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地方志,简称方志。如何理解“地方志”三个字?从分解来看,“地方”,是自然概念的“某一地方”和行政概念的方域,即一定行政管理范围的综合涵义;而“志”,也就是记、记录、记载、记述的意思。所以,地方志就是“志地方”“记志方”,记载某一行政区域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综合地情的一种图书。显然这是一个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地方志 ——地方记,也就是“志地方”记地方之谓。
编修地方志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还是中国的文化特产,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文化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中国的修志传统非常悠久,方志一词,最早出现于儒家经典之一的《周礼》(亦称《周官》《周官经》)中,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周礼》介绍,早在周朝,中央政府内设有小史、外史和诵训三种职官,其中“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诵训,掌道方志”。可见当时修志已是一种官方行为和各级地方官员的职责,于是“盛世修志”就成为一种传统。从西汉开始,中央政府又有编写国家正史的做法,现今存留下的“二十四史”(加上《新元史》和《清史稿》应为“二十六史”),大概就是周代编修方志的继承和发展。所以,中华民族编史修志所形成的文化成果蔚为大观,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堪称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祖国的方志文化受到重视,并继续向前发展,成绩斐然。特别是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发了第46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向全国正式公布了新中国第一个《地方志工作条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对修志事业作出的法规性规定,其意义非同小可,影响深远。为了认真学习、贯彻《条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同时于2006年6月6日,向全国各修志单位下发了《关于学习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通知》。要求大家抓住《条例》颁布的有利时机,认真总结第一轮修志经验,搞好第二轮修志工作。现在,银川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银川市地方志工作志》,就是认真学习《条例》,贯彻《条例》精神的一项创新性成果。银川市志办成立于1984年,一直是自治区修志先进单位,20多年来,他们始终走在全国修志工作的前列,不断为宁夏的修志工作带来许多新鲜的经验。1986年,率先创办《银川市志通讯》;1987年,正式出版宁夏第一部地情书 ——《银川市情》;1988年,出版《银川市地名志》;1989年,自治区召开首次修志表彰大会,银川市志办被评为全区修志先进集体;1995年,启动市志续修工作;1998年,出版首部《银川市志》;同年,点校本《乾隆银川小志》出版;2000年,出版第一部《银川综合年鉴》;2002年,《银川年鉴》获得国家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内公开刊号;2003年,出版《银川生活年鉴》;2004年,主办《银川60年》大型图片展在光明广场成功展示;2005年,银川市志办公室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全区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等等。
当我拜读了《银川市地方志工作志》稿本以后,感到非常激动,因为凭我孤陋寡闻的信息来源,全国各地专门给修志工作编写志书的做法,虽然不敢说仅此一家,至少也是凤毛麟角,当属勇为人先的大胆探索。历史,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的集体记忆,需要世代承传,不断发展。那么修志本身也是一种专门的历史和定项性的记忆,同样应当进行记录、总结和弘扬。如此,良志佳作才会一代胜于一代,修志的优秀文化传统就会发扬光大。所以依我看,编写自身的修志志,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事情,而且这项工作迟做不如早做,别人、后人做,莫如亲身经历的我辈自己去完成为好,这是我们这一代方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舍余其谁也!
综观《银川市地方志工作志》,全书20多万字,按类平行分列13章(前有卷首,后有附录),把全市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资料收集,人员培训(包括理论研究),修志成果(包括基层和专业志、年鉴、地情书著、旧志整理等)和读志用志以及表彰先进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述,既是全市三县(区、市)一部真实的新方志编修史,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方志编修的经验总结,堪称银川市20多年来修志的实录、全史、通鉴和珍贵的档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用性和存史、咨询的价值。《银川市地方志工作志》的出版发行,是我区修志领域的一件喜事、大事,并且可以预见,将在国内修志战线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银川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同仁,在志稿杀青之后,让我优先阅读了稿本,还要我写篇序言。以上仅是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言,旨在求教于志友,或可应约充序。
吴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