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的修辞及汉译研究
更新时间:2025-04-28 11:42:32
最新章节:主要作者简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莎剧修辞及其汉译,探究莎剧修辞语言的隐喻认知机制及其跨文化转换机制。全书分为两部分,一是莎剧的主要辞格及其汉译研究,二是意象与隐喻的研究,兼及莎剧和曹剧的“心”“风”“雨”的隐喻对比。本研究从隐喻认知的理论视角,系统阐释莎剧的修辞及其翻译,有助于更好把握莎士比亚戏剧语言,为莎剧翻译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构建认知翻译学的理论体系有所贡献。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9-1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的修辞及汉译研究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主要作者简介
- 后记
- 参考文献
- 第五节 本章结语
- 第四节 概念隐喻视角下“风”“雨”隐喻的翻译
- 第三节 “风”和“雨”隐喻及其认知
- 第二节 前人相关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八章 莎剧和曹剧“风”“雨”隐喻及其汉译
- 第五节 本章结语
最新上架
- 会员
文化、现代性与审美救赎: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
学界普遍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美学思想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但在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史上,齐美尔的名宁不能忽略。齐美尔的影响使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们把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延伸到社会学、美学、文化和艺术领域。基于文学理论、社会学、美学、艺术理论等多学科交融的视角,本书在现代性的视域下,从文化诊断、现代性碎片、现代人形象、现代艺术审美之维和审美救赎的角度对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文学27万字 - 会员
正声初起:早期桐城派作家研究
一般认为,清代桐城派的真正创立,始于乾隆年间姚鼐对“桐城文统”的有意塑造。那么在姚之前,“桐城派”的历史如何?作者认为,从康熙二十五年戴名世、朱书等拔贡入国子监开始,到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南山集》案发,这二十多年间,文坛上曾有一个以戴名世、方苞为核心的江南士人团体。相近的籍贯、趋同的志向、重叠的经历、深厚的交谊,使得他们成为一个富有影响力和传承性的作家群体。全书从时代背景、文体论、作家论三个层面,对文学34.4万字 - 会员
鲁迅台湾传播的史料整理与研究(全2册)
本书通过细致梳理鲁迅在台湾传播、接受的文献史料,力求直观而完整地呈现鲁迅在台湾传播的历史轨迹,同时亦对史实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深入的理论阐释,概括鲁迅在台湾文学、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意义。本书所提示的“台湾鲁迅”经验,不仅可为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考维度,而且也丰富了“中国鲁迅”与“东亚鲁迅”形象的历史细节和精神面向,对于重新勾勒鲁迅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50.6万字 - 会员
明清文学与文献(第十三辑)
本书为第十三辑,设有诗文研究、戏曲小说研究、文献考辨三个特色栏目。主要刊发明清文学、文献以及文化方面的优秀首发学术成果,着力呈现海内外明清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文学29.9万字 - 会员
传播与本土书写: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小说生态叙事研究
本书全景式考察了西方生态思潮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生态书写的状态、成就、困境与发展趋势,以生态叙事、中西诗学比较、“本土化”三个维度为主体构架,从生态叙事主题与修辞策略、生态叙事价值重估、“本土化”选择及途径等方面展开交互性研究,深度揭示了中国当代生态叙事的史学价值、诗学意义以及民族国家特色,并对其未来“本土化”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文学15.8万字 - 会员
文体: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要籍研究(第二卷)
四部典籍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体观念,全面爬梳和深入探究四部要籍中或隐或显的文体观念,是古代文体观念研究的必经之路。本卷所萃集的论文,正是研究历代典籍所反映的文体观念的重要成果。其中既有对《诗经》《尚书》等经部文献的文体形态以及其中潜含的文体发生学观念的考察,也有对文章总集选录《史记》篇章的文体观念辨析,又有对《典论》、唐宋类书等子部文献文体观念的诠解,更有对别集、总集、选本、文话等集部文献中文体分文学25.9万字 - 会员
海上丝绸之路与16至17世纪中国文坛:以胡宗宪浙江幕府为中心
