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行动不迅速,执行无期限(2)
一个初中毕业生,没有考上高中,就放弃了学业,他对人生根本没有什么目标,十几岁便游手好闲,整日里吃喝玩乐,自己本身也没有什么追求。在他18岁那一年父亲因病去世,他不得不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因为母亲没有什么收入,而弟弟还正在上学。他想去城里当一名厨师,可他因为没有手艺只要好先去一家餐厅当了一名服务生。在城里他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下班后就找几本书读,他和餐厅的厨师住在一起,一次他无意中听到两个厨师说最近鸡蛋很紧缺。于是他想反正自己的母亲在家也养几只鸡,不如多养一些,把鸡蛋卖到城市里,以维持生计。
于是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同意了,三个月以后为了推销鸡蛋,他跑了几家餐厅和市场,虽然吃了不少冷言冷语,但还是把鸡蛋全部卖掉了。
在这一过程,他又认识了几个鸡蛋经销商。那些鸡蛋经销商表示,如果他有更多的鸡蛋,他们都愿意买下来。这样的一个机会他怎么能轻易放掉呢?于是他辞了工作,回家办了一家养鸡厂。就这样,几年以后他成了一个很有钱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先行动起来的意愿,能让你在行动的过程中体验实际的生活经历,会使你全面地深入思考,比坐在家里想那些不切实际的理论强多了。即使最后行动的方向有误,也会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使你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有足够的经验应付类似的困难。
其实人们对认准的事不采取行动的原因,不仅仅是犹豫不决,还有畏惧的因素存在。当你对自己畏惧的事采取了行动以后,你的自信就会越来越强。若你勇敢地克服了畏惧,你会自信自己是最优秀的。这种感觉会让你有较强烈的进取心,相反,如果因为你优柔寡断而没有行动,一遇到失败,就立马感到自信心在逐渐减弱,你的斗志也会受其影响而随之降低。
认准的事就要行动起来,行动比无谓的想象更切合实际,即使你以前做得很不好,也要对自己说:我一定行。这会提高你的自信,能让你果敢地行动起来。为了你已确定的人生目标,让行动的意愿决定你的人生吧。
有千万次心动,抵不上一次行动
很多时候,一次成功的执行就躲在那些异想天开的一念之间,藏在那些一闪即逝的灵感火花之后。但想法固然重要,若没有说干就干的魄力,心动之后马上行动的干脆,就算有千万次的心动,一切事情也不会发生,万事不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罢了。
1989年4月,香港女作家梁凤仪发表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尽在不言中》,一出版便一炮打响,为她“财经系列小说”开了个好头。
此后,她开始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以近乎批量生产的方式,有系统地创作起小说来。
1990年,梁凤仪写出了《醉红尘》等6部长篇小说。1991年,她更上一层楼,竟然一口气出版了《花帜》等一系列作品。
当时,梁凤仪的财经小说发行量特别大,在港台地区刮起了一阵猛烈的“梁旋风”,她的书的出版商都赚了个盆满钵满。
梁凤仪心中一动,自己的小说既然如此受欢迎,如此能创造经济效益,为什么不自办出版社呢?说干就干,于是,她亲任董事长和总经理,成立了香港“勤+缘”出版社。“勤+缘”出版社获得了很大的声誉,由此而来的是巨大经济效益。仅仅在建社的一年半以后,“勤+缘”出版社便收回了“八位数字”的投资,并在两年以后,一跃而成为香港3家营业额最高的出版社之一。
如果没有梁凤仪的那一心动,就不会有“勤+缘”出版社的诞生,更不会有今天的壮大和辉煌。这说明不管我们有了怎样的想法,无论是实际的还是看似荒唐的,只有拥有必胜的决心,再配合确切的行动,才有成功的可能。
有时,执行和拖延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有行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人:空想家和行动家。
空想家善于谈论、想象、渴望甚至于设想去做大事情,他们总会产生很多的梦想,却很少行动,或许是缺乏实践的勇气,或许是缺乏实践的能力;而行动家则是只要有了想法,就会迅速做出反应,毫不迟疑地去尝试、去实践,在不断地行动中走向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许多空想家存在。他们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虽然时不时地喊出几句豪言壮语,却总不能付诸到实际行动中,因此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曾经有媒体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青年拿到硕士学位并在社会上闯荡了两年后,决心自己创立一番事业,而此时他恰好对市场上刚出现的一个新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开始搞市场调查、研究可行性、撰写计划书等。
就这样,足足忙了大半年后,正当他的疑问越来越多,出发的脚步越来越迟疑时,却获悉几个下岗女工早已经把这个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生意做得遍布全国了。
