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7 16:27:35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文前辅文
引论 关于40年来中国新诗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 “40年来”的释义
二 “发展”的逻辑
三 行进中的思索
第一编 “重访”80年代
第一章 1980年代诗歌潮流的演进方式
一 “80年代诗歌”及其生存状况
二 论争中“超越”:80年代诗歌整体的推进动力
三 主体的位移:由“群体”走向“个人”
四 艺术的流变:不断走向“现代”与“融合”
五 多元化诗歌格局的形成
第二章 “朦胧诗”现象
一 “地下诗歌”的涌动与《今天》的诞生
二 “朦胧诗”的出现及“三个崛起”的论争
三 “朦胧诗”历史版图的确立
四 “朦胧诗”代表诗人的创作
第三章 现代性的延伸与“第三代诗歌”
一 观念的转变与艺术倾向
二 “第三代诗人”创作简论
第四章 蔚为大观的西部诗歌现象
一 昌耀与青海诗歌
二 新疆的“新边塞诗”
三 陕甘板块
四 西南诗人群
第五章 多元写作姿态的展开
一 李瑛新时期的诗歌写作
二 现实的抒怀之一:雷抒雁、韩作荣、叶文福
三 现实的抒怀之二:叶延滨、张学梦、曲有源等
四 乡土的记忆
五 军旅中的诗情
第二编 “亲历”90年代
第六章 “断裂”、延续与发展
一 多重的境遇:“断裂”的幻象
二 内在的潜流:诗艺的延续
三 发展的逻辑: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诗
第七章 文学市场化时代的兴起与诗歌史上被忽视的“现象”
一 文学市场化时代的兴起及其“文学场”的形成
二 “席慕蓉现象”的读者“期待”及相关问题
三 “汪国真现象”的现实心态及其相关问题
四 市场化时代诗歌的“博弈”与90年代诗歌的策略
第八章 90年代诗歌的几个“关键词”
一 “90年代诗歌”
二 “中断”
三 “个人化写作”
四 “叙事性”
五 “民刊”
第九章 世纪末的诗歌论争及其他
一 世纪末的诗歌论争
二 其他一些诗学争鸣
第十章 90年代诗歌的重要创作现象
一 “知识分子写作”
二 “民间写作”
三 “年代”、“地域”、“代际”及其他
四 融有乡土风的城市交响
五 诗学文化的多重视野
六 史诗精神的追求与长诗的写作
七 少数民族诗人的新姿态
第三编 女性诗歌的世界
第十一章 1980年代以来女性诗歌发展概论
一 “女性诗歌”概念的辨析
二 阶段划分及其内涵、依据
三 艺术演变的整体态势
第十二章 1980年代以来女性诗歌发展历程
一 渐成声势的女性诗歌创作阵容
二 翟永明与女性性别意识的强化
三 王小妮与女性诗歌的多元展开
第四编 新世纪二十年诗歌
第十三章 “世纪初诗歌”的构成方式
一 “反思”
二 “浮现”
三 “回归”
第十四章 诗歌的“道德伦理”现象
一 “底层写作”的契机
二 面向诗歌的道德伦理
三 后现代的历史拯救及其可能
第十五章 现实的担当与美学的重构
一 近年来诗歌关注社会现实的整体趋向
二 从诗歌的功能到现状的考察
三 美学的重构及其评价
第十六章 “选本时代”的诗歌过滤与自然存档
一 现象
二 “原则”
三 “权利”
四 消费
第十七章 代际划分及其相关命名
一 代际划分的历史述析
二 命名的继起与超越
三 影响的焦虑与权利的分配
四 经典化、历史化的再思
第十八章 “网络诗歌”的概念、生成与发展
一 “网络诗歌”的概念
二 网络诗歌的生成与存在形态
三 “网络诗歌”的发展与新形式的出现
第五编 新世纪诗歌理论问题
第十九章 新诗“传统”的自我呈现