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做饭、吃药、写书和产品设计
例1,为什么很多人都知道油条最没营养但仍然非常喜欢吃?原因很简单,他们觉得油条太香了。为什么很多人知道用蒸煮的方法做菜能最大限度地保住营养、但还是喜欢吃炒的菜呢?原因也一样,总感觉炒出来的菜香。对于饭菜来说,让人吃饱并且吃得有营养是它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然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饭菜必须做得让人喜欢吃。如果饭菜做得让人看起来没有任何食欲,闻上去没有任何香味,吃起来也没有什么味道,那么饭菜的营养再高也没有用,因为人们首先根本不想去吃。
例2,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然而,为什么不能把良药做得更爽口些、让我们吃的时候不再感到那么难以下咽呢?
例3,在使用传真机时,你知道该把要传真的纸张的哪面朝上放置吗?在使用复印机时,你知道如何把身份证的正反面复印在同一张纸的同一面上吗?
例4,如果你正阅读到这里,并饶有兴趣,那么你一定是个喜欢阅读、渴望获得知识的人。那么,对于这类知识性的书籍来说,你是希望它写得有趣、易懂、非常吸引人呢?还是希望它写得晦涩难懂、只是在那里干巴巴地说教呢?答案很显然,可读性差的书会导致人们根本没有耐心和兴趣把它读完,哪里还谈得上获取其中的知识呢?
聪明的读者是不是已经从上面的例子中产生了某种感悟呢?实际上,包括饭菜、药、书以及各种电子产品在内的我们身边所有的产品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它们最基本的价值是其功能性或作用,然而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让人们更好地得到它们所带来的价值,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人们首先要能很好地使用这些产品。用一个专业一点的术语来讲,产品要具有好的可用性。不幸的是,我们的身边到处充斥着这样的只顾追求功能性、而不管用户能否很好地使用它们的产品。
本书的目的
如果你是一个产品设计人员,你是不是希望自己的产品不仅具有丰富的功能、而且这些功能都能被用户很好地使用呢?这正是本书的主要目的。通过对大量的产品界面进行分析,本书总结了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针对常见界面设计问题的策略或方法。例如,哪些功能应当被自动化?如何在有限的界面上显示更多的内容?如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如何防止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出现操作错误?界面的响应时间多快是合适的呢?如何使得产品能够让用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如何使得用户只用较少的操作就能完成大量的任务?如何减少用户的等待感?等等。
尽管本书主要侧重于软件产品的界面设计,不过正如你将从书中所看到的那样,其实所有的产品在可用性方面的设计原理和方法都是类似的,因此你也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其他的产品设计中,例如家电产品、汽车、日用物品,甚至是一些服务的设计。
本书的特点
趣味性
在写作手法上,本书力争通过自身来很好地体现书中所要阐述的原理,即要写得让读者读起来觉得很有兴趣,从而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具体来说,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具体的例子是帮助人们掌握一些抽象知识的最好途径。在很多的时候,我是通过记住例子的方法来记住一些知识的。因此,在本书的写作上,我也大量地采取了举例子的方法:不仅仅列举了正面的例子,也列举了反面的例子;不仅仅列举了软件产品中的例子,也列举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或生活体验的例子,就像前言开头部分所举的那些例子一样。实际上,这也是本书在第2章所论述的界面比拟原理的最好体现,即利用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帮助他们掌握新的知识。通过这种方法,我希望能增加本书的可读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实用性
和其他讲述用户界面设计方面的书相比,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写作视角的不同。正如在目录部分所看到的,本书是从读者在界面设计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有关的界面设计原则或原理来组织的。这样,本书不是试图向读者灌输一些知识或理论,而是着眼于帮助读者去解决他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就使得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索引性
你将发现,本书的目录就是一个很好的索引,每当你在工作中遇到有关界面设计方面的问题时,你都可以到这个索引中来查找,看看有哪一条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
有了以上的写作手法和写作视角的特点,本书最主要的目标读者将是普通的软件设计、开发及测试人员,或者说那些以前对于用户界面设计没有任何了解、但很想快速地提高产品界面可用性的人员。随着软件可用性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有关可用性设计或人机交互设计方面的知识正在日益成为软件工程师的必备技能。而对于软件开发企业来讲,通过普遍提升开发人员在这方面的知识水平,企业也将能够设计出更加好用的产品。当然,其他产品领域的设计人员也能从书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本书的内容
本书由五篇共24章组成,第1篇为易学易用篇,包括第1~6章,讨论如何设计一个容易学习和使用的界面。第2篇为效率篇,包括第7~第10章,主要介绍一些设计技巧,它们能使得用户通过很少的输入或操作就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完成大量的任务,从而提高他们的使用效率。第3篇为错误处理篇,包括第11~12章,介绍如何防止和减少用户在使用中出现错误以及如何设计出错信息。第4篇为交互细节篇,包括第13~19章,主要介绍了一些和人类认知心理相关的界面设计需要注意的细微之处。第5篇为方法篇,包括第20~24章,主要介绍了一些用户界面方面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支持和互动
虽然笔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对书稿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和推敲,但限于时间和水平,仍难免有失误或错误。特别是本书,很多内容都是源于笔者的实践和体会,一定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为了使本书能更好地服务于读者,请您将关于本书的任何问题或错误信息发至以下的链接:
● 笔者个人邮箱:novanewlife@hotmail.com
● 笔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uiexpert
● 博客视点网站:http://www.broadview.com.cn/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就本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评论或讨论,而且还可以阅读到笔者最新发表的一些有关用户界面设计的文章。
张亮
2008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