生活中此类人确实不少,将著名诗人艾青的“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这句话送给这些人,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他们小心谨慎,为了达到理想和目标,研究来研究去,考察了许多实际情况,制定了很多详细的计划。可就是不按照计划去执行,而是左思右想,推翻了原有的计划,重新制定计划,而新计划列出后,又马上会被更新的计划所取代……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在周而复始中时间已经白白流逝,最终也会因为拖延而一无所获、一事无成。
这些“只会想不会做”“只动脑不动手”“三思而不行”、畏首畏尾的人就是典型的只想不做或者只想而做不到的空想主义者。还有些人心中理想很多,今天冒出一个这样的打算,明天制定一个那样的计划,信誓旦旦地立志要做一个拓荒者,甚至还发出了不达目的绝不回头的豪言壮语。而结果仅仅是三分钟热度,第一天、第二天坚持了,第三天勉强地坚持,到了第四天豪言壮语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这同样也是想和做的严重脱节,心动过后没有实质性行动的表现。
不拖延,提高执行力,要心动更要行动!没有行动,一切都不会出现,哪怕是失败的经验都不会得到;没有行动,就算机遇来了,也只能白白错过;没有行动,就算运气来了,也毫无知觉。
有个落魄不得志的中年人每隔三两天就到教堂祈祷,而且他的祷告词几乎每次都相同。
第一次他到教堂时,跪在圣坛前,虔诚地低语:“上帝啊,请念在我多年来敬畏您的份上,让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
几天后,他又跪着祈祷:“上帝啊,我愿意终生服侍您,求您让我中一次彩票吧!”
又过了几天,他再次出现在教堂,重复着他的祈祷。
到了最后一次,他又跪着说:“我的上帝,为何您不听我的祈求?让我中一次彩票吧!”
就在这时,圣坛上发出宏伟庄严的声音:“我一直垂听你的祷告。可是——最起码,你也该先去买一张彩票吧!”
要中奖,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起码要买一张彩票;要成功,光有梦想也是不够的,起码要付出一些行动。如果没有行动在先,连上帝也帮不了你!
心动,不能离开行动。如果说心动像一块火石,那么行动就是一片钢板,只有两者碰撞,才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只有心动没有行动,只不过是白日做梦,决不会有所收获。
只有抓紧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不让光阴耗费在蹉跎中,踏踏实实地去把想法变成行动,才能取得应有的成绩;只有下定一个不更改的决心,历经学习、奋斗、成长这些不断的行动,才有资格摘下成功的甜美果实。只会做黄粱美梦的“空想家”永远只是拖延者,只有善于行动的实干家才能有强大的执行力,才有能力向着理想的目标,一步步踏实地迈向成功。
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心动不如行动,心动更要行动!光有理想是不够的,必须付之于行动,否则到头来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早一刻行动,就可能早一刻成功!“三思而后行”固然是应该,“三思而不行”却是万万不该。克服拖延,就是不要因为对未知的恐惧而阻挡住前进的脚步,勇于探索才是拒绝拖延的良方。
不要将任务拖到最后做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从书市买来一大堆书,想要提高自己,但结果这些书却只起到了填充书架的作用;从体育用品店买来一副昂贵的羽毛球拍,想要锻炼身体,结果这两支球拍却只起到了装饰墙壁的作用;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完成任务的计划,准备监督自己提前或者按时完成任务,结果还是拖到最后一天才匆忙完成。
这样的人对计划的事情、需要完成或者想要完成的事情,总是一拖再拖,缺乏连续、均衡完成任务的意志力。
有人对中学生假期作业的完成情况做了一个调查,并画出了一张假期时间和假期作业完成量的函数图。从图上可以看出,整个假期前3/4的时间,假期作业完成量几乎都为零,到了最后1/4的时间,假期作业完成量才逐渐缓慢上升,直至假期的最后两天,假期作业完成量急速上升并到达顶点。
从这个调查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拖延对任务完成的影响。而生活中,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很多人不管工作量多少,假如缺乏监督,长时间地坚持工作往往很难。人们总是将事情不断地往后拖,直到最后不得不完成。这种拖延习惯的影响就是:最后时刻的工作量特别大,而且任务完成质量很低。对此,心理学家做了一项实验进行研究。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实验,从实验的角度来探索一下拖延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2002年,哈佛大学的克劳斯教授做了一项实验。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者,克劳斯教授将被试者分成了A班、B班和C班。
克劳斯教授要求被试者们在3周内完成3篇论文,并告诉他们,假如他们过期不交,则视作0分。除此之外,克劳斯教授对A班的同学说,他们可以在3周的最后一天上交这3篇论文;对B班的同学说,他们需要自己预先安排好每篇论文的上交时间,把这个时间报告给自己,并按照这个时间上交每篇论文;对C班的同学说,他们在每个周末时,必须上交一篇论文。