16世纪中后期是中国“被全球化”的历史时期。与海战、海上贸易密切相关,海疆局势为文人才俊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海疆幕府极大地吸引着内地的青春文士。抗倭总督胡宗宪浙江幕府汇集了大批各路精英。在历史动荡时期,幕僚文士协助幕主巩固了海防边疆,稳定了明代时局。而与海战相始终的幕府文学文化活动则直接引领了时代文学潮流。幕府文化生活的需要、幕僚文士的唱和交流使得此际产生了大批幕府文学,戏曲、骈文、小说争奇斗艳文学18.7万字 - 会员
编剧学论稿
全书分四编,第一编,编剧学科论。著者作为编剧学新学科创建人,就此话题展开论述自有独到见解。第二编,编剧道法论。著者结合自己丰富的戏剧创作实践,所述编剧理论与技法具有可操作性。第三编,编剧教学论。著者长期从事编剧教学,创立“百·千?万”字编剧工作坊有一定影响,所述观点与方法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与指导性。第四编,编剧批评论。著者针对当下戏剧界的众多病态发声,许多文章在《人民日报》《文艺报》《解放日报》《文学23.8万字 - 会员
远距离阅读视野下的文类、空间和文学史:弗兰克·莫莱蒂文论思想研究
意大利学者弗兰克·莫莱蒂从自然科学中汲取营养,试图弥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裂痕,从而为文学研究带来一股新鲜之气。具体而言,他将文学与生物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统计学、哲学等等学科的知识资源整合在一起,提出了“远距离阅读”理论。远距离阅读就是系统地运用图表、地图、树型去分析文学现象的方法—图表来自计量史学,地图源于地理学,树型属于进化论领域。基于该理论,莫莱蒂致力于思考文学形式与社会之间的文学21.8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人文(第三卷)
《人文》学术辑刊由河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编辑,《人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人文》以人文关怀为中心,突出学术原创性与新知传播,注重实证研究,鼓励综合创新,力图融通各学科,探讨各种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问题,展示中国思想学术界新成果。《人文》力争为学术界提供一个优质学术成果发表平台。文章以学术文章(论文)为主,也发表欢迎思想学术随笔及其他形式的学术文章。另设“对话”“学林”“札记”“书札文学理论24.5万字 - 会员
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的新世纪广西诗歌
从“多民族文化”理论视野出发,本书对21世纪以来广西代表性的诗人作品、诗歌团体、写作现象及社会传播进行了整体观照,旨在探究新世纪以来广西诗歌书写的整体概况和迫切需要应对的一些写作困境,揭示了不同群体的写作观念及其背后的审美趣味与文化诉求。尤其重要的是,探讨了广西青年诗人及其团体多样的诗歌写作话语背后所包含的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同时,从中国当代诗歌史的整体视野进行考察,客观阐述了广西诗歌在中国诗歌版文学理论18.7万字 - 会员
苗族史诗《亚鲁王》形象与母题研究
《亚鲁王》集苗族及其先祖的创世史、征战史、迁徙史于一体,是一部活形恋的苗族百科全书,具有古老神秘、雄厚悲壮、禁忌肃穆、完整活态等特征。《亚鲁王》母题多是按自然时序串联出现在史诗之中的,它不仅是撑起英雄人物的框架骨骼,更是史诗发展的脉络主线,因此史诗研究中的母题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以时空为轴,挖掘英雄形象;以母题为纲,探索史诗内涵;以传承为根,寻求转型之径,以“历时性轨辙”和“共时性流布”建文学理论26.6万字 - 会员
兰芷探幽:新世纪洞庭湖区域文学论
承续楚风流韵和丁玲、周立波文脉,“文坛岳家军”及所谓“文学德军”集体走进新的世纪,经过近20年来的淘洗、冲刷、冶炼和转型,洞庭湖区域再次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诗人,形成湖区特有的文学气象,而研究和推介洞庭湖区域文学创作,亦成为本土文学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全书共分4篇9章53节。第一篇“现象论”集中论述“桃花源诗群”和“武陵小小说现象”。第二篇“作家论”重点研究昌耀和少鸿两位作家。文学理论28.5万字 - 会员
童心崇拜:狄更斯共同体之境
本专著在学术界首次以童心崇拜为载体,管窥狄更斯14部完成了的长篇小说中的共同体想象。身处文明转型期的维多利亚人已走出滕尼斯式的亲缘共同体,被投入由工业化分工生发出的陌生人社会中,在形塑民族国家时,狄更斯通过对童心崇拜——早熟儿童和幼稚大人的年龄倒置、奇幻景观和扬善惩恶——的结构性重复,形塑了一个去阶级排他性的共同体叙事体系。情节剧美学对至善的追寻凸显了美德构建的社会信任之于经济生态的深远意义。文学理论20.9万字 - 会员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人论美国文学
本书主要以文献汇编的形式呈现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人如何认知和想象美国文学。上编全文收录了10篇从不同维度综论美国文学的文章,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段中国文人对美国文学的基本判断。下编节录了鲁迅、梁实秋、施蛰存、杨昌溪等60位不同政治和审美倾向的文人论述美国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字,便于呈现中国接受美国文学的多元图景。文学理论25.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