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识读本:分子(中文版)
(英国)菲利普·鲍尔更新时间:2019-01-04 20:23:17
最新章节:第七章 化学计算机:分子信息开会员,本书8折购 >
一个活细胞的内部运行就像一座城市,其中布满分子居民,它们移动、交流、合作、竞争。在这本书中,菲利普·鲍尔深入探究了分子结构和分子活动如何决定着物质的特性和生命的过程,显示了我们身体内部的分子和周围世界的分子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比如,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如何生长为多细胞的音乐家莫扎特,蛛丝在晨露中为何不会溶解。作者还考察了我们对分子的认识和合成如何开启了一些激动人心的新领域,使分子机器以及体积微小但功能强大的分子计算机的开发进入日程。
品牌:译林出版社
译者:刘熙
上架时间:2017-02-01 00:00:0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译林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牛津通识读本:分子(中文版)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第七章 化学计算机:分子信息
- 第六章 传递信息:分子通信
- 第五章 运动的精灵:分子马达
- 第四章 燃烧:分子与能量
- 第三章 承载压力:由分子而来的材料
- 第二章 生命的征象:生物分子
- 第一章 无形世界的工程师:制造分子
- 致谢
- 前言
- 序言
(英国)菲利普·鲍尔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奇妙的花草
《奇妙的花草》是一本全面介绍多种植物的书籍。本书涵盖了狸藻、雪莲花、绿绒蒿、塔黄、高山杜鹃、仙人掌、肉苁蓉、梭梭树、沙棘、水葫芦、狐尾藻、睡莲、昙花、夜来香、月见草、珙桐、金花茶、华盖木和银缕梅等珍稀植物。详细阐述了每种植物的各个方面,包括独特的形态特征(如植株、花朵、叶片、根系等)、适应环境的特殊机制(适应高寒、干旱、水生环境或夜间活动的方式等)、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面临的濒危现状及成因以及针对科普3.8万字 - 会员
观赏兼药用植物图鉴260种
《观赏兼药用植物图鉴260种》收录了260种常见的观赏兼药用植物,编者结合三十多年的科研和工作经验,介绍了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药用功效及观赏价值,是一本集观赏兼药用植物于一体的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较强的植物类科普读物。读者可从中了解到具有观赏和药用两方面价值的植物知识。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园林、园艺、中医药、农学、林学、植物学等专业师生的教材或教学实习参考书,也可作为园艺爱科普5.9万字 - 会员
植物名字的故事
本书讲述了有关植物学的科普知识,以及植物学名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书中包含数十个关于植物名字的真实历史故事,有的透着幽默与豁达,有的暗藏丝丝哀怨,有的则吐露着清新和率真,充满人文情怀。科普10.6万字 洛伦茨科普经典系列:狗的家世
作者从远古的石器时代谈到人与狗之间悠久而漫长的关系,详细分析了狗对人的感情、相互关系、爱心与忠诚,以及人类应怎样理解狗的复杂行为心态。作者观察细致,叙述生动,文笔风趣幽默。科普8.1万字洛伦茨科普经典系列(套装全5册)
《洛伦茨科普经典系列》包含了《所罗门王的指环》《灰雁的四季》《狗的家世》《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人性的退化》5本,为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康拉德·洛伦茨的经典科普著作,其中,《所罗门王的指环》《灰雁的四季》《狗的家世》入选第八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科普41.4万字动植物的生存智慧
《动植物的生存智慧》是一本探索生物奇妙生存策略的科普读物。本书深入自然各个角落,展现了动植物为适应环境所进化出的独特本领。书中涵盖多样生态环境,从极地到草原,从海洋深处到天空,再到地下世界,全方位呈现生物生存智慧。读者既能了解北极熊厚皮毛与脂肪层的保暖秘诀、角马大迁徙的艰辛与意义,也能知晓深海鱼抗压的特殊身体结构、候鸟精准迁徙导航之谜。此外,书中还揭示了生物间复杂关系,如小丑鱼与海葵的共生、杜鹃的科普3.2万字- 会员
观赏兼食用植物图鉴230种
观赏兼食用植物顾名思义就是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具有食用价值的植物。《观赏兼食用植物图鉴230种》编者结合三十多年的科研工作经验,收集了230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观赏兼食用植物,主要介绍了其拉丁名、科属、形态特征、生长习性、观赏价值及园林用途、食用方法。内容科学实用,图文并茂,文字精练,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园林、园艺、中医药、农学、林学、植物学等专业师生的教材或教学实习参考书,科普6.2万字 - 会员
植物园小植物涂鸦
《植物园小植物涂鸦》是“东莞植物园科普丛书”之一,本书内容以植物园的常见植物为主,既有小灌木、小藤本、小乔木,亦有诸多植物的小叶、小花、小果,字里行间无处不见“小”,需要细细品读。书内详细介绍了植物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文化趣闻和应用价值等内容,还搭配线描手绘稿,设计成涂色页面,读者可以直接在书上进行涂色实践,通过细致的描绘,从而加深对植物的认识。本书适合各类公园、植物园科普馆工作人员,中小学生及科普1.3万字 - 会员
自然以自由
博物学,标识着一种认知传统,也提示着一种生存方式。在人类个体与大自然之间,古老的博物学扮演着现代自然科学不可替代的“具身”实践角色。何谓博物,它与naturalhistory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复兴博物学文化?刘华杰教授通过为诸多中外博物类图书撰写序言和评论,阐发他对上述问题的多年思考。在此过程中,他的观点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关于博物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先后经历了从属论、适当切割论再到科普28.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