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雅致生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房舍家居(1)

第一节显贵居所

1.宫廷建筑——楼宇巍峨帝王家

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几千年来,历代皇帝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自己建造宫廷。这些宫廷金玉交辉、巍峨壮观,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

“宫”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原是指“圣人”的屋宇。从秦始皇开始,“宫”成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宫殿建筑最大的特征是硕大的斗拱、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绚丽的彩画、高大的盘龙金桂,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北京故宫就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宫殿建筑的这些特征。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保留最完整的一处,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辉煌,陈设之豪华,为世界上宫殿所少见。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明朝先后有14位皇帝在这里居住,清朝有10位皇帝在这里居住。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房屋9000多间,周围的围墙周长3400多米,围墙外还修有护城河。从整个建筑布局来看,故宫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称“外朝”,主要建筑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两侧是文华殿和武英殿。“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外朝”后面部分是“内廷”,也叫“后廷”。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御花园。内廷的东西两侧是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故宫这处宏伟华丽的古代宫廷建筑群,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1)宫殿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故宫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代表专制皇权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其中最主要的太和殿又处于前朝的中心位置。从建筑本身上看,太和殿在整座紫禁城中体量最大,用的是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最高等级的金龙与玺式彩画和最讲究的菱花槅扇门窗,充分体现了皇权为中心,皇权第一的思想。

紫禁城的大门午门正面在城墙上开了三个门,左右侧面又各开一门,称左右掖门。为什么要开五个门呢?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用处。中间大门是专供皇帝出入紫禁城用的;除皇帝外,皇后在成婚时可以从此门入宫;经过皇帝金殿御试,中了状元、榜眼、探花的头三名也可以经此门出宫,但只(故宫太和殿)许走一次。正面的东门是为文武百官出入用的;正面的西门是供皇家的王公出入的。东西两侧的掖门,在皇帝升殿会见诸侯群臣时,文官出入东掖门,武官出入西掖门;举行殿试时,赴考的各地进士,按名次排列,单数走东掖门,双数走西掖门。一座皇城的大门,在使用上就体现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在中国的礼制思想中,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左祖右社,就体现了这些观念。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祖庙,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明清两代每逢新皇帝登极,或有亲政、大婚、上尊号、徽号、万寿、册立、凯旋、献俘、奉安梓棺、每年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及岁暮大祫等等大事,均需告祭太庙。

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历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将自己比作“天子”,认为代表土地和五谷的社稷是国家构成的基础,因此现代中文中还有“江山社稷”一词。皇帝在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要在社稷坛举行大祭,如遇出征、班师、献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举行社稷大典。

(3)前朝后寝。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前朝部分主要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座大殿,其中最主要的是太和殿,它是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每逢皇帝登位、做寿、结婚、军事出征,以及新年、中秋等重大节日,皇帝就在这里接受百官朝贺,颁布命令,所以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的中心。从天安门经午门到太和殿,需要经过几重殿门,几重广场,这些殿门和广场在体量和形式上都有变化,广场由狭长到宽广,由小到大;殿门也是大小相间。用以衬托出太和殿的重要地位。

在建筑的安置上,中国古代喜欢把重要的建筑建在高的台基上以显示它们的威势,所谓“高台榭,美宫室”,就是这个意思。太和、中和、保和三座大殿共同建在一个台基之上,台基有三层,共高8。17米。另外,在广场两侧有两座配殿及其他的房屋相围,它们的体量都比三大殿小,都建在比较低矮的台基上,从而更加突出了太和殿的显赫位置。

后寝部分的房屋类型比前朝的多,这里有供皇帝日常办公的用房,皇帝、皇后、皇太子、皇妃、皇太后等人居住用房和供他们游乐的建筑及服务性用房。在规划上可以明显地看到把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宫殿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安排在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分列左右。

