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6-20 17:01:14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前言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规模经济理论
2.1.2 范围经济理论
2.1.3 “增长极”理论
2.1.4 交易成本理论
2.1.5 委托代理理论
2.2 文献回顾
2.2.1 城商行跨区经营的相关研究
2.2.2 僵尸企业的相关研究
2.2.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相关研究
2.3 文献评述
3 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制度背景与现状分析
3.1 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制度背景
3.2 城商行跨区经营的整体概况分析
3.2.1 全国城商行跨区经营的概况分析
3.2.2 西部地区城商行跨区经营的概况分析
3.3 城商行跨区经营的模式分析
3.3.1 新设异地分支机构
3.3.2 并购重组
3.3.3 收购城市信用社或农村信用社
3.3.4 参股控股异地金融机构
3.3.5 业务联合合作
3.3.6 新设村镇银行
3.4 城商行跨区经营的特征分析
3.4.1 跨区经营偏好省内扩张
3.4.2 跨区经营以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为主流模式
3.4.3 跨区经营呈现出鲜明的区位特征
3.5 城商行跨区经营可能存在的问题
3.5.1 跨区经营可能引致金融资源失衡
3.5.2 跨区经营可能造成比较优势丧失
3.5.3 跨区经营缺乏配套的细化监管政策
3.6 本章小结
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历程和发展情况
4.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历程
4.1.1 成渝经济走廊时期
4.1.2 成渝经济区时期
4.1.3 成渝城市群时期
4.1.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时期
4.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
4.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助力城商行跨区经营的现实基础
4.3.1 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有序
4.3.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4.3.3 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序时推进
4.3.4 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4.3.5 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提质增效
4.3.6 开放平台发展能级逐步提升
4.3.7 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4.3.8 成渝两地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4.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制约因素
4.4.1 成渝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动力偏弱
4.4.2 成渝地区发展战略导向协同度偏低
4.4.3 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健全
4.4.4 成渝地区行政等级和财政实力差异显著
4.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城商行跨区经营的特性需求
4.6 本章小结
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商行跨区经营与僵尸企业生存风险
5.1 问题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5.3.2 研究变量
5.4 模型设定
5.5 实证结果及分析
5.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2 相关性分析
5.5.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商行跨区经营与僵尸企业生存风险:基准检验
5.5.4 稳健性检验
5.5.5 拓展性分析:基于产权和规模异质性视角
5.6 本章小结
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商行跨区经营与僵尸企业去杠杆
6.1 问题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6.3.2 研究变量
6.4 模型设定
6.5 实证结果及分析
6.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5.2 相关性分析
6.5.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经营与僵尸企业去杠杆:基准检验
6.5.4 稳健性检验
6.5.5 拓展性分析:基于货币政策和产权性质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