,无论一件事成功的几率多低,只要我们尝试的次数越多,成功的几率就越高。雀巢公司就是这样在不断犯错、不断纠错的尝试过程中发展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跨国公司的。正如同一位管理学家所说:“假如你想打中,先要有打不中的准备。”

中国有句古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意喻幸与不幸,从来都是相伴相随的。成功与失败,也是同样道理。所以,人们常用“上帝关上所有的门,也会给你留扇窗”来宽慰那些遭遇失败的人。但是如何打开这扇窗,作为管理者,却需要一些方法和途径:

——重视员工的非常规建议

管理者是企业决策的制定者,但不能时刻保证在没有员工充分参与的情况下,管理者的常规决策是最优秀的。市场变化存在偶然因素,常规性思维思考问题无法经受市场洗礼。一个善于把握大局、注重整体效益的管理者,总敢于并善于接受员工独到的见解。

——慎用“听话”的员工

一位有才干的员工,未必只会在管理者面前唯唯诺诺,因为才干随个性显现。有才华的员工会犯错、敢冒险,但多数不听话。如果你真正为公司和自己的事业着想,必须知道在适当的时候起用会“挑刺”的员工,而谨慎对待“听话”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