东西各六宫供皇妃居住,东西五所是皇太子住地;东有祭祖先的斋宫,西有拜佛诵经的佛堂;还有专供皇族游玩的御花园,供皇帝退位当太上皇时使用的宁寿宫,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群之间都有通道相联系,它们排列在中轴线的两边,多而不乱,显得很有次序。

2)殿外陈设

(1)华表。华表是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华表高高竖立于皇宫或帝王陵园之前,既是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体现了皇家的尊严,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华表起源于墓碑(木制),后来人们将木柱竖于交通要道,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故称“华表木”或“恒表”。不久,君主又让人们在上面刻写意见,称其为“诽谤木”(古代“诽谤”一词是中性词,指责过失的意思)。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社会相继建立,已经不允许人们在“诽谤木”上刻写“谏言”,于是,它就演变为刻上云龙纹的华表。

(2)石狮。古代宫殿大门前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石狮(或铜狮)既有辟邪的作用,又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还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习俗,成对石狮为一雄一雌,位置上是左雄右雌。另外,还可以从狮爪所踩之物来辨别雄雌。

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必定是雌狮。

(3)日晷。即日影,它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

(4)嘉量。它是我国古时的标准量器。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升、合、龠。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

(5)吉祥缸。置于宫殿前盛满清

水以防火灾的水缸,有的是铜铸的,古代称之为“门海”,以比喻缸中水似海,可以扑灭火灾,故又被誉为吉祥缸。每年冬天在缸外套上棉套,覆上缸盖,下边石座内燃炭火,以防止冰冻,直到天气回暖时才撤火。

(6)鼎式香炉。有盖为鼎,无盖为炉,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举行大典时用来燃檀香和松枝。

(7)铜龟、铜鹤。龟和鹤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灵动物,用来象征长寿,庆贺享受天年。最有名的被称之为龙头龟、仙鹤。

在严格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的社会,象征古代帝王至高无上权威的宫殿建筑最终反映出的实际上是古人对上天的敬畏。

几千年来,一个个在人世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帝王在建造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建筑——王宫或皇宫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如何遵从上天定出的规矩。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宫殿形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所做出的变化也都是在建筑细节上,因为“天道”是永恒不变的。其实不只是宫殿建筑,所有古代的建筑都体现了古代人对天道的敬畏、精神信仰和人文环境,值得我们后人去体会。

2.富贵园林——奇山异石法自然

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了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形式为囿,周武王就曾建“灵囿”。囿是指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并挖池筑台,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享乐。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还构亭营桥,种植花木。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此时,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私家园林逐渐增加。“园林”一词,就出现在西晋以后的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林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1)造园艺术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主要是“师法自然”,它包含两层内容:

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是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1)筑山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中,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标志着造园艺术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转到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起点,专心对自然山水模仿的阶段。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和玩赏艺术的发展,则更为讲究叠山艺术。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良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的以石为主的假山。明代造山艺术趋于成熟。明计成在《园冶》的“摄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达和普及。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叠山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障景。障景是为了不使园景一览无余地全部呈现出来,而是把一个园子划分成几个既分割又有联系的景区。游览时,会使人产生错觉或者悬念,就像是一场戏剧,有序幕,有高潮,有尾声,中间用障景隔住,随着游览的脚步,依次过渡展开,给人以好戏还在后头的悬念。许多名园都是走进园门并不宽敞,经常是绕了几个景区才能达到高潮,一些最开阔、最能使人赏心悦目的景致,总是在游览者意料不到的时候忽然出现。人们称赞中国园林时常常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就是指这种环境过渡所营造的情境。

苏州留园是中国园林障景艺术的代表。走进留园,门内是不太大的门厅,四面只见走廊,中间一方天井,廊壁间开有许多漏窗,窗外看不到什么惹人的景色,几经曲折,才从廊的尽头漏窗中窥见园景一角。这种入园的安排,园园相似,但又巧妙不同。再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许多描写都是说的障景,如进园门后:“只见一带翠障,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这座翠障,便是大观园门内以假山设置的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