论文都上交后,克劳斯教授对论文进行评分。并将3个班被试者的论文成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克劳斯教授发现,3个班中C班的论文最好,其次是B班,论文成绩最差的是A班。
从上述实验中3个班的被试者论文所得的分数情况,克劳斯教授得出以下结论:拖延会影响任务完成的质量,一般情况下,到最后时累积的任务量越多,任务完成的质量也就会越差。
其实,从拖延的表现可以看出,它对工作任务的顺利实施以及任务的完成来说是非常大的阻力。因此,想要控制自己,让自己按照计划完成任务,很有可能需要与拖延心理对抗。只有在战胜拖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毅力按照计划较好地完成任务。
将这种现象和上述实验所得结果相结合,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不要将事情拖到最后才做。将任务拖到最后再做,会影响任务的完成质量。而且拖得越严重,任务的完成质量就越差。
怎样才能降低或者避免拖延对于任务完成质量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实验中借鉴一些方法。
实验中的被试者同样是在3周之内完成3篇论文,但是因为上交的方式不一样,所以最后上交的论文质量也不一样。由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段完成工作任务来提高任务完成的质量,降低拖延的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个小技巧“骗”一下自己,让自己提前完成任务。比如,本来任务完成时间是一周,但是你可以“骗”自己任务完成时间只有4天,并在4天之内抓紧时间将任务完成。然后,在剩下的3天时间里,对所完成的工作进行适当的修正。
每当按时且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时,你可以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这样可以强化你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行为,从而培养出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
克服拖拖拉拉的恶习
拖拉是每个人都存在的一种天性。迄今为止,还尚未找到有效的措施彻底对付它。但我们可以尽量尝试去克服它。试试以下方法吧:
第一,找人来督促你正在做的事情。
第二,找出自己拖拉的原因,此时你要明确:只要一件事情你知道该怎么做却迟迟没有做,那你就是在拖拉。
克服拖拉需要经历两个阶段:外在表现和内心改变。但首先要彻底地改变自己以前不良的行为习惯,为自己塑造一个成功模式,明确一下自己的位置。目的就是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让拖拉成为你的绊脚石。
一般来说人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往往比较适合处理复杂的工作,而简单的工作则适合在疲惫时去做。多数人经过一夜的休息之后,在上午感觉精力十分充沛,此时就适合将手头上的工作完成,这样效率也会非常高。在工作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只有这样你的注意力才会高度的集中。
其次,要清楚地知道什么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你应该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事情上面,明确一下对你比较重要的事情,别让你的时间精力都浪费在那些“不应该做的事”上面。当你在做完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事情之后,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收获,还有没有不足的地方需要加强,对自己做出一番评价。
从重要的事情里找出你能做的事,并从它做起。成功往往就是从点滴开始做起的,那些微小的事情可以为你的成功奠定基础。不管这一天是多么的忙碌,你都要完成之前所定下的目标。适时地调整自己要做的事,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事情排在前面。
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有选择地做一件事情是至关重要的。考虑一下自己未来的发展,不要把时间精力放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也不要将时间浪费在毫无价值的事情上。
时时刻刻监督自己的行为,当你认识到自己的拖拉行为时,应该毫不留情地制止。原谅自己以前的错误,对可能出现的新错误要有思想准备。为私事和工作留出各自的时间。
但是,有时候你除了“什么都不做”别无选择,要接受这样的现实及其结果,放弃这件所谓“应该做的事”,利用这些时间让自己放松放松,接下来再去处理别的事情。
克服拖拉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它逐渐消失在你的生活中。要实现这一点,有些事要多做,有些事要少做,有些事要采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做。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不断发掘对自己适用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